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法制革新的需要,借助于翻译介绍,清末从日本大量引入了大陆法系的行政法知识。在清末民初建立行政诉讼制度时,具有两大法系背景的两派学者展开了一场论争,波及行政法的界定及其功能定位,促进了行政法学的中国化。1920年,钟赓言在朝阳大学法律科的行政法总论讲义印刷刊行。这一体系完整、定位准确、思想先进的行政法学教材,确立了行政法学的法学属性和近代法属性,奠定了中国行政法学的骨架和品格,标志着近代中国行政法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律术语外文翻译的精确和统一,是中外法律交流新形势的要求。比较中西相关法律制度的异同,考察国际英文文献对相关概念的使用,本着求同存异、约定俗成的原则,探讨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信访,法律、法规、规章,行政行为、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裁决,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行政机关、行政执法人员,行政责任、行政处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法治政府等等行政法学关键词的英文翻译,在当前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弛 《法制与社会》2013,(22):226-227
行政法学是一门法学的附属科学的法律部门和法学领域,拥有固定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其研究主要研究的是行政法律规范、意识、关系、实践和理论。在新时期,行政法学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行政法学不同时期的内涵,并分析了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江必新 《法学》2012,(12):17-29
行政规制行为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行政活动,可以归入传统的广义行政行为体系。行政法视角的行政规制研究,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更要注重体现行政法学的自身特点,重点研究行政规制权、规制主体法律地位、规制行为的合法性、对规制主体的规制、被规制主体和利害关系人法律地位及权利救济等问题。我国行政规制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强化或者放松的路径抉择,而是要立足中国的现实,运用历史分析以及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区分不同领域、因地制宜,有进有退、快慢结合,并且重视规制手段的选择与不同领域内不同目标的相适应性等问题,科学构建和不断完善符合市场经济的现代行政规制制度体系和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5.
司法解释对行政法学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通过对行政诉讼法的解释和补充,发展了我国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有关理论、行政行为的理论和行政救济理论。这种发展不仅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的需要;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而且是尽快提高行政法学理论的品味,赶超世界先进法律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在当下的中国,律师因为是客户利益的捍卫者而被社会视作是可信赖的道德良心者、律师因为运用法学知识和法律规则而被社会视作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成员、律师因为提供法律服务以获取报酬而被社会视作是各行各业中的显贵。与此相应,社会便要求律师有崇高的正义道德之心性、要求律师具有知识上的独立性、要求律师遵循良好的行业规范。显而易见,对律师提出的这些要求乃是以社会对律师的那些看法为依凭的,当然也是颇为合理的。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上述对律师的看法却丢失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维度,而这个维度便是律师在中国法制发展过程中所…  相似文献   

7.
戴小明  王贵松 《法学论坛》2005,20(5):141-144
石佑启教授的专著<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从现代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着眼,从范式转换的高度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行政法与公共行政的演进关系,概括了传统的行政法学范式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必须突破传统的理论框架进行范式转换,从而勾勒了在现代公共行政背景下的新的行政法学图景,为进一步完善行政法学理论体系,促进行政法治制度创新,更好地解决公共行政变革中产生的法律问题,提出了诸多富有创建性的观点,填补了行政法学研究上的一些空白.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行政法学以"行政行为"作为核心概念,对于行政行为之外的其他行为以及同一行政过程中各连续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并不十分关心,注重以静态、定点的方法考察单个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但由于现实行政具有作为过程的整体性、动态性等特征,行政行为概念在考察现实行政时存在着局限性、静态性等缺陷。因此,现代行政法学应当引进"行政过程"的概念,以为了实现同一行政目的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政过程"作为考察对象,将行政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形式全盘纳入视野,并着眼于同一行政过程中各行为以及同一行为内部的各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对行政过程进行全面、动态的法律规范与控制。  相似文献   

9.
张辉 《法制与社会》2011,(6):225-226
行政法学课程特点鲜明,教学难度大,如果按照传统的备教材、啃条文、考理论,还样不仅老师的教学活动会变得非常困难,而且学生也会早早的失去学习的兴趣,感觉是隔着社会去认识法律,那认识的只能是法律条文。我们感叹书本和现实的差距,因为我们只是在看现实中的书本,而不是在书本中看现实。而教学设计认为知识不是纯客观的,是学生与外在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学生是有生命意识、社会意识、有潜力和独立人格的人。通过多方位整合学习资源,通过学法指导、代入情景、问题引导、媒体使用、反馈调控等策略;多媒体的教学设计来完成教学过程。评价标准是知情意都得到发展,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和教案、备课等其他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区分。  相似文献   

10.
传统行政法学在总论中仿照民法学中的法律行为概念,将属于公法领域的行政机关的各种行为以一个统一的概念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行体系性的考察。这个概念就是“行政行为”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即“行政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11.
陈萍  张卫青 《法制与社会》2011,(34):7+37-7,37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项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有待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在这其中法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着中国正处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着法律全球化与法律移植问题,中国法治的道路上正确处理法律全球化、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的问题,应当把握好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使之与法治相互协调,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法律实效性区分为单个法律的实效性和法律体系整体的实效性。法律体系整体的实效性即普遍存在的对法律体系的规范性态度,与法律的规范性紧密相关。现代社会是一个由远程陌生人组成的、高速流动和价值多元的社会。人际交往中双重偶联性问题,是现代社会建构的根本难题。要化解这个难题,就必须使得交往过程中的一方在面临失望时仍保持“稳定的对预期的预期”。这只有在普遍存在规范性态度下方有可能。而中国法律实效性的大面积缺失恰恰意味着这种普遍存在的规范性预期的丧失。其后果则是种种现代病的反复发作。而“常规的例外化和例外的常规化”的处理方式,并不能有效地医治这些现代病,现代法治的建构才是治病的唯一药方。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基本命题是。能否通过逻辑上的动机一致性假设,发展出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行政法现象的实证理论.乃是当代行政法学的基本难题。笔者认为,如果这一难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现存的规范学说将长期丧失应有的严谨性.并加重行政法学家在最基本的规范命题上的认同危机。在此。笔者将试图通过阐明实证行政法学和规范行政法学的划分标准、研究规则和学术意义,提出当代实证行政法学面临逻辑上双重行为动机假设及由此导致的分析基础的不一致性的困扰.并简要分析公共选择理论如何有助于这一基本难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规制模式之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食品安全风险规制所涉主体为基点,通过考察行政机关、利害关系人、专家和普通公众四类主体在食品安全风险规制中所承载的不同角色和功能,可以抽象出食品安全风险规制的两种模式。我国传统的食品安全风险规制模式属于自上而下模式,食品安全法的颁布与实施强化了该模式。面对当前我国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自上而下的规制模式在风险议题形成、安全标准制定、风险评估、风险信息沟通和风险管理等方面面临全面挑战。相互合作的规制模式有当代政治法律理论和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规制经验的支持,有助于在食品安全风险规制所需要的理性与感情、科学与民主之间寻求尽可能的平衡,符合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规制的现实需要。在规范层面上,该模式的制度框架由核心制度、支持性制度和技术制度构成。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中国社会的法律,不仅仅是专制统治的工具,也是维护社会利益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有效手段。研究中国法律,既要关注刑法性的法典,更要注意刑法之外的行政法规和有关案例,探讨各种案例形成的背景。本文是一个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闻青  Liao  Zhenyun 《中国法律》2005,(6):6-7,56-59
构建和谐社会,健全的法律制度是首要的基石,公众和政府对法治精神的认同和持守是关键性的支柱。对法律内容的认同,能够全面以法律做排解纷争的依归,那是最理想的。但守法精神最切实的体现,在于即便是面对的法律是个人不喜欢或认为不方便的,却仍然谨守坚持,接受“法律的凌驾性”,这是平稳社会最大的保障。要缔造和谐社会和贯彻法治精神,公众和政府必须切实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所有人不分种族、阶级、政见、宗教和性别都共同享有法律赋子的权利,同时尊重其他人也拥有及享有这些权利。  相似文献   

17.
社会法学派的法律漏洞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焕银 《法律科学》2009,27(4):9-16
社会学法学主要基于法律是社会中的法律而不是社会是法律中的社会,法律目的和法律功能的二分性与规则、事实和方法的不确定性这三点理由,认为法律存在漏洞具有必然性。司法的“三个至上”理论的实践应以社会化的考量为基础。社会法学派的漏洞观启示是:只有在个案取向的疑难论思维方式引导下,在实践理性基础上,以实证法的基本规范性为前提,来考察疑难案件的本质规定性,通过合乎逻辑的法律推理过程将各种法律因素谐合一致起来,才能得出允当而又具有说服力的判决,点滴的而不是一揽子式的弥补法律漏洞,增进法律的圆满性。  相似文献   

18.
<正> 行政法学基本理论和观念的讨论是近年来行政法学研究深化的表现。行政法学是以研究行政法律现象为主的专门学科,有其基本理念逻辑发展的科学体系。行政法的本质、精神只能成为行政法学研究的内容,而不能成为行政法学基本理论本身,某些行政法的功能(如政府的服务功能)亦不可成为行政法学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9.
论日本行政法学的形成与发展——一个历史性分析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继受了德国等大陆法系的行政法理论,在明治宪法下制定了诉愿法、行政裁判法、行政执行法等一系列有关行政的法律,由此创建了日本的行政法律制度。通过对明治宪法及这些行政法的解释,在日本逐渐形成了作为法律解释学的行政法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律师业从80年代末以来,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发展之快远远高于西方律师行业。自我国律师制度恢复二十余年来,我国律师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执业人数、执业机构猛增,也出现了一些品牌律师事务所和知名律师。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国外律师事务所进入我国的法律服务市场,必将给我国律师事务所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无论是从国际法律服务市场竞争的角度,还是中国律师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都需要一批规模化的律师事务所,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方位、专业化、团队性的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