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李生 《人民检察》2023,(12):61-67
俄罗斯联邦检察院法以检察机关的职权和检察机关行使职权的保障两部分为核心内容,其中检察机关的职权主要包括执法监督、对遵守人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规定的监督等11个方面,检察机关行使检察监督职权的保障分为法律保障、财政和信息技术保障、检察人员的人身和财产保护及其物质和社会保障。俄罗斯联邦检察制度独具特色,对我国检察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俄两国的检察制度和检察理论,有着许多的相同点.目前,中俄两国又同处于转型期,面临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问题.自1990年至今,俄罗斯联邦一直都在进行包括检察制度改革在内的司法改革.[1]研究俄罗斯联邦检察制度的经验,对我国检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系统研究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以来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客观描述了检察基础理论研究的历程,从检察机关的法律定位、检察权的属性、法律监督的科学内涵、检察机关的职权、检察机关的组织体系、检察权行使的基本原则等六个方面对中国检察制度基本问题上的理论观点进行了综合评述,提出了检察基础理论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检察制度作为国家基本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与国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文章通过对中韩两国检察机关在国家机关中的设置和检察机关依法享有的职权进行比较,分析两国检察制度的利弊,并结合各自检察制度发展的趋势,提出完善我国现有的检察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职权的配置必须遵循独立运行和分权制衡原则。优化检察机关职权配置,必须完善权力实现机制、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工作机制,并对公诉权、侦查监督权、民行检察权、职务犯罪侦查权等权力配置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二战以后,日本在法、德大陆法系的诉讼体制基础上引进英美法,特别是导入美国的法律思想,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日本检察制度,从职权、组织与机构三方面作了介绍,指出了现代日本检察制度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家检察制度组成部分的铁路运输检察制度,一般是指依法设置对铁路运输系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或者行使检察权的专门检察院组织、职权及其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8.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立法主要包括:宪法性质的立法、刑事立法、土地立法、劳动立法和民事立法;司法制度主要包括:分工与协助制度、审判权与审级制度、公开审判制度、审判合议制度、国家公诉制度、辩护制度、申诉制度和判决时限制度.作为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检察制度内容主要包括:工农监察委员会行使的检察职权、革命法...  相似文献   

9.
检察制度在中国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自清末引进检察制度,从1905年到1911年,仿法国、德国检察体制,于京师和地方设置检察机关,建立各项检察制度,任用各级检察官,确定其职权.清末检察制度的出现,开了近现代中国检察制度演进的先河,标志着传统中华法系的解体.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检察改革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谦 《法学研究》2003,(6):3-25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 ,中国检察制度的宪政地位和法治价值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的检察权是法律监督权。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具有法律性、程序性和事后性等特点 ,是对法律统一实施的最低限度标准的保障手段。中国检察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并且在法律理念和制度建构方面与欧洲大陆法国家检察制度具有较多的相通之处。司法改革中 ,应当立足于国家法治建设的全局和现实需要 ,进一步发展和落实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制度。为此 ,以检察权的拓展、约减和制约为中心 ,科学合理地配置检察权 ,以及改革检察官管理制度等内容应当成为中国检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张铁英 《法学杂志》2012,33(1):132-136
检察权的本质属性应界定为检察监督权,只有弄清楚检察权的本质属性,才能明确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检察权的配置问题的研究,应当发轫于国家权力的配置的宏观层面,而落脚在检察内部权力体系的微观层面。检察改革应当遵循司法规律,不宜盲目创新求变。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检察制度研究,在持客观态度的同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同样重要。因此,笔者从历史角度对目前中国检察制度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梳理.中国检察制度历史渊源主要有古代御史制度、苏联检察制度和西方检察制度,对历史渊源追行客观评价对检察制度改革至关重要。在改革中,司法理念与制度建设具有互动性,二者既可能相互取利又可能产生冲突,只有以史为鉴,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检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3.
高庆年 《河北法学》2007,25(11):169-174
对检察权的定性直接关系到检察机关在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定位.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下,从中国宪政体制和历史文化角度分析我国的检察权是法律监督权.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事抗诉制度始终身处救济型的定位,既有悖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者身份,也使抗诉的现实功用一路下滑,终至角色尴尬、权能虚化的境地。为从根本上逆转这一颓势,改革应以监督型抗诉替代救济型抗诉为基本方向,实施策略则是在纯粹的法律监督导向下重塑抗诉制度。如此,抗诉的事由首先将被限于程序违法和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受损;其后,检察机关理当自主地行使监督权,拥有独立提起抗诉和迳行启动再审审理的能力和权力;最后,检察机关的参与造成了再审审理的对象及主体结构上的特殊,有必要另设与之相宜的独立抗诉再审程序。  相似文献   

15.
《Justice Quarterly》2012,29(3):394-430
The role of the prosecutor in criminal punishments remains a fervent topic of criminal justice discourse, yet it has received limited empirical attention, particularly for U.S. Attorneys in federal district courts.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charging and sentencing outcomes in federal courts by combining charging data from the Administrative Office of the U.S. Courts with sentencing data from the U.S. Sentencing Commission. The merger of these data sources overcomes limitations of each and provides for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federal prosecutorial charging decisions. Our investigation focuses on the subtle but important influences that extralegal offender characteristics exert in this process.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me extralegal characteristics are intricately tied to the likelihood of charge reductions. Moreover, these effects sometimes interact to produce compound disadvantages for some groups of offenders. Our analyses are guided by contemporary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courtroom decision‐making.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Previous research on capital sentencing have discovered quantitative proof of discrimination, especially by race of the victim.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prosecutorial decision making in Kentucky. Using a method of analysis developed by Berk et al., it seeks to determine the level of capriciousness (uncertainty) present in the prosecutorial decision to seek the death penalty. Kentucky prosecutors were most likely to seek the death penalty in cases where black offenders killed white victims.  相似文献   

17.
加入 WTO 与我国检察工作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 WTO 后,我国检察机关应与时俱进,重塑司法信用理念;在刑事司法中锐意进取、积极有为;坚持对国企职务犯罪进行预防,使国企以正常状态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调整民行司法工作的重心,从民行监督转向民行起诉和支持起诉。  相似文献   

18.
Feeney et al. (1983) observe that arrests not resulting in convictions may nonetheless receive substantial punishment through reliance on alternative, less formal, means of imposing sanctions. Utilizing a sample of 1427 domestic violence cases supplemented by interviews with prosecutors, we analyze this phenomenon. We conclude that the majority of cases disposed by such means originate as new criminal charges, which are then rejected or dismissed in favor of resolution through use of the prosecutor's power to initiate probation violation hearings. In almost all instances, these cases result in a jail or prison sentence, underlining that outcomes such as “rejection” and “dismissal” are not synonymous with case termination. Failure to appreciate this distinction can lead to serious measurement error.  相似文献   

19.
王建中  翁辉 《河北法学》2012,(2):192-194
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混乱、有效监督制度的缺失,使得实践中的大量执行问题难以解决,甚至严重损害法院权威和裁判公信力。通过分析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现状、问题、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希望对司法实践及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随着民事强制执行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民事强制执行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增多,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方式缺乏法律规制并在实践操作中实施得较为混乱就是一例。从民事执行监察监督方式的基本含义及其存在的意义出发,在分析确定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方式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把民事起诉、刑事起诉、抗诉和检察建议作为我国法定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