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警察行政管理与电子警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相互契合的,发展电子警务,既需要以警察行政管理为依据,同时又需要警察行政管理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上作出变革。在组织结构上,以指挥中心为核心形成辐射式整合实体结构,以网络平台为依托构筑纵横交错式虚拟公安组织结构,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形成警务异构式整体结构。在运行机制上,形成横向联系一体化、警务行动"大协同"化、中间管理层灵活化、警务人员专业化。在管理体制上,突出警务信息的中心地位,行政管理"弃官僚化";强调自身协调,行政管理"弃政令化"。  相似文献   

2.
公安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是公安院校的特色之一,它在学生行为作风的养成、警察意识的培养等方面作用明显。因此,坚持警务化管理,培养公安机关满意的人才,应该成为公安院校的共识。然而,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警务化管理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大环境中,特别是在公安院校毕业生“包分配”的局面被打破之后,警务化管理需要创新观念,  相似文献   

3.
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本质上是学生素质养成的一种教育模式,因此,要深刻理解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的内涵,正确处理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不断创新和完善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机制,培养学生的警察素养与个人习惯,以适应公安业务需要。  相似文献   

4.
PAC分析理论与社区警察心理训练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当代中国与西方的警务改革趋势,社区警务将是21世纪的警务发展战略,而在以密切警民关系为核心内容的社区警务中,社区警察又是决定社区警务战略成败的主要因素。反思社区警察的心理训练模式,警察机关一直以来所采用的军事化训练模式所体现的权威主义对警民关系的构建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为此,应引用组织行为学中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又称人格结构的PAC分析理论)来指导社区警察的心理训练。  相似文献   

5.
警察传播学的提出既是基于媒介变革与警务发展互动关系的历史考量,也是对"公共安全高度媒介化"时代命题的解读与回应。警察传播学以信息传播与警务活动的交叉地带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认识、思辨、运用和影响媒介传播。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研究警察传播规律,倡导警务治理媒介化,有助于提升媒介化时代的公众安全度、群众满意度、社会和谐度。  相似文献   

6.
摘1要:警察行政权力已触及社会每个角落,诸多警察管理事务需要警察行政主体通过行政决策的方式予以决定,因此"善治"以及警政治理能力的提升与警务决策创新休戚相关。警务决策创新包含三重维度:即信息化、民主化与法治化。三重维度之间相互关联,信息化是警务决策创新之基础,民主化是警务决策创新之条件,法治化是警务决策创新之保障,三者统一于转型期国家治理和警务变革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7.
警察权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权威的要义在于公众对警察的信服和警察顺利有效实施警务行为的能力,其本质在于公众对警察权力和警察行为的认可和服从关系.正确认识警察权威对维护转型期的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对警察权威的维护应当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在警察主体自身的正当警察行为以及管理对象认识水平的提升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正甘肃警察职业学院以警务化管理为抓手,以培养忠诚卫士为目标,以服务全省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为中心,遵循"思想与行为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中达到统一"的心理行为规律,建立了特色鲜明的警务化管理育人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强化忠诚教育,培养献身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学院重大活动前和日常例行的升国旗仪式,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和展示学院良好形象的品牌。完善创新各项警务化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警务化管理的育人功能。注重细节、注重日常,严抓纪律作风、行为习惯、警容风纪和内务卫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良好的警察职业精神和警察行为习惯。注重警营文化建设,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合力。在办好第一课堂的同时,开拓第二课堂,创建校园警察文化阵地,为  相似文献   

9.
也谈警务化管理与学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仁昌 《公安学刊》2007,(5):90-92,103
学校"专升本"后,学生管理工作如何提升,这是需要认真回答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警务化管理的特色性、必然性、关联性、现实性及人本性出发,分析警察院校警务化管理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在新形势下,警务化管理需重新确立管理理念,拓宽管理维度,发挥管理效能。努力克服管理中存在的片面性、不稳定性、非理性等弊端,注重学生能力、个性、身心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招录体制改革背景下公安院校大学生(以下简称"体改生")的警察职业精神培育是"体改生"教育培养的核心问题。公安院校"体改生"的入警动机、生源构成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警察职业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因而有必要从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警务化管理、警务实践活动和学管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对"体改生"的职业精神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11.
警察业务管理系统是一种社会控制论系统。其施控主体是各级警察机关及其业务部门的管理者与领导者;受控者有两个层次,一为警务系统内部即警察的业务活动,一为警务系统外部即社会发生的治安问题及各类犯罪现象。警务管理系统按照警务管理的活动规律,建主动态控制模式并实现相应的警务方略。其中有前馈控制与警务战略,现场控制与警务战术,反馈控制与警务指标。  相似文献   

12.
警察职业素养高低直接关系到警察整体形象和执法权威,影响社会治安管理效果。提高警察职业素养是警察队伍建设的核心。警察体能训练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警察体能训练能促进警务技能的灵活运用,更好地掌握警察职业知识和技能;警察体能训练是提高警察职业能力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3.
研究警察建设和警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目的是为了克服当前警察建设和警务改革中盛行的各种主观主义、应激主义、非理性化、非规范化的短期行为 ,实现警察建设和警务工作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和健康持续的发展。实施警察建设和警务工作可持续发展战略 ,应该以不断提高警察素质为核心 ,以先进的警察文化为灵魂 ,以科学的警察管理和警务工作运作机制为载体 ,以完善的警察制度规范为保障 ,以科技强警为动力 ,以和谐的警民关系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电子警务"下的警察行政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普遍问题是重技术、轻管理,即在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操作上以技术设备的配置为主,忽视了以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特别是管理方案的创新研究为支撑点.警察管理体制研究的新方向,包括新模式下的公安组织结构、警察人事管理、标准的电子警务业务流程设置等.为提高公安行政效率,迎接电子警务时代的到来,对"电子警务"下的警察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是一种必要和创新,是警察管理学科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警务革新的普及:美国的经验之谈(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美国警务的危机与改革 (一)概述。我们的观点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对于警务有效性的挑战、犯罪率的增长以及警察行为合法性的关切产生了对所谓的美国警务等业化的感知需求(Ostrom,Whitaker,and Parks 1978;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04)。根据警务革新推广的范式,我们期盼这一时期警务实践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6.
公安院校的学生管理原称军事化管理,后称半军事化管理。90年代后,为了将之与军事院校的学生管理相区别,改称警务化管理,典型特色究竟在哪里?警察和军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定律根本不同,公安院校的警务化管理应如何设计和构造?教育与培训的目的、内容、方式等大不相同,其学生管理方法更不能混为一谈,警务化管理如何区分教育与培训?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浪潮已经对公安高校造成严重冲击,警务化管理如何适应国家教育改革趋势?公安高等院校的主体是普通高等教育,警务化管理如何适应高等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时代,00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便捷入警机制下,对警务化管理育人要求标准又比较高,而司法警官院校的警务化管理模式多年未变,与新时代、新机制有诸多不相适应之处。因此,在便捷入警机制下,创新司法警官院校警务化管理,塑造学生的警察意识和培养合格监狱戒毒人民警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警察是一个历史范畴。从政治国家的角度看,警察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站在市民社会的视角,警察又是一种职业,其工作目标是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警察的内涵与外延十分丰富。它集文明道德的塑造者,法治规则的信守者,正当秩序的维护者,权力运行的护航者和社会正义的完善者等多重社会角色于一身。在我国,"警察"一度是"公安"的同义语,而新时期的"公安"内涵多指公共安全以及社会治安,是公民对良序社会的一种理想期待。现代警察仍是公共安全的重要支撑,但显然"公安"再不能指望由警察一种力量包揽。警察通过警务的运行来支撑与保障"公安",警务既反映警察的历史又回应现实社会的需要。警务特征因时代与制度的不同而体现差异。融入社会、公开评估应该是新时代警务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治安秩序依赖于警察权威,而现代警察的权威植根于警察的执法过程中。愈益严重的袭警事件之所以受到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普遍关注,就是因为其严重地弱化了警察的执法权威。实现警务法治化不能通过弱化警察执法权力和治安控制职能来实现,更不能以牺牲警察合法权益来换取。法条原则规定与司法实践操作的背离,更使得袭警违法犯罪行为与立法保护之间凸显法律真空。警务活动缺乏足够立法保障、对于袭警行为惩戒不足、袭警违法犯罪成本过低,已成为违法犯罪行为人缺乏法律敬畏、肆意侵犯警察合法权益难以推卸的主要原因。不能简单用"警察权弱化"或"警察权强化"来评判设立袭警罪的必要性,最合理的解释是限权与扩权并重,使得警察权的赋予与使用更加规范。当前应当制定覆盖警察执法各个环节的严密警察法律规范体系,为警察权力的滥用筑起牢固的篱笆,为警察正当的执法行为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读赵志飞著《走进东瀛看警察》 ,从日本警务的特色中 ,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警察思维 :高素质的警察 ,掌握和运用高科技 ,建立权威、科学、高效的警务机制 ,营造一个渗透力极强的“大治安”环境 ,将警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预防和控制犯罪。这是警务改革的方向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