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福建省"四项"举措做好台湾青年来闽创业就业工作。一是进一步推动政策落实。将台湾青年来闽创业就业政策纳入各级政府大学生创业就业促进工作考核评估范围,加大政策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力度,以督查促落实。二是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梳理汇总鼓励台湾青年来闽创业就业优惠政策,依托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政策知晓面。同时,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前大陆对台湾专业人才就业实施的开放政策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吸引大量台湾人才赴闽就业。但两岸法律和政策存在着无法对接的难题,大陆立法可操作性不足,对台湾专业人才就业造成不利影响。针对台湾专业人才在福建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福建省应及时出台专项立法,对上位法进行细化、补充和创新,充分保障台湾专业人才各项就业权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职称评聘对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解决辅导员职称评聘难的问题,需要创新辅导员职称评聘,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职称评定制度既关系到教师的发展,也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影响。我国高校职称制度改革经历了技术职务任命制、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三个发展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职称终身制、能上不能下,学术评价机制不健全.论资排辈。重视科研、忽视教学,评聘制度不灵活,人才流动受限制。聘后管理落后等。要有效解决以上问题,需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聘任机制,健全相关制度与政策;完善运行机制,规范评审办法;完善调节机制,实施分类管理、分级管理、聘期内管理体制,使职称评定工作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5.
正(接上期)三、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认识层面1.政府部门重视不够,工作主动性不强。地方政府总体上对做好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工作还不够重视,对国家职称政策和措施的宣传普及、贯彻落实力度不够,没有建立起流畅的工作机制。工作中"重物不重人",关注招商引资,关注企业发展,但缺乏对非公人才的引导与激励,没有充分发挥好职称评聘在人才激励、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推行职称社会化评审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行职称社会化评审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需要。当前,要解决职称社会化评审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实行岗位管理制度;完善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评审原则;实现申报范围社会化,完善评审机制;健全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统一标准,分级管理;完善监督机制,推进政府管理法制化。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利用好职称评聘这一人才成长通道,对激发人才活力,释放发展动力,发掘创新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职称评聘质量,要审视评聘要素是否科学完善、评聘范围是否覆盖到位、评聘结果是否充分应用,找准改进提升发力点;要聚焦改革发展、创新驱动、职工关切,增强职称评聘导向性;着力推进评价"快车道"建设、"阳光式"管理和"多元化"应用。  相似文献   

8.
高校职称评聘工作中几个问题之浅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称评聘工作关系到每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目前高校职称的评审和聘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因应人口出生率下降,生源数持续减少,台湾地区部分高校开始减班并校,导致新晋博士教职难求,"流浪教师"无课可教。在此背景下,台湾高校师资人才恐将规模释出。其他地区和国家已开始争抢台湾人才。这对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而言,既逢难得机遇,也面临激烈竞争。建议福建省应破解诸多引才障碍,反思检讨引才工作的不足,创新具体工作举措,抓紧延揽台湾高层次师资人才。具体建议为:确定合适师资招聘方向,完善人才信息网络平台,做强人才交流活动品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做好赴闽人才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0.
健康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是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建设一支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教师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近年来职称评聘工作改革在岗位有限的情况下,遵循“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使得教师考核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阐述了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在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王文学 《工会论坛》2004,10(4):85-85
职称评聘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措施之一 ,是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激励的一种手段。职称评聘工作主要有促进人才选拔培养、正确导向和激励、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竞争意识、调节人才队伍结构等作用。  相似文献   

12.
董以涛 《工会论坛》2009,15(6):25-26
当前我国就业难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我国长期以来就业政策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如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不建全等。为完善就业政策,一要转变就业观念,实行灵活就业;二要培育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三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四要建立欠薪追缴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根据教育部对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公安院校应从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加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强化教研与科研工作、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等四个方面着手,优化师资结构,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实行职称改革和评审评聘工作,以1996年中发3号和国发27号两个文件为标志,已历经十年。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我国职称改革与评审评聘工作在这十年间,由解冻到调整,由调整到逐步规范,政策不断完善,条件不断明晰,程序不断理顺,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绩。到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框架已基本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已步入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首,通过职称评聘工作,稳定了专业技术队伍,改善了专业技术队伍结构,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分子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初步呈现出各行  相似文献   

15.
引进台湾专才来闽高校任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有利于开拓视野,提升高校管理理念;有利于资源互补、促进技术合作,推进文化与科学技术的交流;有利增加了解、增进感情,推进两岸人才交流在规模和质量上得到不断提升。高校党委选聘台湾专才来闽高校工作要从"党管人才"的高度出发,勇于打破常规,做到在法律的框架内不拘一格引人才,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建立台湾专才在闽高校工作的合理机制。本文就此提出五点建议:建立灵活、高效的弹性工作制度;科学规划其工作内容,使其效用得到最大发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做好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随着非公经济组织的壮大发展,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的严重瓶颈。建立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与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模式应该合理科学界定人才、实现共赢发展、市场化运作。江苏省该领域的基本状况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工作、形成和确立了人才使用的科学理念、人才流动配置机制的市场化趋向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力度明显加强、人才发展服务体系高效运转。江苏省该领域建设存在的问题有:旗帜性和标志性人才引进困难、中高级管理人才数量不足、流动频繁、大学生和研究生适岗成才的过程较长、劳动用工成本增加明显、人才激励机制的运作模式比较单一、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各个层次协调共享不够、外向型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引进和招聘难度更大。政策建议:制定和完善宏观指导政策体系、积极开辟和畅通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全面促进和加强人才载体建设、积极探索人才激励机制的多重实施路径、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人才选拔和职称评聘制度、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发挥人才中介机构的服务和促进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新旧社会制度的差异,揭示石油科技人才成长的社会政治条件: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石油科技人才成长的社会基础条件;安定的政治环境是石油科技人才产生的重要保证条件;治国方略和人才政策是石油科技人才成才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18.
职称评聘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资源开发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胜利钻井工程技术公司为例,要形成科学、规范、有效的职称评定机制,就要树立职称服务理念、创新评审推荐工作的机制、发挥职称评审工作的激励导向。只有把职称工作放到企业发展和人才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充分发挥职称吸引人才和凝聚人才的导向作用,才能不断提高职称评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女性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这既表现在求职过程中,也表现在工作过程中;其中既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国家有健全的法律、完善的就业政策、较充足的就业资本,同时也需要女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20.
高校辅导员从事学术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辅导员的身份认同、工作水平,完善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目前的问题是:辅导员学术研究的意识不强,研究能力较弱,研究水平不高,高校中还没有形成辅导员进行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为此,高校必须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完善职称评聘,增强科研意识,加强团队建设等,促进辅导员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