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往往面临着诸多"心理贫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学习生活.坚持物质解困和精神解困并重,充分发挥政府、高校、社会、个人等方面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推动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困境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高校贫困生的自我解困及其能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贫困、心理贫困、社会知识贫困、社会活动能力贫困构成了当前高校贫困生内外交困式的贫困结构。现行资助体系只是解决贫困生贫困的外部力量,自我解困能更深层次解决贫困问题,两种方式结合,才能彻底解决高校贫困生的贫困问题。自我解困能力主要由自我解困意识、自我解困的决策能力、自我解困的行动能力三个因素构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初等教育学院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状与自我解困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自我解困方式问卷对该群体的94名贫困生(按西部家庭平均月收入300元以下,月消费200元以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该群体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阳性项目数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尤以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两因子分均值显著高于一般大学生;(2)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状况与自我解困方式有密切关系,心理健康者积极的自我解困均值高于心理有问题者,消极应对方式则相反。讨论:寻求工具性与情感性的社会支持与支助是积极的解困方式,而贫困生较少使用这种解困方式,师范院校在大力建立资助贫困生的政策体系的同时,应尽快建立相应的情感性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4.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福东  王永利 《前沿》2012,(6):18-19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校贫困生解困,一方面要使其经济上得到解困;另一方面是精神上解困,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本文试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特点及措施分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劣势及干预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贫困生群体由于生活背景的特殊性,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必然出现新的心理状态,其中劣势心理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信心。劣势心理包括:认知上的偏激、负性情感体验强烈、人际交往心理复杂、容易产生人格矛盾。作为贫困生个体,可以尝试确立合理认知,选择负性情绪的释放渠道,增加人际交往的互动性。学校和学生工作者,则应加强对贫困生的训练和引导,为他们提供实践岗位,培养和锻炼能力,构建和谐校园,为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6.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心理、焦虑心理严重,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要根本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须做好以下工作:建立多元的资助体系,从经济上予以解困;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心理健康体系,从心理上予以引导疏通;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7.
建立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扶贫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学校和社会往往重视关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并努力为他们解困,却忽略了关注他们因物质贫困而造成的心理贫困。为此,在以学校为教育主阵地,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对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须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改变社会资助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8.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初探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经济困难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对大多数贫困生而言,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他们还要面临心理上的困难,表现为自卑与自尊的冲突,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出现的偏差和不良反应。只有采取心理———社会整合的策略,才有利于他们进行双重解困,为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性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9.
冯花 《传承》2014,(12):140-142
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导致大学校园中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贫困生群体,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对生活、学习带来严重影响,这往往使他们形成自卑心理。高校辅导员只有通过细心、有针对性的教育及心理引导,才有可能使贫困生走出自卑困境,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相似文献   

10.
刘兴平 《前沿》2007,23(10):87-8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困难时期,使他们能够入学并顺利完成学业,成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之一。因此,研究和探寻针对我国高等院校的贫困生的解困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就显得相当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11.
高校贫困生问题,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贫困生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多层面,深受各界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教育公平、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征角度,结合我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际,以精神与物质为观察视野,从精神解困与经济解困两个维度入手可以帮助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走出困惑。  相似文献   

12.
贫困大学生心路解析与扶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下高校贫困学生已近在校生总数的20%。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状况比较复杂,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有许多需要我们关注的思想问题。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注重“精神扶贫”,又要多渠道多途径帮助贫困生解决具体困难,这样,才能够让贫困生大学健康成长。一心路解读(一)自卑与自负并存的心理。贫困生经济拮据,生活清贫,他们经常要为缴不起学费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的生存犯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他们常常会因为“穷”而感到心中不自在、心理不平衡,认为贫困给他们带来的是耻辱,因此自轻自贱、自怨自艾,感觉自己时时处处不如人,在别…  相似文献   

13.
如何有效地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是摆在政府、高校和社会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目前已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做法,但还有缺陷和距离。唯有通过立法、制定专门的高等学校贫困生教育扶助法律,清晰规定解困行动中各方面的责、权、利,给出其行为规范和要求,做到有序、有节、全力以赴、紧密配合,才能从根本上为圆满解决贫困生问题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和最有力的保障。 贫困生问题早已有之,《女大学生宿舍》里的匡亚兰,可谓是八十年代大学贫困生的缩影。近年来,随着高校并轨改革步子的加快,这一问题日益表面化了。  相似文献   

14.
高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单元,构建和谐社会,具体到高校,就是要构建和谐校园。贫困生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十分特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在校贫困大学生已经达到三百万之多,而且有不断增长的势头。由于广大贫困生在经济上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心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及时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化解他们的心理矛盾,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一、做好心理普查,建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档案针对目前贫困生中存在心理问题较多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本着“对症”治疗的方针。学生进校后,应对其尽快进行心理普查…  相似文献   

15.
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辉 《青年探索》2003,(4):52-54
高等学校的“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文通过对高校“贫困生”思想和心理状况调查,发现他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思想和心理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如何做好“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晓光  唐笑 《传承》2008,(8):82-83
贫困生是我国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问题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热点问题。贫困生在物质的压力下不畏艰难,勤苦简朴,是生活的强者;同时,他们因为贫困的生活状况而深感孤独、压抑与自卑,在成才的路上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他们全面的关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高校贫困生:他们的生活、学业与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家庭供给的不足和贫困生获助资源的有限使得高校贫困生在巨大的经济开支压力面前非常脆弱,他们对待贫困的态度及其构成的心理上的压力是导致部分贫困生学业困难的直接原因,而能正确认识到经济困难导致的心理压力的高校贫困生在态度和交往上都表现得更为主动、积极。这一结论对我们的助学工作如何从解决经济困难到经济、心理和学业并重有着丰富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贫困生是我国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问题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热点问题.贫困生在物质的压力下不畏艰难,勤苦简朴.是生活的强者;同时,他们因为贫困的生活状况而深感孤独、压抑与自卑,在成才的路上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他们全面的关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的扩招,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日渐增多。贫困生们面对种种压力造成的心理困扰使他们在大学校园里举步维艰。经济、环境、学习、情感、人际交往、自我评价、就业、特殊群体等是造成贫困生压力的几个重要方面,高校的学生工作者要深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压力和成因,帮助他们正确解决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及其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澜  潘伟刚 《前沿》2006,(12):194-196
因承载着来自经济、学业、生活等多重压力,贫困大学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焦虑、自卑和抑郁心理。高校教师在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更应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贫困,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努力尝试自我解困的各种良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