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日益增多的“过劳死”现象。广东省人大代表建议出台“过劳死”的医学和法律认定标准,通过立法进行预防,将劳动者的休息权提到了更高的保护层面。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颂扬劳动是美德,赞美吃苦耐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千古风范。但现今,劳动过度已成为一种病.正侵蚀着相当一部分劳动者的身体和社会生活。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承认.过劳及过劳死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沈臻懿 《检察风云》2014,(23):62-63
何为“过劳死”问题“过劳死”(karoshi)一词的最初诞生,即源自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社会。当时,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使得上班族们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甚至在工作中出现了猝死或者因不堪工作压力而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现象。从彼时起,日本媒体在报道这一特定问题时,就开始使用“过劳死”这一名词。与此同时,“过劳死”的英译“karoshi”亦证实,其本身即是一个完完全全源自于日语的英语外来词。  相似文献   

3.
刘敏  吴俊 《法制与社会》2012,(23):175-177
近几年来,我国“过劳”及“过劳死”案例多见诸于新闻媒体,反映出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违法让劳动者加班加点的情况严重.如何避免“过劳死”现象发生,成为理论和实务界热议的一个焦点.本文选取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视角,就“过劳死”现象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通过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来避免这一极端现象发生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吕律 《中国司法》2003,(10):57-58
“过劳死”是一种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生命现象。近年来,世界各国“过劳死”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有专家预言:“过劳死”正向中国蔓延!高峰期就在2001-2003年。随着2000年10月16日,中国首例“过劳死”案在上海静安区人民法院开庭,“过劳死”一词也逐渐引起了国人的注意。但是,“过劳死”的法律性质如何,至今我国的法律未明确界定。本文试从“过劳死”在当今中国的现状及其性质入手探讨“过劳死”在我国劳动法上的定位及其法律救济,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劳动法》并进而使劳动者得到更全面的劳动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过劳”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过劳死”则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据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从全国16个省、直辖市区内各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调查发现,北京的亚健康率是75.31%、上海的亚健康率是73.49%、广东的亚健康率是73.41%。上海曙光医院心内科主任蒋梅先解释道,亚健康是俗称,学术上的名次是“慢性疲劳综合症”(CFS),如果长期不纠正CFS,就易引发“过劳死”。据上海社科院最新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五十八九岁降到调查时期的五十三四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时期腐败泛滥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时期的腐败为什么会异常突出?我们的社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反腐败那么多年,腐败问题还是比较严重?这些都是当今社会关注也是需要人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要研究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如果只搬弄国外反腐败理论,也许有点“新意”,如所谓“权力寻租论”等,但是除了用百  相似文献   

7.
和谐语境下"过劳死"之法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并没有"过劳死"的概念,但过劳死的现象却频频发生,立法将对其如何规制引发了学者的兴趣:是纳入职业病?抑或纳入工伤范畴?本文拟对此问题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8.
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对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而焦虑万分。各种各样的丑恶现象让人们触目凉心,冷漠、欺诈、背信弃义、见死不救……所有这些,都令善良的人们痛心疾首。我们不仅要问:谁能够做我们社会的“麦田守望者”?谁能够坚守我们社会的道德底线?是医生吗?我们曾经把医生称为“白衣天使”,可是如今,在医疗卫生领域,医生要红包、吃回扣等医疗腐败现象已众人皆知。正如一首打油诗所说的:“医疗腐败大问题,强迫消费谋私利。病人安危全不顾,白衣如今变黑衣。”据测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劳死"现象越来越困扰着当代劳动者,我们必须正视劳动者"过劳死"现象。本文指出它对社会具有的负面价值非常大,我国当前的紧迫任务是要采取措施防止"过劳死"现象的蔓延,因而从法律角度研究该课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如果给“清官”下个定义,肯定会有各种版本,包括来“大讲堂”坐坐的专家们也各有见解。然而,“清官”的核心是“廉洁、正直”似乎并无争议。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昌盛,人们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仍然有那么多人有“清官情结”。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看待“清官情结”?如何去粗存精?如何将这种“情结”化为“廉政”的氛围?这是我们刊登这组稿子的期盼。 本期另一话题“房产市场,谁主沉浮”将继续由《上海房产》主编赵也初先生客串主持,感谢他的鼎力相助。  相似文献   

11.
务实还是“现实”?公权还是私利?风骨还是媚骨?诸如此类的提问,是所有社会“存在”的成人内心,都不得不时常面对的权衡或者纠结.于国家权力机关主人而言,问题的实质指向了他们对待信仰、诺言以及操守的分量. 怀疑的时代怎样坚守信仰?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乏有智慧的人,但缺乏有骨气的人.今日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正因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才让我们“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相似文献   

12.
“过劳死”现象频发亟需法律规制,但目前我国关于该问题存在立法空白,大部分“过劳死”案件既无法走工伤保险程序,也难以提起民事侵权诉讼.本文在简要阐述立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工伤说”和“侵权说”的合理之处及存在问题,并通过二者的比较得出民事侵权诉讼更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结论.在本文最后,笔者针对目前适用民事侵权诉讼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艳照门"到今天仍然高烧不下,它带来的伤害已经从娱乐圈蔓延到了整个社会。整个过程我们看到了很多东西:我们看到了人们潜伏的偷窥心理,我们看到了电脑可以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我们看到传媒的操守,我们更可以看到人们的道德标准……是道德失范?还是法律无力?抑或媒体无良?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不管是“天行有常”的生态哲学观,还是“知天命而用之”的生态利用观,尤其是“圣人之制”的生态保护观都为我们今天的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目前对“过劳死”尚无明确的司法解释。有学者认为“过劳死”一般表现为:死者平时看上去身体健康;从事相对繁重或超时间的工作,体力、精神上的压力较大;死亡年龄较轻;无明显原因突然死亡。上海一职工连续226天,每天白天工作连晚上值夜班17小时,最终突然猝死于工作场所,由此引发国内首例“过劳死”官司。  相似文献   

16.
自 2 0世纪“五四”运动以降 ,中国理论界呈现了“问题与主义”之间的巨大分野 ,个中分殊使得所持论者成家、成言、成派。这种先决研究导向的对峙始终伴随着理论界的发展 ,或可与我们文化传统中在乎的名分、大统攸攸相关。然而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恢复活力的中国法学界 ,“问题”与“主义”间的“杯葛”的确为复兴的法学研究贡献了氛围、繁荣乃至前进的动力。究竟什么是我们的研究范围 ?我们的研究范围是先于问题而设定呢 ,还是通过问题来圈定我们的研究边界 ?我们研究的意义在何处 ?这些“问题与主义”的设问现在看来已经颇具历史气…  相似文献   

17.
著名艺人高秀敏和傅彪40多岁不幸去世,北京、上海等地高校的一些专家也英年早逝,这引起人们对“过劳死”的极大关注。心理卫生专家指出,“过劳死”现象中还“潜伏”着另一个罪魁祸首,即心理疾患。遗憾的是, 在这个全民空前关注健康的时代,心理健康仍然是人们认知观念的“死角”。  相似文献   

18.
“过劳死”法律问题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劳死是威胁我国职场、危害劳动者权益的一种社会现象,探讨其引致的相关法律问题颇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文章在现行法律框架内,重在研析过劳死的法律概念、构成要件、法律定性。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普华永道前职员潘洁因急性脑膜炎经抢救无效死亡.虽然潘洁的病亡和劳碌之间尚不能证明有无直接联系,但年仅25岁即凋零的生命。还是让“过劳死”这个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热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社会上存在的过劳死现象进行了法律层面的分析,然而,导致过劳死的社会因素不能仅由法律解决。更多的是,转变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功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