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泰顺县在农村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重视走群众路线,提出了“由民主张、由民管理、由民支撑、由民监督、由民评定”的“五个由民”原则,不断实现“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  相似文献   

2.
由民作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内在部分,是巩固我党执政基础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建设党转变的必然要求,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由民作主有助于克服错误的政绩观、实现科学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助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增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由民作主的执政理念:一是以建设学习型政党为依托,加强对党政干部进行党性教育,增强公仆意识;二是坚持从基层提拔和选用干部,以正确的用人机制为导向,促进领导干部提高由民作主的执政方式和领导艺术;三是以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为契机,从法律法规层面进一步增强党政干部由民作主的执政理念;四是从建章立制入手,推动由民作主执政理念的制度化、规范化;五是以拓宽人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渠道为主要途径,推动由民作主执政理念的实践化。  相似文献   

3.
权利滥用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随着网络社会的迅猛发展,其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可低估。现行经典民法教科书大都在民法基本原则章节将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但《民法总则》却未将其规定为基本原则,而是将其规定在"民事权利"一章。系统梳理禁止权利滥用立法与实践的演变历史可以发现,禁止权利滥用的演变轨迹是一个从私法上的一般禁止到全面禁止,以及从私法走向公法、从国内法走向国际法的过程。禁止权利滥用演变历史的主要启示为:从供给到需求,权利在受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的同时,又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从现实到虚拟,必须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认真对待权利滥用问题;从管理到治理,尊重权利是破解权利滥用问题的元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4.
"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虽是一字之差,却折射出了管理理念的转变。婺城区开展的"由民主张、由民管理、由民支撑、由民监督、由民评定"工程,是农村民主建设的又一次探索。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的转型,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这将会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使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矛盾日趋复杂,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新时期我们党提出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进步。而要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正确处理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的关系是创新的逻辑起点,着力解决好社会民生问题是创新的现实基础;不断推动社会管理现代化是目标定位,能否妥善协调好社会各方利益关系是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为民作主”只能是依法作主□杨英明任署节在封建社会里,官和民有着悬殊的社会地位。那时的官,总体上说是高居人上谋私之官,那时的民是享受不到丝毫民主之民,对“为民作主”的期望值极大。人们都知道,封建社会虽说也有“王法”,但是平民百姓享受不到王法赋予的权力...  相似文献   

7.
王金豹 《岭南学刊》2011,(3):124-127
从东莞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和城市化进程而言,推进新莞人融入城市社会,既是必然趋势,也是现实需求。但当前新莞人融入东莞城市社会面临着四个矛盾:不合理人口结构与社会发展战略的矛盾;新莞人权益保护与户籍制度之间的矛盾;良好的管理、服务与社会成本之间的矛盾;新莞人的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矛盾。为此,一是在管理理念上要树立权利与义务对等思想;二是在管理手段上实行社会政策配套改革与利益导向机制相结合;三是在管理主体方面实行政府与社会互动。  相似文献   

8.
“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虽是一字之差,却折射出了管理理念的转变。浙江金华婺城区开展的“由民主张、由民管理、由民支撑、由民监督、由民评定”工程,是农村民主建设的又一次探索。  相似文献   

9.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无论是从应然角度上或是从现实的角度上看,社会公平都是农民在宪法上享有的基本权利的要求和体现。我国之所以形成“三农”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现实中实际存在对农民的政策和制度歧视,使农民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和救济权利等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因此,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价值理念、法律制度等方面入手,真正实现农民宪法上的平等权。  相似文献   

10.
从让民作主到由民作主——毛泽东与邓小平民主观比较张爱军无论是毛泽东的民主观还是邓小平的民主观,内容都极其丰富,并都给中国的民主实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本文仅从“让”民作主与“由”民作主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在一个侧面揭示他们二人民主观的异同点。一1945...  相似文献   

11.
"治民民主"和"民治民主"是建国以来国家治理民主的两种民主形态。在思想理念和政治实践中,这两种民主形态对民主的理解不同。"治民民主"把民主理解为"为民作主""替民作主""让民作主"和"由民作主","民治民主"把民主理解为民作主。"治民民主"的主要特征是官主民主,官主动而民被动,路径自上而下,官员自主性强,法律以治民为重点,治民的工具理性;"民治民主"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民主,民主动而官被动,路径自下而上,制度化,法律以治官(权)为重点,民治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我国正处在"治民民主"向"民治民主"发展转型过程中。但从"治民民主"向"民治民主"发展转型的总体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12.
陈文侠  徐平 《今日浙江》2009,(13):15-15
从“替民作主”到“让民作主” 皇都村位于天台县白鹤镇南部,有506户,1528人,党员34人。2005年以前,因村务管理不民主,村两委班子内部不和、矛盾突出,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村里各项事业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13.
从根本来说,疏通公民现实的政治参与途径、健全法制,有利于减轻网络舆论关注时政府所承载的社会压力。民与官互议互补,主人与公仆的健康公开互动,才是一种良性循环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虚拟社会管理当下,社会管理创新正在有序推进,而网络这一虚拟社会的管理无疑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由民作主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七品芝麻官的铮铮誓言,正气回荡。封建时代,老百姓是当羊放的,做官的任务是"牧民",能有青天大老爷为民作主,怎能不令黎民百姓铭感于衷。人们自发地为海瑞等清官立碑建祠即是明证。这里的"为",主要指替代的意思。当官的,要为百姓拿好主意,办正经事,为百姓伸张正义,替人民做主,使奸佞不得售其奸。推敲一下,如今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仅要"为"民作主,更重要的是真正"由"民作主。因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翁,是主体,不要你去替他作主。人民是主,干部是从;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公仆要为主人服务,干部要为人民服务,主人使唤我们这些公仆为他们办事,这才是真正摆正了主从和主仆的位置。民主民主,光为民作主已远不够了,要由民作主才对。东北几省前一阵推行"海选"村民委员会主任和乡人民代表。上面不像以往提候选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聚焦"社会建设",这昭示着我国政府职能即将开始一次真正意义的转型,它标志着以个人社会权利为中心的整体性社会建设的开始。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家权力向社会公民权利回归的历程分析,总结浙江的现实经验,可以看出,培育与国家公共权力相对应并能与之进行有效互动、制衡的社会力量,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基础要件。  相似文献   

16.
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分离不仅是现代政治生活的基本图景,也造成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难题。现代社会自主性的实现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而在社会自主性中融合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更是这一目标实现的逻辑必然。而当前盛行的以权利获取为径路来实现社会自主性的思维逻辑容易产生以下误区,即国家权利让渡必然导致社会自主性的产生、国家应该在社会自主性的困惑中承担无限责任,这种认识方式无视社会主体的责任承担,体现为以预防国家权利侵略的消极防御性治理方式,彻底将国家和社会对立起来。而在现实性上,权利获取本位下会产生的社会意向的价值流失、社会组织的公共性阙如、集体行动的暴力倾向,造成了社会发展的无序化。以社会主体为分析视角,能揭示出以权利获取为导向的社会自主性实现的困惑,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自主性建设中不能忽视社会主体的责任承担。于此,社会、社会组织、公民三个层面的责任回归,无疑是破解社会自主性困惑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促进了虚拟社会的形成。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是相通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并影响着现实社会。虚拟社会管控属于社会管理、公共安全管理范畴,具有管控内容的广泛性、管控主体的多元性和管控手段的多样性等特征。构建虚拟社会管控法律制度,重在把握好虚拟社会秩序管控权、公民基本人权、网站经营者及其网络服务商权利之间的平衡,坚持权力与职责相一致、权力与权利相平衡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网站经营者及其网络服务商的关系,确立建设与管控相结合原则、技术防控与社会管控相结合原则、比例原则和网站备案规则、信息准入退出规则、网民实名管控规则。  相似文献   

18.
作为对主体性反思与超越的主体间性在社会管理中主要体现为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国外相关社会管理理论中福利国家理论表达了一种国家对市场的控制;新公共管理理论重构了一种市场神话主义,建构起"企业家政府";"第三条道路"理论寻求国家与市场间的综合;治理理论明确提出国家、市场与社会是治理公共事物的合作伙伴。我国社会管理体制中单位制与人民公社体制建构起国家一元化管理;体制转型时期,国家创造出市场这个合作伙伴,社会开始获得一定程度的发育,社会管理开始出现多元主体;社区制中,国家将市场与社会看成合作伙伴,建构起党委、政府、社会与大众权利共享、责任共担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国外社会管理理论与中国社会管理事实都遵循着从国家中心主义向国家、市场与社会多主体治理转变的轨迹。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主体间性不仅有助于解释国外社会管理理论演化与国内社会管理体制变迁,而且可将其勾连起来研究,以指导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再建构。  相似文献   

19.
村民自治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民主的生长点,其理论与实践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底蕴,其中就蕴含着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借重。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村民自治是与传统思想"民本"和"无为而治"明通暗合的,其理论与实践是党和政府重视"民本",发扬民主的结果,是国家在重视"民本"的基础上,对农村的"无为而治"之举,表面"放任"村民自治自理,实则是国家在把握社会主义民主的大原则下对农村社会的一种宏观调控,"让民作主"、"由民作主"。民本、"无为而治"和村民自治体现了目标和手段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与行动框架——以社会政策学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潮中,将社会管理理解为社会控制或化解社会矛盾的倾向明显。实际上,保持社会稳定只是社会管理的器用层面,其根本的着眼点应该是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社会管理创新要以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主要手段,增加社会支出,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服务供给效率,保障公民基本社会权利,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