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字 《淮海论坛》2013,(1):38-40
重视伦理关系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在《论语》中有很多篇幅讲述伦理道德问题。其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论语》中的孝道不仅保持了孔子以前时代“善事父母”的传统本义,更强调了其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并通过论述具体方法,进一步充实了孝道的内容,使“孝”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道德品质。一、《论语》中孔子关于孝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放大爱心     
“仁”是孔子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概念,一部《论语》共有11000字,109次出现“仁”字,有58章谈到“仁”,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一个重要解释是“仁者爱人”,换成今天的话,“仁”就是“爱”,我们可以认为“爱”是孔子学说最核心的概念,我们就从这个概念出发,讨论职场君子应有的爱。  相似文献   

3.
孔子一向节俭。然而,当子贡想要撤销每月初一祭祖用的活羊时,孔子却连忙劝阻:“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可见,对于“礼”这个当时“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是十分地看重的。这是《论语·八》中说的一则小故事。在《论语》中,对“精神文明”的倡导随处可见,或精辟入微,或深入浅出,或托物言志,或一语道破天机。一部《论语》简直就是一部有关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大辞典。《论语·里仁》中记录了孔子对环境与人的看法。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是说住地要仁厚的风俗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风,怎么算…  相似文献   

4.
齐瑞霞 《青年论坛》2002,(2):108-10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也是产生儒家其他思想主张的基础。孔子仁学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是道德自觉 ,一种自我规范。它实际上是孔子眼中的“人”的道德模式 ,是一种人格理想。由《论语》中所提及的仁人、君子结合孔子本人的思想行为追求 ,可见“仁”就是一种心灵的平静和行为的儒雅。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仁被纳入了礼的约束之中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以下只称后两字 )。仁是本质 ,而礼则是一种表现形式 ,即“克己复礼” ,而“礼之用 ,和为贵”。所以“礼”无论是作为社会 ,还是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制…  相似文献   

5.
李钢 《求索》2010,(9):206-207,187
作为儒家著作之经典《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本质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学。《论语》的"仁爱"学说并不是经文式的说教,它散发着自然清爽的诗性美,这些诗性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仁爱"的社会生态。孔子不仅提倡社会人文关怀,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孔子学说中,天是万物之本源,万物同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孔子的这一思想通过"比德"的文学手法,在《论语》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论语》的文学之美,更是《论语》反映出的自然生态之美。如果说,社会人文之美与自然生态之美是《论语》内容的反观与写照,于文学形式,《论语》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文质中和"的修辞文学为《论语》美学思想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这才使《论语》之语言文字能既简约含蓄又富有意蕴,进而成就诸多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6.
一、儒家道德实践的四种境界《论语·述而》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是儒家描述其道德境界和目标的核心范畴,儒家以“志”、“据”、“依”、“游”的逻辑设计,宣示出“道”、“德”、“仁”、“艺”既包含着道德内容的...  相似文献   

7.
赵勰 《创造》2002,(4):4-7
~~在古汉语中,信者,人言也,就是指人们说的话。《国语·周语上》:“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即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甚至出现了“信人”之称,即诚实的人。先哲所以对于诚信给予了特别的反复的申明,证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价值观中,信用这个东西,小而言之是维系人际正常关系的纽带,大而言之,则是社会所以为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8.
“时然后言”与“慎于言”──从《论语》看孔子的两条言语交际原则鲁金华孔子的言语交际原则,是孔子言语交际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儒学的经世风格与伦理精神在言语交际领域的体现。据对《论语》所载“夫子自道”的综合考察,笔者认为,“时然后言”与“慎于言”应是孔子...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体现孔子法律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和礼。其法律思想基于仁,实现仁则要靠礼去规范和强制。他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理想和目标,把礼作为仁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仁必须统一,以礼的准则来行仁,以仁的自觉来复礼,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达到完美统一,以此维系孔子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0.
在整部《论语》的百有九次之"仁"中,"不知仁",或者与之相近的表达——"未知仁",总共出现了六次。在孔子的语境中,"不知仁"或者"未知仁"有两个层面的意涵:一是,"不是真的‘不知’,只是否定的另一方式";二是,"仁"在本体上是不可知的,也是不可测的,"仁"还具有形而上的道体属性。剖析"不知仁"这第二个层面的意涵,使我们解决了《论语》中孔子讲"仁"百有九次而又"罕言"(《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这一内在矛盾。孔子于"仁"采取这一界说方式,主要是由其对于具有形而上道体意味的范畴付诸"阙如"而加以体认的认知模式所致。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它高度概括了孔子基本的伦理道德体系,其中"礼"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都有着巨大的道德意义。从个人修养角度来看,"礼"不仅体现了孔子所提倡的"仁"这一最根本的道德标准,还从敬、让、忠、恕、孝、信等多个角度对君子的言行做了符合"中道"的具体规定。不仅如此,"礼"还通过发自内心的真情创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并通过祭祀的方式提起人们诚敬的道德情感,从而对古代宗法社会的安定有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高 《前沿》2004,(8):200
《论语双解》 (张信编著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 0 0 4年 3月出版 )是作者长期研究《论语》的成果 ,它创造性地寻找现代人解读《论语》的合理方式 ,在经过长期努力创构了系统的方法体系的基础上 ,第一次把《论语》全部资料纳入一个时空框架 ,一个清晰但又不追求微观还原的时空框架。如该书“内容提要”所说 ,该书既是新编《论语》 ,又是以《论语》全部资料编写的一部孔子传。古今《论语注》采用的《论语》版本相似 ,只有个别分章不一致 ,个别用字有差异。古今众多“孔子传记” ,在生平叙述中 ,最多只编入数十例《论语》资料。同这两个系列相比…  相似文献   

13.
整个《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其所包含的内容有着严密的思想内涵。“政”与“刑”的思想只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纲目,本文就此作些探讨,敬请同仁指正。 一、《论语》中“政”与“刑”的含义剖析 1、有序无乱的等级政治思想 “政”的含义在《论语》中大致有:(1)政治之意;(2) 从政、为政、治政之意;(3) 政令、政策、法令之意。后两层含义将与“刑”的含义一起分析。 孔子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春秋末年,等级制破坏,奴隶制解体,当时臣弑君、子弑父,诸侯僭越天子,陪臣僭越大夫的现象十分普遍,孔子对此十分不满。齐景公曾问政治于孔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在他博大浩深的思想体系中,殡葬改革思想尤为突出。一部《论语》,有十几处论到殡葬事宜。他道冠古今,且把实行殡葬改革作为教化黎民百姓的重要方面。他重礼倡仁,不信鬼神,推行节俭办理丧葬事宜。他身为一代哲人,身正为人师,带头实行殡葬改革。根据有关资料探究,孔子的殡改思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孔子认为实行殡葬改革是为政之道。他提出“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思想,即用行政命令和道德教育的方法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他提出执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另外一个角度论述《论语》中“道”的含义 ,对古今注解进行对比分析 ,去发现孔子“道”的另外一个世界 ,以期引起学术界在进行《论语》的诠释和研究时 ,深入到孔子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孔子思想的精华作了探索性的研究。作者认为: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仁”的实质是“爱人”,它是被统治阶级要求人与人平等的观念,也是孔子的新人类观。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的社会历史根据是尧舜之世“原始社会的民主自由”和西周社会“裕国强民的治理形式”。孔子提倡的“礼”是为“仁”服务的,是要“寓仁的教化于礼”。“仁”在政治上的要求是“要为大众谋幸福”,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施行教育,培养“为仁一以贯之的政治家”。孔子作为教育家是“一代哲人”,他创造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都具有普遍的真理性。作者认为,以往一些儒家正宗学派对孔子思想多所歪曲,对后人影响很大,现在应该重新思考,恢复孔子思想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7.
由J.R.Martin创建的评价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研究。该理论包括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由一系列词汇语法手段实现,并能够揭示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通过对《论语·述而》篇态度类评价意义的分析,发现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的判断资源的使用远远高于情感和鉴赏资源,彰显了孔子提倡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同时,语篇中积极性评价资源的使用要高于消极性评价资源。这与孔子致力于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也是紧密相关的。这一分析不但可以为国内《论语》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而且可以为解析其它国学精粹开辟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的统战思想司马朝军《论语》是孔子言论的汇编,记载孔子同弟子、时人的谈话,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论语》一书内蕴丰富,它给予后人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近来细绎此编,但觉意味深长,如此断烂朝报之中竟蕴含如此丰富的统战思想。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我们现在读到的《论语》,如同一团乱麻,头绪很难理清。其实,《论语》不是没有头绪的,一团乱麻中,我们需要先找到线头,而这个线头就是‘仁’。"在中国,孔子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鼎鼎大名,从这样一个人人敬畏的名字下手,学者钱宁把谁都知道表皮,对其内涵却经常一头雾水的《论语》进行"解构",打破顺序重新"组装"了一次,"改装"后的《论语》,一言以蔽之,好懂多了。前不久,《新论语》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相似文献   

20.
曹洁 《人大论坛》2006,(9):33-34
《论语·子路》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路问政.孔子回答“先之劳之”,又问“请益”.孔子答:“无倦”。这就是孔子关于“为政”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