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靳小怡  董一彤  杜巍 《青年研究》2023,(2):14-27+94
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相关数据,分析同胞数量和结构对现阶段中国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教育投入在不同个体以及家庭存在明显不同。同胞数量对各项家庭教育投入均具有显著负面影响,且在不同个体及不同家庭存在明显差异。在二孩家庭中,同胞结构对各项家庭教育投入具有显著影响,与有长姐的儿童相比,有年龄接近哥哥的儿童得到的金钱投入明显更少;但有年龄接近弟弟的儿童,得到的时间投入明显更多,“长姐效应”没有得到验证。对多子女家庭、尤其是二孩家庭的教育投入状况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当代中国家庭内部的教育资源分配特征及教育投入的代内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2.
唐名淑 《学理论》2014,(26):276-278
家庭是每个个体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在家庭中同样受到深刻影响,尤其是高学段小学生。为此提出教育建议如下:提高家庭成员对交往焦虑的重视程度,特别是父母关系与父亲的角色;建构学习型家庭,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质,营造高质量的主观生活幸福感;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采用科学的教养方式;减少非核心家庭与隔代教养的发生率;注意社交焦虑中的城乡及偏见,教育要有侧重点;建立家庭、学校联动的教育机制;抓住人际交往训练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3.
加强文化统战工作 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荣 《学理论》2014,(7):23-24
中华传统文化、执政党的政治文化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社会文化是影响海内外同胞关系的文化因素。在文化统战工作实践中,应将中华文化和海外统战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纽带作用,以文化认同推进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魏昕秀 《学理论》2012,(33):217-218
在子女的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是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家庭是孩子最先接触到的,最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教育环境。家庭的结构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影响的相关研究也比较丰富,但多数是以团体作为研究对象,文章以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及测验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不完整家庭结构中的离异家庭其教养方式对儿童学习成绩及认知发展、行为特征、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作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是接收多种道德观资源并在自身中调适的过程。通常每个人都会接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道德教育,并且在自身中对这些道德观念进行比较、反思,这就形成了道德观建构的四个不同场域。不同的道德教育场域在一个人成长的不同时期所发挥的功能也不同。只有深刻把握人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把握不同场域的教育在道德观建构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按照德性发育发展的规律"顺势而为",道德教育才能成为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6.
自尊是个体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也存在需要不同的影响自尊要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适应等因素都会对个体自尊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阿凤 《学理论》2013,(18):78-79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化最初的场所。家庭不但影响个体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而且使个体获得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它是个体社会化的最直接的模式。家庭对于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作用使得研究家庭对于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狼爸"、"虎妈"的案例分析为依据,来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和影响。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案例分析来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分析案例中的问题;第三部分通过分析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团体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体心理咨询(group counseling)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咨询形 式,主要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感受、认识、学习、训练 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团体心理 咨询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其基本理念 为:人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个体在成长和发展的不 同阶段必然会遇到某些暂时性的心理困难,有效地克服这些困难,人才能  相似文献   

9.
基于四川省调查数据研究家庭结构对个体子女性别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体对子女的性别偏好已不再局限于"男孩偏好",需增加"双性偏好"视角的观察;除年龄、受教育年限等个体因素以外,子女构成和家庭结构因素对个体子女性别偏好也表现出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有关微观心理变量及其效应有助于更深入把握家庭结构对个体子女性别偏好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6)
早期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亲子阅读作为早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生态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家庭轻松愉快的亲密氛围中,成人和儿童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共同阅读的一种活动。家长要选择恰当的策略来帮助孩子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几个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分析三代人代际关系的不同表现,指出中国式个体化的重要特征为"与过去脱嵌、和未来一体"。对已经开始与传统脱嵌的个体而言,血脉延续所蕴含的未来维度具有"超越"意义和强大的嵌入功能。改革开放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叠加效应,形塑了当代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不平衡状况和中国式的个体化过程。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无限投入,既顺理成章又无可奈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尤其是在人口政策出现新变化的条件下,中国家庭代际关系或许会出现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张达  王涛  张亚玲  陶永辉 《学理论》2013,(20):56-57
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主要活动场所,肩负着其不同的教育使命。家校合作,它可以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教育氛围,凝结家校双方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在农村小学家校合作中应将家长视为教育强大资源,发挥其教育潜能,构建"学校教育引导为主,家庭联动参与学校教育"的家校合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自反性实践框架下,以成年初显期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代际关系的特征和回溯代际亲密性的建构过程,来理解当下城市中产阶层家庭的亲权和孝道回归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中产阶层家庭代际关系的核心特征是以亲密情感为基础的亲权和孝道运作。父母的亲密亲职和子女的协商性成年是亲权和孝道回归的两个自反性实践机制。对身处个体化进程之中的青年来说,向父母和孝道的回归,既是亲密惯习的实践结果,也是协商性成年道路上的自我认同建构。从孝道文化变迁的微观机制看,这一现象体现了自反性实践对既有家庭制度的创造性和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要立足"得大",善于"兼小";二是要发挥统一战线的整合力;三是要发挥统一战线的动员力。  相似文献   

15.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和当代大学生体验式成长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确立以人为本、柔性管理和服务引导的理念,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举措.以成本核算、生涯规划与价值增值等教育活动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大学生自我增值教育,以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特点和极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整合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成功.  相似文献   

16.
曹静 《学理论》2010,(25):195-196
因材施教是教育思想的精华,对于创新辅导员工作理念、提高辅导员工作实效性、实现辅导员个体成长和超越具有积极作用。辅导员工作的过程,是在全面了解学生、教育者及情境基础上,依照党的教育方针及高校办学指导思想要求,培养全面、自由、充分、可持续发展的人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学生和辅导员的共同成长。分析了辅导员工作中"材"的涵义、"施教"的目标、内容和过程及原则。  相似文献   

17.
刘娜 《学理论》2012,(26):162-163
儿童的个性在形成过程中受到遗传、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多方面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妨碍儿童个性正常发展的困难和干扰,即非连续性事件。因此非连续性教育对儿童的个性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关注那些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更应当积极关注这些可能妨碍儿童顺利发展的事件。  相似文献   

18.
通过选取质性研究中叙述分析的方法,本研究重点探寻了养育罕见病儿童的青年家庭抗逆力的类型、策略及特点。研究发现,养育罕见病儿童的青年家庭的抗逆力主要存在以下五种类型:拓展升华型、内部均衡型、动荡型、挣扎型及放弃型;这五种类型又可以进一步概括为"精英带动型"和"资源/制度制约型";家庭抗逆力得以发挥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家庭内部精英人物和家庭本身组织结构、行为方式等方面的调整;家庭抗逆力发挥的主要阻碍除了个体人格特质、家庭结构与关系要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来自资源和制度的制约。目前的家庭抗逆力呈现出结构制约下的个体行动主动性和策略性行动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年基线数据,探讨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前教育获得的影响以及学前教育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学前教育获得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关,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其子女更可能接受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个体能力的发展存在长期效应,与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相比,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在认知能力(认知测试得分和学业考试成绩)和非认知能力(自我效能和社会交往)方面均有更好的表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既通过学前教育间接影响个体能力发展,也会对个体能力发展产生独立的直接作用。由于学前教育在个体生命历程中会产生持久影响,因此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保障学前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对缓解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命历程调查数据,以1930-1970年代出生的五个队列为考察对象,探索个体向成年转变的轨迹模式,并分析童年经历对个体向成年转变的影响。研究发现:个体向成年转变的生命历程轨迹类型可归结为早转变型、递进过渡型、转折过渡型和迟转变型,成年转变的模式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结构性演变过程。关于童年经历与成年转变模式的关系,童年的家庭经济状况、友谊质量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童年的家庭经济地位越高,个体越倾向于早转变型的成年转变模式;童年的友谊状况越好,个体归于迟转变型的可能性越高。伴随着成年转变模式从传统到现代的历程,成年转变的纵向影响因素则经历了从童年期的优势家庭经济地位向优质同伴关系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