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略论法律语言中确切词语和模糊词语的使用杨淑芳在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中,有些词语的语义比较确切,如:“凌晨四点”、“十四公分”、“十五周岁”等等,我们将这类语义中心明晰,语义边界也明晰的词语称之为确切词语。还有一些词语,其本身的含义带有明显的模糊性,如“...  相似文献   

2.
英汉颜色词的国俗语义对比与文化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霞  周影韶 《政法学刊》2005,22(3):119-121
词语所承载的意义不仅包含它的概念意义,还包含它的社会文化色彩和情感内涵。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语的国俗语义相同性很小。英汉颜色词语在社会属性、情感和心理方面存在差异,英汉颜色词语国俗语义缺项。  相似文献   

3.
庄严 《公民与法治》2010,(11):14-15
当分手无可挽回,当婚姻成为不可能时,能否索回为爱情的付出呢?实际上,“分手费”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是民间“发明创造”的一个词语,主要是指男女同居、恋爱结束或者离婚分手时,约定一方向另一方给付一定数额的费用。各种“分手费”约定的形式多种多样,实际的名称也各不相同,可能是分手协议、可能是写的“欠条”。但归根结底,分手费给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离婚时约定分手费,  相似文献   

4.
在法律上建筑物所有权为无期物权,以永续存在为其基本法律特征。因此,建筑物所有权的无期限性与土地使用权有限期性两者的冲突就势所难免,就此种矛盾,我国《物权法》第149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该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而从法治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来看,我国现行的这一规定的合理性是有所欠缺的。本文通过域外立法例的考察,借鉴域外的立法结合我国公有制土地制度,以期构建一个符合双方利益协调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法律英语中的许多法律术语来源于多义性普通词语。法律语境不但制约多义性普通词语的语义,还可以排除其歧义,制约其句子。多义性普通词语因受语境的影响而导致准确翻译存在很多困难。在法律语境下,要准确翻译多义性普通词语,得熟悉专业知识,做到忠于原文与语境,熟知多义性普通词语在法律专业中的意义。逻辑思维和注释在翻译中也能起到适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相传自奴隶制国家时期,中国就有了法律。夏朝制有《禹刑》,商朝制有《汤刑》,周朝制有《九刑》。在西周的时候已经制定有成文的法律。但是,这毕竟是奴隶社会背景下的成文法。在这样的社会中,法律为少数奴隶主贵族秘藏和独占,法律从制定、修改、  相似文献   

7.
(一)技巧是一种技能,刑辩技巧是一种烟熟精妙而灵巧的刑事辩护技能。刑辩技巧除了辩者要有良好素质,还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证据和法律。离开了证据和法律,刑辩也就无所谓技巧了。辩者艺术地运用占有的全部材料,通过语言文字的巧妙驾驭证明自己提出的中心论点,也就是期望法院予以采纳的主要意见的正确,从而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正确实施。刑辩包括庭审的辩护,庭外与审判人员交换意见的辩护和形成书面的辩护即制作辩护词。从辩护的性质来看,有无罪辩护,改变定性辩护,要求从轻、减轻、从宽和免予刑事处罚的辩护。刑辩所处…  相似文献   

8.
对通奸罪判处石刑是伊斯兰法的一项古老的规定,形成于伊斯兰法的早期阶段,通过圣训正式确立下来。在伊斯兰法世俗化改革时期以及伊斯兰法复兴运动中,这一规定随着伊斯兰法律的变迁或存或废,与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变革密切相关。时至今El,对通奸罪判处石刑仍然出现在一些伊斯兰国家的法律中,正因法律的象征性作用以及伊斯兰法浓厚的政治特性,对通奸罪判处石刑的规定短期内不会在伊斯兰法律中消失。  相似文献   

9.
“法律”语义的演变过程能够标记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从词源上来说,“法律”是中国本土化词语,但是其语义却在外来法律文化的冲击之下,发生了两次重大演变。第一次演变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马礼逊、卫三畏等传教士将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文明引入中国,将古汉语中的“法律”与西方“law”的语义对应起来,打破古汉语“法律”语义的封闭系统;第二次演变是在19世纪末20纪初清末法律移植的过程中。随着大量日本法律工具书被译介到中国,“法律”语义再一次演变并得到当时社会自上而下的认同,影响极其深远,“法律”语义完成了近代化定型。“法律”作为最为核心的法律术语之一,准确细致地描写其语义近代化演变过程,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法制近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法律术语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术语是法律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法律术语的构成,并且从内涵的规定性、外延的确定性、术语的不可替代性、语义的概括性等四个方面探讨法律术语的特征。对法律语言的运用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资格刑适应了现代刑罚理念,具有经济性和可恢复性等特点,与刑罚注重社会的一般预防功能的理念相契合,因而受到广泛推崇。有学者主张应完善和广泛构建资格刑体系。本文认为从刑法性质和法律体系的完善出发,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应严格限制资格刑适用范围和具体内容而非热衷资格刑体系的广泛构建与适用。  相似文献   

12.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约定所附条件,是指在合同中特别约定一定的条件,以条件成就与否作为合同效力发生的根据。该条件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不确定的、约定的、合法的事实。政府机关对有关事项或者合同审批或者批准的权限和职责,源于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属于当事人约定的范畴。当事人将上述权限和职责约定为合同所附条件,不符合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3.
民刑交叉是司法实践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先刑后民”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处理民刑交叉案件管辖问题的基本原则,该原则具有一定的法律渊源,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将它作为处理民刑交叉案件管辖问题的唯一原则,会导致一系列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确立处理民刑交叉案件管辖问题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再根据这些原则确立处理民刑交叉案件管辖问题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4.
所谓协议.通常是指设定一定权利、义劳关系的约定。这种协议或以口头形式,或以书面形式。法律对某些协议的内容、形式以至于订立程序均作了规定.但是..大量存在的.涉及民间锁碎事务的约定.法律却无明艾规定。对于这类民间协议(暂定之)一倘若所约定权利、义务基本合乎法律原则的要求.而且无期限性内容或未产生纠纷.其效力问题当无疑义。反之.民间协议的效力确有探讨之必要。民间协议这种行为单就作用而言,无论从法律理论或是司法实践的角度看、均无可否认地显现出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它反映出人们在交往时心理上具有基本的慎重…  相似文献   

15.
上古夏商周作为礼刑时代,是中国法律传统的肇始之基。这段时期的礼具有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属性,礼既具备了道德规范的形式,又具备法律规范的形式。其时并不存在独立于礼的法,其法律形式主要是“礼”与“刑”。礼乃行为规范,刑为制裁手段,即刑罚。刑依赖于礼而存在,囊括在礼的范围之中。所以上古夏商周,法在礼中,礼外无法,出礼入刑,这是中国法律传统礼法体系的原生状态。夏商周礼乐刑政“大统”的确立,既是中国法律传统的肇始,也是后世道统所源与“大经大法”所本。  相似文献   

1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规定:“对涉外仲裁协议的效力审查,适用当事人约定的法律:当事人没有约定适用的法律但约定了仲裁地的,适用仲裁地法律;没有约定适用的法律也没有约定仲裁地或者仲裁地约定不明的,适用法院地法律。”据此,在涉外合同纠纷案件中,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有仲裁条款的,可以同时对确定该仲裁条款效力的准据法作出明确约定。因仲裁条款的独立性,故合同中约定的适用于解决合同争议的准据法,不能用以判定该仲裁条款的效力。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约定确定仲裁条款效力的准据法,也没有约定仲裁地或者对仲裁地约定不明,应当适用法院地法律审查仲裁协议的效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法律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东亚各国产生了长期的深远的影响。中国法律文化提倡“礼乐刑政”,综合为治;追求法律统治的和谐性与整体性;主张“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抽象出适用刑事法律的共同规律。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法律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为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加以研究探讨,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加工过程,使那些体现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精神的传统法律文化内容,为当前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所用,为现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积极刑法观和全面犯罪化论在殴打伤害行为的法律规制问题上的具体体现,轻微暴力行为入刑论在我国学界支持者众多。但无论是从正当性、必要性还是可行性的角度分析,轻微暴力行为均不宜入刑。首先,轻微暴力行为入刑缺乏正当性。在我国刑法采用定性加定量立法模式的背景下,轻微暴力行为的不法程度没有达到犯罪化的要求。而且,我国刑法采用定性加定量的立法模式具有妥当性。其次,轻微暴力行为入刑缺乏必要性。我国法律对殴打伤害行为的威慑力是充足的,即便认为确有必要提升法律对殴打伤害行为的威慑力,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法也不是轻微暴力行为入刑。最后,轻微暴力行为入刑缺乏可行性。轻微暴力行为入刑的成本是危险驾驶罪的两倍,超出了社会可以承受的最大限度,而轻微暴力行为入刑的收益却极为有限。轻微暴力行为入刑论在我国学界盛行,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目前的刑法立法论研究或许陷入了某种方法论误区。刑法立法论研究要同时处理好宏观与微观、本国与他国、定性与定量、成本与收益四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根据哥德尔理论的普遍意义,指出在词汇体系中普遍存在着“语义的缠绕”这一事实;词义的形成和确定都离不开相关的词语的意义,词语在语义上的联系是必然的,词语在语义上形成体系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0.
民刑冲突是法律冲突的表现之一,其困惑在于法律适用上的难以选择。总结民刑冲突现象有两种:一是涉嫌违法或犯罪的民刑交叉案件;二是合法与犯罪截然对立的民刑冲突现象。民刑冲突现象的产生原因关键在于平等的个体于内在理念上的冲突:即,民法的个人权利保护与刑法的社会利益保护的不同价值取向所至,也是契约自由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冲突。“民法优先”是契约精神在民刑冲突的法律适用中的必然选择。实践中应具体考量社会公正、功利主义、社会效益、从严解释四个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