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治安权力是治安主体通过其占有的社会资源,运用各种手段,对危害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的行为进行预防、控制、处置,以维护和重塑治安秩序的一种能力。治安权力是国家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依据行使主体的不同,治安权力分为国家治安权力和社会治安权力,两者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有各自的范围和边界。治安权力的合理运用的本质是对治安权力的保障和规范。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法的本质、法的起源与消灭、理性自然法与实在法的关系、法与法律的区分等方面对法律观进行了阐释;从国家起源、国家职能、国家本质、国家的未来命运等几个方面对国家观进行了阐释;在法与国家关系上,他们认为:法与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法与国家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法与国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阶级社会中,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治安效益,是指通过公安工作在保障国家安全与社会治安秩序的过程中所实现的社会实际受益,它客观地反映了公安保卫工作对国家和社会所作出的实际贡献。文章阐述了治安效益的本质、特点、内容与类型,分析了重视治安效益的意义,强调了建立“公安质量——治安效益”模型的重要性,指出了只有加大公安投入,才能提高治安效益、造福社会平安。  相似文献   

4.
当前治安史研究侧重设在城市的国家治安主体而忽视历代基层乡村治安主体。根据国家治安主体和社会治安主体的二分法,中国古代基层乡村治安主体的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秦汉魏晋以国家治安主体为主;南北朝隋唐国家治安主体衰落;宋元明清以社会治安主体为主。其演变呈现三个趋势:从以国家治安主体为主向以社会治安主体为主转变;从利用国家资源为主向利用社会资源为主转变;强制社会组织承担治安义务的程度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从属于社会公共安全体系,两者不仅在内容上存在交叉,而且都具有社会控制的本质,这决定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在理论上具有协调的必然性,在建设和运行中具有对接的必要性。实现对接的路径包括:从应急管理的层面提升治安防控的层级,以治安防控体系夯实应急管理的社会基础,以治安防控平台充实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人、财、物大流动,社会控制难度加大,导致治安形势日益严峻,犯罪率居高不下,严重扰乱社会正常的秩序,而政府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不能从根本上对社会治安进行有效的治理和控制,这时,有偿治安承包便应运而生,对于解决当前我国治安的难题,发挥群防群治的优势,绝对是一项有价值的新举措。但治安承包在近几年的推广中也存在着大量问题,特别是责任方面的问题,通过从治安承包责任的角度对治安承包进行研究,对于完善治安承包的各项制度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后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国家,同剥削阶级的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根本性质上说,无产阶级建立的国家政权,劳动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  相似文献   

8.
大治安的目的是保障国家安全稳定和百姓安居乐业。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国家大环境的安稳才能保证百姓安居乐业,而百姓安居乐业又是国家稳定的前提条件,二者辩证统一于大治安。大治安的本质是一种管理理念。大治安不是"治安",而是一种治安管理的管理理念,是实现治安的一种思维途径,一种宏观的治安方略。  相似文献   

9.
治安主客体是治安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从大治安角度来看,根据治安主体的法律性质和地位,可将其分成专业治安主体、自发治安主体和辅助治安主体;根据治安主客体关系可将治安客体分为打击的客体、防范的客体、控制的客体、引导的客体、保护的客体、服务的客体。分析治安主客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对治安主客体的关系应当从动态中去把握,应当在社会转型期优化治安主体结构,壮大治安主体力量,发挥三类治安主体的整体效能;还应当顺应时代要求,照顾到治安客体的实际需求,追求治安负价值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10.
巡逻防控是及时打击、控制和预防各类违法犯罪的社会治安管理的有效手段。它包括对现行犯罪的快速反应处置功能;对社会治安实施科学有效管理的功能;对治安事件和各类犯罪的预防控制功能;对各类突发性事件和自然灾害的抢险和救助功能;并作为公安机关的“主业”,在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对地震灾区治安形势进行分析,提出构建治安巡逻防控体系的一些方法,以期提升灾区整个社会面的治安防控效能.为灾后重建和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概念、属性及结构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指公安机关依据系统论,运用社会控制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整合内部警力与社会资源,以社区警务为基础,以全时空巡逻防控为基本勤务方式,以刑侦防控为首要环节,形成统一指挥、互相配合、信息共享、协调运转,集打击、防范、管理、控制、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能对社会治安实施综合控制的警务工作系统。其基本属性是系统论,表现在整体性、层次性与开放性三个方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结构模式可归结为北京模式、廊坊模式和昆明模式三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目前的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已经不适应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和社会公众的要求 ,有效的体系是国家体制与公共服务体制的统一体 ,而市场化和社会化是当前公共安全工作发展的趋势。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发展趋势应以我国社区治安为基础 ,发挥公众和社会组织的功能 ,重新整合公共安全要素 ,在中国公共行政制度创新的压力下 ,构建一个政府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社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新型社会公共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13.
"安全",在物质、生命、社会等五个层次中,对于物质是一种动态平衡、对生命是一种生存需要、对社会是一种生态平衡。治安与警察是人类社会公共安全的行为保障。将"安全"放在自然体系与人类社会中逐层理解,有助于廓清社会安全与警察起源说中的迷雾,从而找到警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支点。  相似文献   

14.
治安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安的价值问题是治安学最为基础和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治安的价值问题源于具体的治安警务实践,由于治安警务与单纯的打击刑事犯罪的警务有很大的不同,经常直接触及社会的道德价值问题而陷于困境。治安的价值存在正负两个方面。治安的正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治安社会就有可能解体。治安的负价值就在于它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力量,制约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区治安群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社区治安群理论是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为指导的一种新的社区治安治理理论范式和认知框架,具有自身的概念、范畴,命题、假设,逻辑结构,形成、发展条件,动力机制,运行模式,优化途径,权力与责任体系设置原则以及制度创新体系构建理念和绩效评估方式选择等理论。  相似文献   

16.
警察公共关系意识,是警察所特有的对于警察公共关系客观现实的反映。随着和谐作为社会本质属性的重新认识,警察公共关系意识的构成要素应当确立新的逻辑基点,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完整体系。警察公共关系意识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和谐构建意识,形象塑造意识,公众满意意识,传播沟通意识,权力监督意识,危机管控意识。  相似文献   

17.
治安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治安学理论中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它是指体现治安管理的性质和任务 ,贯穿于治安管理实践始终的指导治安管理立法和治安管理执法活动的基本准则。当前我国治安管理的基本原则是 :服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服务于党的基本纲领的原则 ;依法管理的原则 ;专门机关管理与依靠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管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治安管理处罚权与和谐社会建设在终极目标上契合一致.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治安管理处罚权在运行过程中与公民权的保障发生冲突.治安管理处罚权的设定有其历史和制度渊源,社会主导型价值观、传统文化思想以及政治体制等对治安管理处罚权有重要影响.应进一步规范和制约治安管理处罚权,提高治安管理效率,完善公民抵抗权和参与权.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社会治安虽“整体平稳”,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从治安问题的产生和治理角度看,社会治安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治安现象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存在种种消极因素。根治社会治安存在问题的途径是:加快发展经济;积极完善社会政策;调和社会关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反腐方式研究,遏止蔓延势头;加强传统人文教育,构筑文化防御体系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多元主体供给社区公共产品的合作形成机制。在社区减灾中,公共服务供给主要有吸纳式供给和合作式供给两种模式。通过对这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本文提出:政府对社会的总体性支配已经向政府、社会公私合作治理转变,不过,多元主体供给公共服务存在不同模式,不同模式的选择取决于行政考核形成的压力环境、事权与财权的匹配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