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窦竹君 《河北法学》2012,(1):45-46,47,48,49,50,51,52
传统中国形成了一元化的行政管理与多元化社会基层组织自我管理有机结合的多元共治机制,这是出于社会环境的必然选择。在多元共治中,国家着眼于指导思想、文化背景、法制保障等方面建设,而具体的、细化的甚至是琐碎的管理事务则由基层社会组织完成。基层社会组织通过民间规约实现自我管理。伦理法制为维护基层组织权威和社会共同价值文化提供法制保障。创新社会管理在某种意义上亦是抹不去的历史回归。  相似文献   

2.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具有"主体复合多元""全民共建共治共享""上下有机互动""政府平台保障"的基本特征。因此,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为重点,以提升公众参与意识为关键,以夯实法治保障为根本,是新时代打造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王爱君 《法制与社会》2013,(28):221-223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方针,社会组织是群众民主参与社会管理,进行社会协同的平台,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湖北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表明,要实现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必须加强和完善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4.
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通过开展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面对地方治理需求侧(社会公民的期望)与地方治理供给侧(地方政府能力)之间的落差,应摒弃地方政府与基层组织二元对立模式,建立全新的"分权、互动"基层自治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多元主体纳入地方治理体系来共同履行公共职责。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经过创造性转化,为基层自治提供包括培养自治能力、培育自治组织、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协商、衔接居民自治与村民自治在内的充分而有效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5.
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基层社会治理主体诉求的多样化需要多元法律规范为其行为提供保障.软法与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要义高度契合,其不仅具有充分实现"三治"融合、积极回应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提供纠纷化解新途径、促使社会治理主体广泛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等功能,还以独特方式彰显了法律价值...  相似文献   

6.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的村民自治活动及其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执行;没有具体规定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第四条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特征韩秀桃根植于古代社会中的乡里基层组织,在内涵结构上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为国家法律所明确规定的,作为国家政治统治的基层管理单位。二是为国家统治所认可的,并赋予其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管理职责的基层社会组织。前者如乡、亭、里、社、保等;...  相似文献   

8.
李晶 《中国司法》2008,(5):62-63
日前,黑龙江省黑河市委依法治市办公室组织专门调查组深入到各县(市)区村屯、企业、机关、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就基层法制文艺工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基层特别是农村的法制文艺在推动和保障基层普法宣传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刻体会到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文艺形式来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的热情、企盼和渴望,真正认识到在我们工作中确实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对做好今后的基层法制文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建 《法学》2021,(3):150-161
“熟人社区”不是传统熟人社会的简单复制,它在规范基础、联结机制、实践目的三个方面与传统社会存在区别,熟人社区是现代社会法治框架之下的一种基层治理样态。熟人社区治理模式的运作逻辑不是基于政府部门的利益,也不是基于行政运作的机理,而是基于社区自身的美好生活需要。熟人社区治理模式能够在很好地实现“权力下乡”的同时,提升基层社会公共服务产出的水准,保障和促进社会组织与社区居民对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的参与。熟人社区治理模式具有可实践性、可推广性,该治理模式实现的关键在于,尊重、信任与保障基层社会的权利空间,同时在基层社会的实践空间中持续地以契约形式引入专业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思维,强调多元参与、和谐共治,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同时激发人们的利他精神,以社工引领志愿者的方式来促进社会治理.重庆市在促进社工引领志愿者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有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本文呈现重庆市开展专业社工引领志愿者的路径和方式,力求说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 完善经济立法是在经济领域内巩固法制的基础。近十年来,经济立法大大更新。制定了一系列为调整经济活动、保障企业和生产联合组织广泛的经济独立性及共积极性表现的重要法命。更加明确地划分了管理机关的权限同企业和生产联合组织的权利和义务的界限,确定了实现管理职能和接受管理决议的程序和期限。这些法令的目的是:巩固国民经济中的法制,保障各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中以及各经济组织与管理机关的关系中的法纪。这就必定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提高有效的经济活动效率造成最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更多更切实地享有并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人民调解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和谐稳定,是中国式现代化之需、  相似文献   

14.
基层依法治理工程是指具有自治性质的基层组织开展依法治理活动的总和,包括村、居、厂、校、店、所等社会层面的依法治理活动。它是依法治理3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理的基础工程,也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基层落实的途径和措施。一基层依法治理工程一直是依法治理工...  相似文献   

15.
林丹瑞 《法制与社会》2014,(13):152-15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上要突出"法治保障"。"法制副主任"制度强调"法治"力量,在培育基层民主法治意识,畅通矛盾纠纷化解渠道,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惠州市加强社会建设、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又一抓手。"法制副主任"制度得到了省、市的高度重视和极力推广。然而作为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一种新机制,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也还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困境和难题。笔者结合当前中国的法治环境,试从法律意识、法外环境因素和法律执行角度,指出"法制副主任"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提出在推行"法制副主任"的过程中应该树立起法律权威的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6.
"五水共治"是浙江省根据公众的亲水诉求和本省实际,制定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建设"美丽浙江"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五水共治"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检察机关在加强"五水共治"法制建设中应当发挥的作用,以此为"五水共治"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7.
论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多元共治及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应对突发事件多元共治不足,突出表现为责任归并后的不力、由于常设性应急主体的缺失而导致的地方政府各部门间相互责任的推诿、区域共治中的矛盾及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化程度较低.建议合理构建大部制,成立长设型应急管理机构,完善政府&社会及区域应急共治.  相似文献   

18.
司法部于6月6日至7日在天津市召开全国司法行政基层建设工作会议。司法部部长、党组书记吴爱英出席会议并讲话。吴爱英强调,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司法行政基层组织建设、业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司法行政基层基础,进一步提高基层司法行政干部队伍政治业务素  相似文献   

19.
6月6日至7日,全国司法行政基层建设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司法部部长、党组书记吴爱英出席会议并讲话。吴爱英强调,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司法行政基层组织建设、业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司法行政基层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人民调解组织通过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要求,有利于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有利于引导广大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利于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