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伦理学是旨在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在建构环境伦理学的逻辑起点问题上向来有以人为中心和以自然为中心之争。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进行了重新审视,并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人的主体地位、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环境道德实践等方面,提出和论述了人与自然协同共进是建构环境伦理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部门法,"环境法"比传统的"环境保护法"称谓更科学;"环境法"应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生态利益中心论"不妥当;环境法调整环境保护关系,而不是调整所有"与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环境法通过调整人与人的行为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构建美好生活,我们需要通过马克思哲学对美好生活加以分析,更好地认识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内涵意蕴以及实践路径。现实的人是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美好生活的个体意蕴,人与人之间和睦有序是美好生活的社会意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好生活的自然意蕴。美好生活的实现,要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和谐有序社会环境的构建、和谐美丽自然环境的复归来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体现着丰富的伦理意蕴: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前提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立场;在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在认识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追求公正、公平的伦理精神;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揭示了自然与人、人与人、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内在逻辑联系,其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和现实层面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揭示了自然与人、人与人、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本文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逻辑联系,并分析其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自然生态的日渐恶化 ,生态伦理学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理性反思生态伦理学研究中的扩大道德对象范围、自然生态的价值与权利、人与自然生态的平等观等焦点问题的基础上 ,生态伦理学的核心始终是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 ,结合自然生态因素来思考人的伦理道德问题是其根本特征 ,以人的发展为前导 ,人与自然生态和谐持续发展是其根本追求。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不断加剧的环境问题,环境伦理学与环境社会学分别以伦理责任与价值关系、环境行为与社会结构为核心议题形成了各自的理论谱系。二者间存在的理论分殊及其各自的解释限度表明,寻求一种兼具本原性、实践性和方法论于一体、伦理与实践相融合的新范式,以期建立多种环境伦理基础上的、统一的人类生态文明体系,是因应全球环境风险和环境问题的根本逻辑。而推进环境正义与环境公平的有机统一、内在价值向系统价值的转化、权责平衡的环境合作治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双重关系的协同建构,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几个关键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道德关系是建筑在一定的利益和义务的基础上,由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来维系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传统伦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针对环境危机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伦理学,则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扩展、转变为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具有现代意义的伦理学关于道德的基本关系应该拓展到这样三方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以这三方面的关系为纬,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不同层次为经,形成关于道德的基本关系的内容体系。只有这样,伦理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伦理学(environmental ethics)或生态伦理学(ecoethics)是当今伦理学的热点之一.有些学者不同意将其划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或应用伦理学,他们认为,环境伦理学蕴含的是一种全新的视域和价值观,它要求将"伦理"扩展到其概念范畴之外,"伦理"原本是用于谈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在环境伦理学,用来关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已经与传统的伦理学相距甚远.显然,这样有利于突显环境伦理学的学科地位,强调其在现代社会的思想意义.不过,就严格的学科分类上说,环境伦理学确属伦理学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界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从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为中国式现代化伟业作出有力擘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与自然的双向驱动为基础,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必然逻辑及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为引领所作出的科学研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坚定政治立场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本位,以系统整体观念统筹人类社会诸要素,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形成总体性视域。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志识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标定了可持续发展方向,其必须从绿色发展理念、低碳发展方式和严格制度法治三个维度建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善恶标准是环境伦理学总原则制定的依据 ,公正原则是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在利益问题上 ,要实现环境伦理学所追求的公正。首先必须求得种际公正。代际公正也是环境伦理学追求的公正原则的要求。环境伦理学必须坚持代内公正 ,还要体现男女公正  相似文献   

13.
当今时代,人与自然关系所发生的种种冲突,已经危及到了人自身的生存,由此也引发了许多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因此必须在发展观中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人类中心论"的价值取向,但必须克服以往对自然的非理性态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的生活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体现。  相似文献   

14.
廓清人与自然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前提.人类在对待自然中经历了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观念上和实践上的变化.近代以来,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真正元凶是资本的逻辑.实现人与自然真正"和解"的有效路径在于:调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超越和扬弃资本的逻辑;科学认识和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发挥劳动实践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中的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于人的革命等.  相似文献   

15.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切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生态环境危机趋势的发展,使许多学者抛弃了人类中心论的伦理学,去探索把自然包括到人的责任范围内的可能,去探讨当今人类在自然界、环境状况、人同地球上生命关系的深化和发展等方面对子孙后代所负的责任。因此,对生态伦理道德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这个思想的要点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介;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这个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构人与人之间公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伦理学是以道德为对象的科学,是关于道德、道德问题、道德判断的哲学思考.道德则是为社会经济关系所规定的,以善恶为基本范畴的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一种意识或观念,渗透在人的思想、行为和关系之中,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的活动的各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主要讨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及其理.论根据,以求得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和谐发展、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当代意蕴所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的价值基础地位,为自然负责.汉斯·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学倡导一种对自然、未来、后代的责任,这种责任伦理学不仅具有深刻的本体论论证,而且试图通过对责任的效用性论证和责任的实施方式把责任原理运用到现代技术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生态伦理学又称环境伦理学。它是一门从伦理道德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交叉性新兴学科,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失误引起生态环境危机的哲学反思。当前在我国加强对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对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对人与自然关系上与现代环境伦理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的契合点就是对自然界系统性、规律性及生命价值的肯定。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环境伦理学的思考,对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问题及树立科学发展观问题,能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