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公共行政的价值变迁经历了从“效率至上”到“公平主导”,再到“3E”和质量取向,现正走向效率、公平与责任并重的阶段,体现了从重视工具理性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互相融合的趋势。处于“双重变迁”阶段的中国,公共行政价值面临着多种形态并存、多重选择困境以及碎片化等特征。当代中国公共行政价值的确立,应在分析适用条件和范围的基础上,对西方公共行政价值进行选择性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彬 《长白学刊》2006,(4):81-84
人类社会结构的变迁是一个从“结构”到“解构”再到“结构”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是一个在周而复始的阶段性结构变迁中不断实现体制性超越的过程。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两次历史性变迁恰恰反映了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应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基本趋势做出新的概括。  相似文献   

3.
从"五四"新女性到"妇女干部",从"铁姑娘"到当代"新典范",中国女性社会角色经历了历史变迁.官方意识形态和个人话语,社会主义伦理和传统的正统观念,性别平等和性别差异,各种矛盾相互冲突和交织,共同构建当代中国女性的社会生活,共同界定其社会角色.而中国当代女性试图寻找各种途径来表达自身的性别意识,以此对抗意识形态话语对个性和性别差异的束缚.其中一种做法是以4类新模范女性取代过去的原型化革命榜样,其中包括来自外国文化传统的新榜样.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中国志愿服务的变迁,可以分为近现代和当代两个历史阶段,且能始终紧扣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多重动力的综合作用下,沿着先"民间",后"官方",再"官方为主、民间为辅"的社会服务事业的变迁轨迹,呈现出断裂与延续并存的变迁景象。可以预测,随着中国社会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志愿服务将会成为由政府、民间协同推进的一项专业化、职业化和时代化的社会福利活动。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过程中 ,政治参与形态发生了由被动型到主动型、激情型到理性型、工具型到价值型的演变 ;为推动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 ,必须不断拓宽参与渠道 ,完善参与机制 ;实现政治参与现代化对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转型及其价值冲突之化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焕汉 《求索》2010,(9):55-57
社会转型是一种包括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整体变迁的社会质变,其实质是传统体制获取现代功能的现代化过程。从本质上看,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的变迁,但这种变迁将带来人的行为方式的转变和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期间,不可避免地带来个体利益的碰撞和社会价值冲突。我国社会转型的显著特征是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对立,它要求社会体制、人们的行为方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及其实现的宽度和广度将促成社会价值冲突的生成。从根本上说,我国社会转型期间的价值冲突可归结为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冲突和相同主体不同取向的价值观冲突两大类,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都应该予以化解或纠正。本文从社会转型的基本理论出发,探讨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价值冲突及其表现,构建了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冲突的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的制度变迁与社会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伴随着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制度变迁。在渐进性的制度变迁过程中,由于新旧制度长期并存、制度变迁产生的"堕距"、制度变迁的"原则不协调"以及"制度缺失"和"制度真空"等诸多问题的存在,激发并加剧了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深刻地认识与分析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上述冲突与问题,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通过理性、科学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有效地克服制度性缺陷,保证社会的利益均衡与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社会改革与结构转型的代表性产物,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再生、发展及其社会实践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研究价值。从多维社会地位和地位相关关系视角看,社会转型后再生的私营企业主阶层地位经历了一个由地位不一致到地位相关性增强再到地位一致性端倪初露的过程。而从地位一致性和阶层结构化的关系角度看,在一个采用渐进式变迁的转型社会,基于制度变迁的不一致性、社会结构转换的非同步性以及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阶层地位相关关系通常会遵循一个由"地位相对一致——地位不一致——地位相对一致"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转型期间,中国农村人际关系发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变迁,正向变迁表现为:平等性、开放性、流动性、竞争性;负面变迁表现为功利化、自我主义化、表面化、干群冲突紧张化。负面变迁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农村的冲击、农村政治体制结构的变迁、经济与政治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文化素质低和法律意识淡薄等四方面因素引起的。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素质;加强农村法律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的新型农村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韩美群 《桂海论丛》2011,27(3):116-119
在当代农村,由于多种文化形态的共存,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和谐"是当代农村多元文化选择的理性诉求。建设和弘扬农村和谐文化,既是历史的昭示和时代的要求,又是农村多元文化选择的理性诉求和农民的愿望,它要求农村不同性状文化之间保持共处与融通、变动与创新、开放与有序、中和与适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在当代中国,"臣民"、"国民"、"人民"与"公民"四种社会身份或观念并存,并形成三组相关概念:臣民-公民、国民-公民、人民-公民.梳理三组公民相关概念内在的内涵冲突,并根据当代社会特点,实现概念内涵的现代转换与建构,对于公民相关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发生了由整体、美德到个体、功利的变迁,这种变迁的动因在于社会生活背景的变化和人的地位、生活目的的转变,并且表现出了"物化"、非道德化和过度的个体功利主义等偏颇性.从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性事实和现代化转型的社会需要等角度看,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应然抉择是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美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政治文化是控制和消解政治冲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时下,我国政治文化呈现出传统政治文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三驾并驱的态势,特点是:政治认知的主导性与杂糅性、博弈性与互动性并存;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的总体协调与局部不协调、总体均衡与局部不均衡并存。为此,从政治冲突治理的视角看,政治文化的创新性建设和转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政治立场,"革命观念"到"执政观念";政治思路,"国家观念"到"社会观念";政治观念,"人民观念"到"公民观念";政治意识,"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政治评价,"非理性"到"理性"。  相似文献   

14.
民工潮到民工荒:当代中国农民的理性跃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理性的,在具体的择业行为过程中一般遵循着从生存理性向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选择的逻辑发展顺序。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民工的行为就带有强烈的理性选择特征,它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民从生存理性到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的跃迁,体现了当代中国农民主体意识的增强和选择能力的提高,以及实现向上流动的一种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进程深刻地影响和推动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发展变迁。从知识界对"人"的价值的呼唤到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再到进入21世纪后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至文化发展的战略层面,价值观的变迁与重建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勇于理论创新,也需要贴近百姓生活,做好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16.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认真对待冲突,对冲突要抱有理性的态度。因为冲突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冲突具有正负两重功能;冲突与和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冲突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冲突是社会结构的固有成分,是社会运行的基本表现形式和长期存在的特征,是一种不依赖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社会客观存在。马克思认为矛盾、冲突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生命运动中,矛盾、冲突都客观地存在着,只不过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甚至在思维领域也不例外。总之,没有变迁、没有冲突、合理有序、价值一致、与世隔绝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7.
张艳涛 《桂海论丛》2013,(1):107-110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大多都源于结构性问题。结构性视角可以成为分析和破解中国社会问题的一个有益视角。社会结构性问题的破解.社会结构性矛盾的解决,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思路。社会管理创新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深刻变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经历了结构性变迁之后的必然抉择。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路径是有序推进社会结构性改革,培育公民社会和社会组织,注重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最终建构出以公正为基础的三维制衡的现代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夙愿,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从冲突的视阈诠释,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化解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冲突的过程。因此,为了使整个社会达到一种“和而不同”的理想状态,须从思想互动、政治理性、国家公权力与社会私权利分离的三个层面来有效地化解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以此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中国文化和小说中,自然,作为人类的母亲,经历了一个从放逐、重构到复归的过程。作家们从赞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到悲悯自然及自然生活方式的消失,再到向往自然的美丽与雄奇。其中反映的,是历史和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谢海军 《前沿》2011,(7):29-33
在现代民主政治社会里,政治认同是政治主体衡量政治客体执政能力和绩效的根本符号,还是民众从物质利益矛盾走向现实政治冲突行为的连接链条。当代中国社会民众产生的政治认同路径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即不同民众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起点、路径并不相同。当代中国民众不同政治认同困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三个路径。同时,不同路径产生的政治认同困境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成为不同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共同冲突源,政治认同困境正在由政治心理层面向潜在的政治冲突行为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