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我国国家赔偿的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确立我国国家赔偿的原则,是当前国家赔偿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立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在对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违法责任原则等观点进行客观分析之后,提出了正确确立我国国家赔偿的基本原则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国家赔偿应当确立“违法与明显不当责任原则”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归责原则是侵权行为类型化的根据,其作用是规范侵权行为责任归属.国家赔偿制度从民事侵权制度划分而来,二者联系紧密.国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应当是受害人获得国家赔偿的根据;我国最新的国家赔偿法中终于不再将违法责任原则作为归责原则的唯一标准,是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3.
国家赔偿法违法原则的理解和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违法归责原则的确立 我国《国家赔偿法》在确立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时,立法者对当时理论界流行的“主观过错责任说”、“无过错责任说”、“违法责任说”及一些折衷或调和的观点如“违法加明显不当责任说”、“过错违法责任说”等进行了权衡比较后,最终以违法原则作为解决国家有无赔偿责任可能性的唯一标准。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主张“主观过错责任”的观点受到民法的影响,忽视了国家赔偿本身的特性,同时在实践中要求当事人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主观心理状态作为其求偿的依据,增加了当事人的举证困难,限制了其求偿权的行使,侵权人比较容易开脱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强调  相似文献   

4.
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确定国家承担赔偿责任所依据的根据或准则.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违法归责原则.但在实践中,这一原则存在着不能统帅国家制度的归责标准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学界关于重构国家赔偿归责原则观点的介绍及评析,提出了应当在我国建立违法原则、过错原则和结果原则相结合的归责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事赔偿制度归责原则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刑事赔偿的归责原则,我国有学者主张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有学者主张适用违法责任原则,还有学者主张适用结果责任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在解决应否赔偿的问题上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刑事赔偿制度与一般侵权赔偿制度有重大区别,刑事赔偿程序由国家向受害者支付赔偿费用的程序以及追偿程序两大程序构成,这两大程序应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前一程序应适用结果责任原则,后一程序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我国国家赔偿法对刑事赔偿归责原则的规定存在严重缺陷,应当进行彻底重构。  相似文献   

6.
国家赔偿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国家赔偿法》在实施中存在着几个主要问题:在赔偿责任主体方面,强化了机关责任淡化了国家责任;赔偿范围较窄,应当在权利、行为、事项等方面进行扩大;归责原则不够科学合理,多元化归责原则适用于不同的侵权行为;赔偿标准太低,人身权损害的赔偿标准应当提高,增加精神损害赔偿,财产权损害的赔偿,原则上应当与民事赔偿标准一致;赔偿程序在公正和便民方面有待改进,取消确认程序,将先行处理程序变为可选择程序,决定程序变为诉讼程序;补充和完善国家赔偿责任种类;强化对赔偿判决或决定的执行程序和执行措施;修改和完善国家赔偿的举证责任制度,公平分摊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对被错误拘留、错误逮捕、无罪错判的,国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在实践中,许多犯罪嫌疑人在被限制人身自由后,因为疾病或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可以取保候审的情形出现而被取保候审。请问取保候审期间,国家是否承担赔偿责任?辽宁省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夏克超夏克超同志:国家赔偿法实行的是法定赔偿原则,即由法律规定赔偿范围、赔偿方式、赔偿数额。国家赔偿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侵犯公民人身自由”应当是指被采取拘留、逮捕强制措施以及错判刑罚并被羁押,人身自由受到完全限制的情形。取保候审虽然…  相似文献   

8.
卫跃宁 《证据科学》2008,16(6):654-663
无罪推定是被追诉者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被追诉者各项诉讼权利的基础。在刑事诉讼中将无罪推定确立为指导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准则.就是无罪推定原则。我国应当在刑事诉讼中彻底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及其引申的主要内容应当分为三个层次:证明责任、被追诉者的权利和对被追诉者的权利的保障。由于无罪推定假定被追诉者无罪,对控诉的举证责任应由控方承担,被追诉者不承担无罪的举证责任,所以,被追诉者就没有理由配合控方提供自己犯罪的证据,包括口供。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违背了无罪推定关于被追诉者不应当承担举证或证明责任的基本精神,使得被追诉者负有帮助侦控方履行举证和证明的义务。这一规定实质上表明我国刑诉法要求被追诉者承担举证或证明责任。因此,从无罪推定的这一层面上说“应当如实回答”是不合理的,应当予以取消。  相似文献   

9.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与归责标准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小君 《法学研究》2003,(2):113-121
按国家赔偿法的规定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违法归责原则。这个原则存在着自相矛盾、与刑事诉讼法规定不一致、过于严格限制受害人获得赔偿以及不能科学概括不同赔偿事项的特征等缺陷。在理论上 ,违法归责原则实际上把赔偿责任当成了评价责任和追究责任 ,而不是弥补责任。在事实上 ,它只是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具体形式的归责标准之一。国家赔偿责任总的归责原则应当是受害人无过错或无负担损失的根据 ;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具体形式的归责标准有违法标准、过错标准、结果标准、无过错标准及风险标准等五种标准形式。  相似文献   

10.
论国家赔偿立法的几个基本观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资本主义国家用了一百年甚至三百年才改变了主权免责的观点,承认了国家有赔偿责任,而社会主义的人民中国自建国始就确认了国家有赔偿责任。国家赔偿法渊于民法,但不属于民法,而属于国家法。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不是民法的过错原则,而是违法原则。国家赔偿范围的确定采用的不是“有侵害也有赔偿”的原则,而是法定原则。国家赔偿的水平不以同受害人的损失相当为原则,而是以同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和国家财力相适应为原则,因此,当前只能以保障受害人的生活与生存所需为限。国家赔偿程序应当尽量作到便民、利民。我国的国家赔偿法是一部先进的法律,但它是否能起到保障人权、促进稳定的作用,还要取决于执法机关及各方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康纪田 《时代法学》2011,9(6):36-45
现行矿业制度几乎没有安全与健康、环境污染、矿业相邻关系以及公权力行政等方面的重要法律责任,因而在矿山企业违法结果发生后则以人治取代法治而治不胜治,这主要是以“矿”为主的财产性《矿产资源法》法律渊源的局限。应制定以“业”为主的管制性《矿业法》,以矿山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依据设置第一性义务,不履行第一性义务则按第二性义务承担不利后果。第二性义务是以社会性矿业法律责任为主,与经济性、政治性法律责任等构成矿业法律责任体系。社会性矿业法律责任的民事侵权适用严格责任原则、无过错原则、因果关系推定以及并不以违法为条件等。  相似文献   

12.
国家赔偿的制度欠缺及其完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国家赔偿法》所构建的国家赔偿制度尚存在诸多疏漏。其中,国家赔偿范围的狭小、归责原则的单一、国家追偿制度的不完善、国家补偿制度的缺失及其与相关法律的不协调是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现行制度妨碍了《国家赔偿法》应有功能之发挥。对《国家赔偿法》的修改应以保障公民权益为宗旨,扩展国家赔偿的范围,丰富归责原则体系,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使之与其他相关制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13.
完善我国产品责任法之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产品责任法应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新《产品质量法》颁布时间不长 ,但我国现行产品责任法律制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有必要依据保护消费者利益与促进生产发展并重的基本原则、严格责任与过错责任并用的归责原则及全部赔偿、限定赔偿和惩罚性赔偿并行的赔偿原则做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向泽选  LI Wei  李伟 《现代法学》2001,(1):124-127
本文从法理学的角度对刑事赔偿的原则、功能以及归责原则等基本理论进行探讨 ,作者认为保护人权、依法、迅速赔偿成为指导刑事赔偿的基本原则 ,促进司法权力的规范化运行、调整社会整体和公民个体利益以及预防犯罪是刑事赔偿具有的功能 ,作者主张在判断侵权行为能否承担赔偿责任时应坚持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和严格责任为辅的归责体系。  相似文献   

15.
《国家赔偿法》属于特别私法,因而完全可以从私法的角度对《国家赔偿法》的修改进行考察。在修改《国家赔偿法》时,应当以私法的理念为指导,对国家侵权进行“两分”,分清国家侵权行为和国家侵权事件,抛弃“违法归责”这个不科学的概念,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理国家赔偿和错案追究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应当解决该部法律名实不相符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的程序性制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永生 《现代法学》2004,26(1):87-96
在我国刑事诉讼实务中 ,刑讯逼供、超期羁押、侵犯被追诉方辩护权等违反程序的现象屡禁不止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缺乏严密的程序性制裁机制。制裁是法律的内在构成要素 ,是保障法律实施的必要机制 ,对于实现法的公平与正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程序性制裁无论是在适用范围、实施机制 ,还是在基本功能方面都是刑事制裁、民事制裁、纪律制裁和国家赔偿所无法替代的。程序性制裁有终止诉讼、撤销原判、排除非法证据、诉讼行为绝对无效、诉讼行为相对无效、从轻量刑等主要方式。完善我国程序性制裁机制需要进行全面的制度改革与程序建构  相似文献   

17.
隐性超期羁押的法律规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岳岭 《河北法学》2007,25(10):185-189
隐性超期羁押是超期羁押的一种,是指采用违法的手段,规避刑事诉讼法的办案期限,以形式上的不超期掩盖实质的超期羁押.其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纠改隐性超期羁押的对策是:树立现代法治社会的执法理念;修改法律,建章立制;强化检察监督等.  相似文献   

18.
合同实际履行与损害赔偿制度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奇伟 《河北法学》2006,24(4):54-56
合同违约责任的救济措施主要有实际履行与损害赔偿两种,大陆法系强调实际履行的重要性,而英美法系更注重损害赔偿的救济功能,从我国国情和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我国合同违约救济措施应采纳大陆法系的"严格的效率违约"理论,即原则上应以实际履行为主要救济措施,在实际履行明显不符合效率原则时强调损害赔偿的救济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双方当事人付出的成本最低,而收益最大.  相似文献   

19.
由于对"违法"与"不法"概念及其评价机制的混淆或认识不清,我国行政法学界在违法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行政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等方面产生了诸多错误认识。"违法"(gesetzwidrig)是对行为不符合法律要求所作的"客观评价",这一评价机制在行政法上主要发挥着对行政行为的效力评价功能;"不法"(rechtswidrig)作为法律责任机制的正当性基础,在行政赔偿责任构成中发挥着对行政行为的损害结果是否具有正当性的评价功能;而对过错的评价则属法律责任机制中的归责要素。在行政法上,它们于各自的意义脉络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又以一定的方式相互"渗透"、发生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