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政治学视角下的政府信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政治学的角度而言,政府信任涉及的是民众与政府间的互动关系,它高低与否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公共期望之间的落差大小,同时,它对于政治系统的秩序和持续具有不可或缺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级差政治信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结构与以往一以贯之的高度政治信任相比,最大的差异是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流失严重。其原因,宏观层面来是利益分化导致社会不公和制度缺失导致政府对社会问题回应滞后引发公众不满;微观层面是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偏差、政府官员贪腐和政府行政行为异化严重侵蚀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从制度层面重建社会公正、推进制度反腐,从社会治理层面加强矛盾化解,从规范行政行为层面重塑政府形象是重建政府管理权威,提升公众政治信任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资本与提升政府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公信力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以信任、合作、规范、社会参与网络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资本能够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优化政府行为、增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这就要求培养公务员的公共精神与服务意识,实施诚信的政府行为;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政府的回应性;培育民间组织,加强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互动与合作以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网络的兴起构建了一种新的政治生态,它给政治信任的重塑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更好地培育政治信任,政府要通过网络来扩大公众的有序理性政治参与、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同时,注重公平等价值的实现,并推动公众的政治信任从人格信任走向制度信任。  相似文献   

5.
政府信任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的政治关系,政府信任不仅影响政府自身的效率,对社会经济发展、法治建设和社会伦理都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政府在与民众的信任关系方面还存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等多方面的问题。要重建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就要从营造诚信环境、转变治理观念、建立民主行政、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和完善监督机制五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保障性住房政策是政府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并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而实施的一项公共政策。本文基于我国保障性住房新政下,对社会各界公众——保障性住房公众和非保障性住房公众——对政府的评价及其评价差异进行了研究。实证数据表明,政府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目标和政治目标,不但得到了公众的支持和信任,也获得了较高的公众满意度评价和政府形象评价,但这种评价在不同的住房公众群体之间却表现出显著差异,数据与结论都为完善与保障房有关的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学者们提出了众多参与模式。通过对不同模式的理念、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发现中国环境治理中存在着政府对公众不信任的境况。在当前政府主导环境治理的语境下,其他参与主体能否参与进来,以及在治理中处于何种地位由政府给予其的信任程度所决定。因此文章建议政府应从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决策制度和司法补救制度等方面增进对公众的信任;而公众则应提高参与的专业化与组织化,赢得政府信任。只有政府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消弭政府对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不信任状况。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公众成为环境影响的重要主题。同时,全球环境治理也逐步从管制-命令向公众参与转变,公众成为环境政策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借助"世界价值观调查"2007年的数据,研究中国公民的环境税费支付意愿,从而揭示出影响环境政策工具民意基础的重要因素。逻辑斯蒂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环保意识、发展观和政治信任是左右人们支持政府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因素,并且三者相互联系,在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当中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9.
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核心因素,当信任上升到政府层面就尤为重要了。人民把权力委托给政府去行使,这个委托行为的前提就是信任。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他们对于政府的信任态度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对这一群体的政府信任感的研究,无疑能给政府的决策和高校的教育提供信息和建议。通过高校的教育来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政府信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持政权的稳定性、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对天津7所高校1300多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探讨现今大学生对政府的信任状况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政府信任是公民与政府之间双向互动的结果,是公众对政府行为、过程与绩效等的一种评价。基于CGSS2015的调查数据,分析政治参与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以及清廉感知在这一影响过程中扮演着何种角色。研究结果表明,投票型和沟通型政治参与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不显著,清廉感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遮掩效应;而接触型和维权型政治参与会对公民的政府信任水平产生正向影响,清廉感知在其中承担了部分中介的作用。因此,要想保持高度的政府信任水平,一方面可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回应民众需求,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可以继续保持当前反腐倡廉的高压态势,建立廉洁的政府形象,提升公民的清廉感知,进而带来政府信任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事务的复杂化,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相互合作来进行社会管理。合作是以信任为基础的,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也应以合作型信任为基础。合作型信任与契约型信任、习俗型信任相比更有利于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合作。为此,通过建立公共承诺机制,构建平等的对话机制,完善制度体系以及培育相互信任的社会文化来构建合作型信任。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评估了中国公民对警察的信任程度,并探讨了影响公众对警察信任程度的因素。就目前来看,针对中国公民对待警察的态度进行的实证研究寥寥无几。本研究以冲突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收集中国8个城市的访谈数据,检验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就业、感知政治影响力等冲突变量以及相关控制变量对中国警察公信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变量对于中国公民对待警察的态度的解释力有限。青年以及政治权力较低的中国公民往往对警察的信任度较低。此外,中国公民对警察的态度还受到公共安全满意度、政府处理犯罪的能力、生活质量和政府官员腐败度的影响。同时本文也对未来研究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诚实信用不仅具有道德上的意义,同时还具有政治法律上的意义;不仅是基本的私法原则,更是重要的公法原则。诚信原则要求进行诚信政府建设。在网络时代,如何消解诚信危机、重塑政府的公信力,将是我国诚信政府建设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涉警网络舆情频发,对伦理道德、传统文化、政府的公信力等造成了冲击。公民法治意识的觉醒是网络舆情形成的内在动因;警察执法不公或瑕疵是涉警网络舆情高发的主因。在舆情发展的进程中,网民质疑政府公信力的倾向性明显;网民对知情权的诉求强烈。公安机关要通过透明、公平公正执法,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增强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度。一旦发生涉警网络舆情,公安机关应以合作而非对抗的理念疏导舆情,迅速发表案件事实,有效缓解舆论压力,引导舆论走向。  相似文献   

15.
实现民主执政首先要树立民主执政的科学观念,实行观念的突破。在当前,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执政的认识有两个方面需要强调:一个是通过改进选举工作来加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另一个就是规范党政关系,执政党运行政府权力必须符合民主法治的要求。在人民、政党、政府三者之间关系上,民主执政要求执政党坚持"政府台前,政党幕后"的管理原则,要求执政党与人民、社会的关系是互动、相互信任与支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重建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西方国家的经验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从当代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政府信任赤字出发,对公共行政中的信任问题以及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信任在公共行政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过程中在重建政府与公民信任关系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主权在民既是民主区别于专制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美好政治价值.在实际政治运作中,主权在民的实现机制具体表现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和“权为民所控”三个方面.而以公众参与到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决策中来为形式的参与式民主,可以为主权在民及其三个方面的实现提供必需的前提条件、体制保障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与社会的现实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构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在我国社会快速转型和变迁的背景下,构建中国式的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迫切。文章运用博弈的视角,梳理了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理论发展脉络,提出了变和博弈理念下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中国式政府与社会关系发展的必然。最后,文章总结,在公共服务领域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模式必须通过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信任机制、合作机制,同时,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发展才能够得以实现,最终发挥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内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政府信任是政府和公众之间基于公共利益的博弈互动关系,符合公共利益的行政价值理念将为政府提供持久的、合法的信任源泉。从官僚制到新公共管理,由于片面注重管理主义工具价值,而忽视公共利益和民主价值,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政府信任的困境。民主行政作为新公共行政的学术识别系统,坚持和发展公共利益价值取向,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符合人类理性与社会公共利益均衡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必然会全新构建和强化公众与政府的互信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