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大鼠肌肉挫伤后组织中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 5,SFRP5)m RNA的表达变化情况,分析其与挫伤时间及损伤类型的关系。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肌肉挫伤后4、8、12、16、20、24、28、32、36、40、44、48 h组,切创后4、8 h组和对照组。于相应时间点取损伤处肌肉组织样本。提取组织中总RNA,反转录后用于SFRP5 m RNA表达量的检测。结果SFRP5 m RNA的表达量在损伤后很快明显下降,在20 h时降至最低,然后逐渐上升,但挫伤后48 h内其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切创组SFRP5 m 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在伤后4 h,切创组低于挫伤组,而在8 h时两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FRP5 m RNA在大鼠肌肉挫伤后一段时间内呈现规律性表达,可望作为推断骨骼肌损伤时间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卷曲受体4(FZD4)为例,探索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的表达变化能否作为损伤时间推断的指标。方法 7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损伤后4h、8h、12h、16h、20h、24h、28h、32h、36h、40h、44h和48 h组(n=6)。麻醉后,采用重力锤自由落体方式砸伤大鼠右后肢,取股四头肌处挫伤的组织。应用免疫荧光、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肌肉中FZD4蛋白及m RNA的表达量。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ZD4表达于骨骼肌细胞膜上,胞浆和细胞核内均未见表达;Real-time PCR结果表明FZD4 m RNA在损伤后8h、12h、36h和40h显著上调(P0.05),均超过对照组的两倍;Western blotting结果示FZD4蛋白的表达在8h、36h、40h、44h和48h组明显增加(P0.05),但均未超过对照组的两倍。结论 FZD4 m RNA和蛋白在肌肉挫伤后呈时序性变化规律可作为损伤时间推断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FZD4 m RNA比FZD4更适用于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骨骼肌挫伤后细胞中性氨基酸载体ASCT2 mRNA表达,分析其与挫伤时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骨骼肌挫伤模型,分别取伤后4、8、12、16、20、24、28、32 h及对照组检材。提取总RNA,逆转录合成第一链的cDNA,以RPL13为内参基因进行荧光定量检测,采用2-△△Ct法比较其与对照组肌肉组织中ASCT2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损伤组肌肉组织中ASCT2 mRNA在挫伤后12、16h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96.40%和189.15%,损伤后4、8、20、24、28、32h ASCT2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ASCT2 mRNA在损伤12~16h其表达量较正常组及其他损伤时间组要高,而在损伤20h以后ASCT2 mRNA表达量又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大鼠骨骼肌挫伤后32h之内ASCT2 mRNA的表达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可望作为推断骨骼肌损伤时间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肌肉挫伤后组织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Ⅵc(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Ⅵc,COX6C)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 54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被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损伤后0.5、1、6、12、18、24、30和36 h组,采用重力锤自由落体方式制作大鼠肌肉挫伤模型。于相应时间提取挫伤处肌肉组织样本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并提取组织中总RNA采用real-time PCR检测COX6C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损伤后6 h内仅见肌纤维间出血、肌细胞肿胀等改变,未见炎症细胞浸润。损伤6 h以后逐渐出现肌细胞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等改变。COX6C mRNA在损伤后6 h以前其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在损伤6~36 h,其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COX6C mRNA在大鼠肌肉挫伤后呈现规律性表达,结合组织学检查有助于损伤时间的推断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大鼠骨骼肌挫伤后卷曲受体蛋白2(frizzled-2,Fzd2)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损伤时间推断的指标。方法利用RT-q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及损伤后4~48 h每4 h大鼠骨骼肌中Fzd2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结果 Fzd2 mRNA在损伤后24 h、36 h、40 h相对表达量增高,24 h组表达量达正常对照组的两倍(P0.05);而Fzd2蛋白在损伤后相对表达量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大鼠骨骼肌损伤后Fzd2 mRNA在一定时间内的表达变化情况可以作为多指标联合推断损伤时间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大鼠骨骼肌挫伤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ICAM-1)mRNA表达。分析其与挫伤时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骨骼肌挫伤模型.分别取伤后0.5、1、6、12、18、24、30h及对照组检材。检材冰冻切片后进行FIS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大鼠骨骼肌挫伤后ICAM-1mRNA的表达6h达到峰值,18h下降至对照组的3.46倍.随后继续升高。结论大鼠骨骼肌挫伤后30h内ICAM—1mRNA的表达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可望作为推断骨骼肌早期损伤时间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鼠骨骼肌损伤后BECN1、LC3和p62三种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鉴别生前与死后损伤中的应用。方法 72只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被随机分为未损伤的对照组、生前损伤组(0.5、1、2、4、8、16和24 h)和死后损伤组(0.5、1、2和4 h),制作大鼠右后肢损伤模型。运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对照组、生前损伤组以及死后损伤组骨骼肌中自噬蛋白BECN1、LC3-2/LC3-1和p62的表达,分别将数据中心化和标准化处理,建立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te analysis,OPLS-DA)鉴别模型。结果大鼠骨骼肌挫伤后BECN1、p62蛋白的表达以及LC3-2/LC3-1值在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组中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ECN1的表达量及LC3-2/LC3-1值经中心化和标准化处理后,可区分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OPLSDA模型提取的主成分对模型的解释程度较好(Rx2=0.563,Ry2=0.439),但预测程度稍差(Q2=0.366)。结论大鼠骨骼肌损伤局部组织中BECN1、LC3-2/LC3-1值可用于生前损伤和死后损伤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和分析Rpl32和Rpl13作为单内参基因与两者作为双内参基因,用于检测大鼠挫伤肌肉组织中TAB2 m RNA表达量的结果。方法 7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组)和肌肉损伤组(12组)。采用自由落体法制作大鼠肌肉挫伤模型,分别于4h~48h之间12个时间点取肌肉组织,提取总RNA、合成c DNA、采用real-time q PCR法,以Rpl32和Rpl13作为单独内参基因和二者作为双内参基因检测大鼠肌肉挫伤组织中TAB2 m RNA相对表达量,并计算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结果以Rpl32或Rpl13单独作为内参基因或作为双内参基因,TAB2 m RNA表达随损伤时间总体均呈现降低的变化规律,但使用单内参基因在24h和32h出现极高值,而用双内参基因计算未出现极值,且各结果的变异系数均较小。结论 Rpl32和Rpl13作为双内参基因用于计算TAB2 m RNA相对表达量,可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相关实验中建议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榆测大鼠脑挫伤后脑组织中NF—κBmRNA的时序性表达规律。方法 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和7个实验组,每组8只。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于伤后0.5h、6h、12h、1d、3d、7d及14d取材,一步法提取总RNA,检测其完整性和浓度,按照0.4“g总RNA量逆转录合成第一链eDNA,以RPL32为参比基因进行荧光定量检测,采用△Ct法比较其与对照组脑组织中NF—κBmRNA表达的倍数关系。结果NF-κBmRNA的表达于脑挫伤后呈现先增高后下降的表达规律,0.5h升高,为对照组的9.190倍,伤后12h升至最高,为对照组的13.40倍,随后开始下降,至伤后14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为对照组的2.585倍。结论大鼠脑挫伤后脑组织中NF—RBmRNA的表达随着损伤时间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规律性变化,可望作为推断早期脑挫伤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探讨大鼠骨骼肌挫伤愈合过程中p-CB1R的表达规律与损伤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20~250g,随机分为10组,每组5只,其中9组为实验组,1组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50例大鼠骨骼肌挫伤后各时间段p-CB1R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骨骼肌未见p-CB1R表达;挫伤后p-CB1R阳性表达主要在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各时间段大鼠骨骼肌均未见阳性反应。伤后3~24h,阳性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3~5d,阳性细胞以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为主;7~10d,阳性反应主要见于成纤维细胞,并于7d达到高峰;14d,p-CB1R阳性表达量有所下降。结论骨骼肌挫伤愈合过程中p-CB1R在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的变化具有时序性,可望作为法医学推断骨骼肌挫伤时间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高度钝力打击下,皮肤与骨骼肌挫伤后的修复过程差异。方法采用自主设计的自由落体打击装置,以打击高度为主要损伤程度考量因素,将自由落体从15、30、50 cm高度打击造成SD大鼠下肢三种不同程度的挫伤。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损伤后6 h、24 h、3 d、7 d、13 d皮肤及肌肉的修复过程。结果三个打击高度引起实验大鼠下肢挫伤,基本都可形成皮下组织和(或)肌肉内的出血,在伤后24h内修复的过程基本类似,但表现程度随打击高度增加而明显;15 cm挫伤组在3 d时出血区红细胞已基本融解消散,而30 cm挫伤组则延迟至7 d;伤后13 d时,15 cm和30 cm挫伤组表现基本类似,但50 cm挫伤组则仍处于增生旺盛期。结论随着打击高度的增加,皮肤及肌肉同时出血的比例明显增加,挫伤后组织修复的炎症反应、增生反应表现逐渐加重,修复的过程也出现相应的延长。综合法医学实践应用以及本研究结果,推荐以50 cm高度所致挫伤(2.58 J/cm~2)作为今后挫伤损伤时间研究的实验动物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大鼠死后肌肉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肉类食品腐败程度指标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探讨EC作为尸体肌肉腐败程度评价指标的可行性,为该法用于PMI推断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健康SD大鼠颈椎脱臼处死后,保存在28℃环境中,于死后不同时间点提取大鼠后肢肌肉组织,用去离子水制成质量浓度为0.1 g/m L的肌肉浸渍液,并测量所得浸渍液的EC值和TVB-N含量。分析EC(x_1)与TVB-N(x_2)的相关性,建立二者关系的回归方程;分析两指标与PMI的相关性,并分别建立两指标与PMI(y)关系的回归方程。结果肌肉浸渍液EC、TVB-N随PMI的变化曲线走势基本相同;EC与TVB-N呈显著直线正相关,回归方程为x_2=0.14 x1-164.91(R~2=0.982);EC、TVB-N与PMI显著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19.38 x_1~3-370.68 x_1~2+2 526.03 x1-717.06(R~2=0.994),y=2.56 x_2~3-48.39 x_2~2+330.60 x_2-255.04(R2=0.997)。结论大鼠死后肌肉EC与TVB-N变化趋势一致,可以作为反映尸体肌肉腐败程度的指标,为腐败尸体PMI推断的相关研究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β-synthase,CBS)在脑挫伤后皮质中不同时段的表达变化。方法利用改良的自由落体装置建立小鼠脑挫伤模型,通过Western印记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1 h、6 h、12 h、1 d、2 d、3 d、7 d)损伤区周围皮质CBS的表达变化。结果 Western印迹法显示,CBS在脑损伤后皮质中的表达下调,在损伤3 d时降到最低,于损伤7 d恢复到正常水平。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BS在正常皮质中有表达,损伤后表达逐渐减弱,损伤3 d后阳性表达明显减少,7 d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 CBS有望成为法医学推断脑挫伤后损伤经过时间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分析肯定亲权关系的案件,探索STR基因座的突变规律。方法采用Goldeneye 20A试剂盒对20723例肯定亲权关系的案件筛选等位基因突变事件,统计各基因座的突变率和突变等位基因的来源、片段大小、突变步数及重复单位的增加或减少情况,分析突变相关因素的特点。结果 19个STR基因座共发现548例突变,观察到557个突变事件,基因座的突变率为0.07‰~2.23‰。父系突变与母系突变的比例为3.06∶1。突变以一步突变为主,增加与减少重复单位的情况相当;二步以上(含二步)突变更易出现重复单位减少。突变主要发生于中等位基因,重复单位增减比例相当,长等位基因突变中重复单位减少显著多于增加。父系突变出现重复单位增加与减少的比例相当,母系突变重复单位减少较增加多见。结论各基因座的突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出现1~2个基因座不符合遗传规律时,应当加测其他检测系统,并结合突变基因座的信息计算PI值,以进一步明确鉴定意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心律失常后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的表达变化,探讨心律失常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中两指标表达规律的不同。方法利用CaCl_2诱导大鼠心律失常,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心律失常后6 h内HIF-1α和VEGF-A的表达及变化情况。结果心律失常致死的大鼠心肌组织中HIF-1α及VEGF-A呈弥漫性表达,在心律失常发生的早期两者表达均呈增加随后下降;心律失常发生时即产生广泛的心肌缺血且范围不随时间增大。结论HIF-1α和VEGF-A在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组织中均有表达,可为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视敏度水平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成分特征,以期为视敏度的客观评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6名被试进行单眼刺激。要求被试眼平视前方屏幕,注意屏幕中央的视觉刺激并对朝向不同的刺激进行计数。屏幕的中央会显示3种不同视敏度水平所对应的视标刺激图片,分别记录其ERP结果。结果 (1)阈上视敏度水平一致刺激的P_1振幅高于阈值、阈下视敏度水平一致刺激的P_1振幅,阈值和阈下视敏度水平一致刺激的P_1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冲突刺激与一致刺激在3种视敏度水平的趋势类似。(2)阈上和阈值视敏度水平都出现了潜伏期在340~500 ms内的P300成分;阈下视敏度水平在相应的时间窗内无P300成分。3种视敏度水平的P_(300)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振幅由大到小分别为阈上、阈值、阈下视敏度水平。结论 ERP技术可以成为法医学客观评定视敏度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溴鼠灵中毒大鼠尿液的代谢特征,揭示溴鼠灵干预对大鼠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构建大鼠溴鼠灵中毒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HPLC-TOF-MS)获取大鼠尿液代谢轮廓,并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找出与溴鼠灵毒性作用密切相关的差异代谢物。结果 OPLS-DA得分图显示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的大鼠尿液样本代谢物轨迹在各时间段内相似度较好,呈现各自聚类现象。比较溴鼠灵给药前后大鼠尿液样本,筛选出22个与溴鼠灵毒性相关的差异代谢物。结论溴鼠灵主要通过干扰大鼠体内的三羧酸循环、糖酵解、鞘脂代谢和色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发挥毒性作用,且溴鼠灵毒性作用具有累积效应。基于尿液HPLC-TOF-MS代谢组学方法可为溴鼠灵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致命性心动过缓大鼠血清代谢特征。方法制作心肌缺血-心动过缓-死亡(myocardial ischemia-bradycardia-sudden cardiac death,MI-B-SCD)大鼠模型,以假手术组为对照组,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死后血清代谢谱,结合代谢组学策略分析血清代谢特征。结果 MI-B-SCD大鼠血清代谢轮廓与对照差异显著。与假手术组相比,MI-B-SCD大鼠血清赖氨酸、鸟氨酸、嘌呤、丝氨酸、丙氨酸、尿素、乳酸含量明显升高;琥珀酸、棕榈酸、酮己二酸、甘油醛、己烯二酸、辛二酸含量明显下降,其中多种差异代谢物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MI-B-SCD大鼠血清代谢显著改变,赖氨酸与嘌呤有较高的诊断MI-B-SCD价值,可望为心源性猝死的法医鉴定及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血液中乙醇含量检验的自动化体系。方法采用自动化工作站提取-顶空气相色谱检验。在自动化工作站提取中,对负压采血、顶空瓶密封时间、取样针进行考察优化,并对自动取样和手工取样进行比较。结果乙醇的自动化工作站提取-顶空气相色谱检验的定量分析数据稳定,两份平行样品相对相差小于5%,优于手工提取。乙醇含量在0.1~3.0 m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重现性好。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实验流程更加规范、实验数据更加准确、消除人工操作误差、重现性好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血液中乙醇定性定量的检验鉴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DNA降解过程中STR基因座与性别基因座Amelogenin(AMEL)峰面积比(STR/AMEL)的变化规律,探讨STR/AMEL值在评估DNA降解程度中的应用。方法取人体髂腰肌组织抽提DNA,分析DNaseⅠ酶人工降解后STR/AMEL值(Penta E/AMEL、Penta D/AMEL、FGA/AMEL)的变化,并分析室外环境自然降解的髂腰肌组织中三者比值的变化。以降解时间为自变量(x),STR/AMEL值为因变量(y),进行回归曲线分析,建立两种条件下三组曲线方程。结果人工降解及自然降解条件下STR/AMEL值与降解时间均呈负相关,一元三次方程能够较好地模拟STR/AMEL值随降解时间的变化规律。人工降解条件下,R~2均大于0.99;自然降解条件下,R~2均大于0.86。结论 STR/AMEL值(Penta E/AMEL、Penta D/AMEL、FGA/AMEL)与DNA降解程度呈负相关,有望应用于DNA降解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