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宪法实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学基本范畴。从概念的源流与演变来看,民国时期的宪法学说和苏联国家法学说是两个重要的理论渊源。回顾近代以来的宪法学说史,"宪法实施"概念整体上体现了一种变法思维,即通过实施宪法来建立新的法律和政治秩序。受此观念影响,宪法实施也是一个具有高度政治性的概念,宪法实施更多的是依靠政治化的方式。即,通过政治动员提高民众的宪法观念,进而实施宪法。这种"宪法实施"概念不仅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的宪法理论,同时与社会主义新宪法秩序的建构也有暗合之处。  相似文献   

2.
宪法结构乃宪法学研究对象中不可缺少之问题.本文基于宪法结构的概念分析,对宪法正文之结构,近代宪法与现代宪法之结构以及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之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宪法学的研究不能不关注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历史特点、现实状态和未来走向。讨论中国宪法学研究的转型,不能不采取一种历史主义的视角,思考中国当代宪法、宪法学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与当代历史使命。总体来说,中国近代历史是努力从积贫积弱走向振兴图强的过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  相似文献   

4.
中国宪法学世纪回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回顾了二十世纪宪法学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阐述了从清末民初到新民主主义时期 ,从建国初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各个时期的宪法思想 ,并揭示同期政治人物的宪法思想对宪法学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当政治人物的宪法思想同学术人物的宪法思想以及民众的宪法思想趋同时 ,宪法学对宪政实践的指导作用才可能真正实现。文章最后还展望了中国宪法学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学既指改革开放以来产生于中国独特时空背景下的宪法学,同时也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所进行的宪法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权力来源理论和国家权力关系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宪法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围绕这一理论核心形成了国家性质与国家形式理论、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理论以及宪法运行理论等主干理论。中国宪法学知识体系展开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了宪法学的范畴体系、理论容量、方法论取向和学者的理论思维模式。社会科学宪法学的繁盛和宪法解释学的初步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学研究的方法特色。  相似文献   

6.
中国宪法学研究三十年:历史脉络与学术自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对中国宪法学界来说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一年.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1978年宪法颁布三十周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从清末立宪开始,中国人开始追求宪政理想,并进行了艰难的学术探索.一百年后的今天,特别是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时,我们对宪法学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学术梳理必须基于中国宪法学的历史脉络,要探寻宪法学所体现的学术自主性.  相似文献   

7.
历史主义是构建、识别、塑造宪法学知识的体系性、自主性与中国性的重要途径。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端赖于宪法学研究的历史转向。通过对百年来宪法学文献的全面梳理,可以发现中国宪法学沿着知识发生学的演进脉络,逐渐形成了以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为主干的知识框架。其中,学术体系是知识体系的核心,包括以“宪法”为起点的概念体系,以“立宪主义”为内核的原理体系和以“解释学”为根基的方法体系。学科体系是知识体系的根本依托,由中国宪法学等传统学科,部门宪法学等法学内部交叉学科,以及科技宪法等新兴交叉学科共同构成。话语体系则代表了知识体系的价值凝练与传播,已基本形成了以社会主义为内核的价值共识,但在国际话语权方面尚显薄弱。随着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框架的基本形成,如何在此基础上扎实推进宪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积累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将成为未来宪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集中体现在20世纪50年代,但其影响过程前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以降,后可延续至20世纪80、90年代。其影响的方式体现为翻译出版苏联宪法的教材、著作和论文,苏联法学专家直接开设"苏维埃国家法"课程介绍苏联宪法理论;影响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宪法概念、宪法作用、宪法本质、宪法与法制和法治的关系、人民权利与公民权利、宪法学体系等方面;影响的结果可归结为宪法学研究"阶级斗争范式"的形成、以国家学说为核心的宪法学体系建构以及轻视宪法基础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的法学译著成果卓著,其中以国家与宪法为主题的法政类译著尤其值得深入研究,这些译著可分为国家学说、民主思想、宪法概说、宪法专论和宪法文本等类别,其著者主要来自英、美、法、德等法治先进国家,而译者则多有留学海外之经历。这些译著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法政类学科的基础,更对民国时期现代国家建设和宪法法律的创设与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当然,在此西学初来、移译方始的过程中也有需要总结的不足之处,如移译所选择的作品存在不少盲区和缺漏,未涉及托克维尔、韦伯等重要思想家的作品;其思想立场多倾向于国家主义、社会主义,而忽视对保守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脉络的介绍;以及过分关注当时流行的思想理论,缺少对西方整体和历时性的考察等。通过对民国时期法政类译著的总结和分析,可以为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韩大元 《中外法学》1997,(3):111-117
<正> 一、宪法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在韩国,近代宪法思想与宪法理论是从西方移植的。随着国际法思想的传播,宪法作为一种思潮开始影响社会近代化进程。自1883年以来,在韩国的大众新闻如《汉城旬报》、《独立新闻》、《皇城新闻》等报纸上开始刊登了宣传西方立宪主义和权利思想的文章。当时,主要介绍了英国立宪君主制理论,一些知识分子们试图将朝鲜的绝对君主制改为英国式立宪君主制。1910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性法学话语的时间坐标,应当着眼于“后礼法”这样一个关节点。在“后礼法”时代,既要认真对待“礼法”时代之“礼”在“后礼法”时代的历史遗留物,更要积极应对“后礼法”时代本身对于中国法学提出的挑战。中国现代性法学话语的空间坐标,应当从“中国与西方”这种传统的法学空间图式,转换到“中国与世界”这一新的法学图式中来。在传统的“中国与西方”图式中,现代性的中国法学话语主要是由西方法学来定义的,在“中国与世界”图式中,现代性的中国法学话语主要是由世界法学来定义的。通过建构中国现代性法学话语的时空坐标,有助于中国法学树立起自我意识与自主观念,承担起为世界法学做出“中国贡献”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constitutional jurisprudence, bearing different academic missions in different eras. China’s constitutional jurisprudence, characterized by its academic logic and principled nature, has not only facilitate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but also actively played academic functions during the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social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40 years of the policy’s implementation as the background and, by employing standardized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s, combs the main progress and evolution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during the 40 years of constitutional jurisprudence study, followed by a look into its future.  相似文献   

13.
公民宪法义务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北方法学》2011,5(2):112-118
公民宪法义务已经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肯定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对公民宪法义务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中国宪法学向纵深方向发展。在回答了公民宪法义务是什么、他国宪法义务如何规定后,公民宪法义务与宪法权利、道德、其他部门法义务等概念的关系成为宪法义务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法理学的研究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夏昊 《现代法学》2004,26(2):48-53
各个时代的法理学是针对各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的一种思考和回答。近代西方法理学的发展进路 ,即从自然法学到法实证主义再到法社会学 ,是西方法学家对西方社会近代以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国法理学研究也应该是围绕中国法制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而不断的展开。当今中国法制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即法的实施领域中的问题而不是立法领域中的问题。因此 ,当今中国法理学的研究主要应该围绕着怎样保证国家的法律在社会中得到合理地、正当地实施的问题而进行。从法理学研究的谱系上来说 ,当今中国法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法实证主义  相似文献   

15.
祛魅与自足:政治理论对宪法解释的影响及其限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宪法学究其根本是为了适用宪法而对宪法文本进行解释的宪法释义学。但是,由于宪法文本的不确定性,在宪法解释中纳入政治的考量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同样的宪法条款,在不同的政治理论引导下,会得出完全不同的解释结果。考察政治理论对宪法解释的影响是一种社会科学对法学的逻辑自足的祛魅,是有价值的。但是,随意选择作为宪法解释“背景规范”的政治理论,会导致解释的恣意,损害法的安定性价值。所以,必须根植于本国的制宪历史、规范环境和宪法文本去容纳政治理论论证这种“外部论证”,消解其对宪法解释确定性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中国近代法理学的诞生与成长过程,《中国法理学发达史》等几部近代法理学代表作品的分析评述,以及中国近代法理学诞生及成长过程中的特点等三个方面,对自清末修律时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止的中国近代法理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作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证明了中国近代法理学是中国现代法理学的学术起点和基础,也是发展和繁荣中国现代法理学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7.
论类型化方法对宪法学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晓 《政法学刊》2006,23(1):40-44
随着宪法学研究在中国不断升温,其研究方法受到空前的关注。研究方法的更新既是构建新理论的重要条件,又是修补原有研究中的不足的新思路。将类型化方法引入宪法学研究中有助于克服价值偏见及认识上的绝对化,对宪法学研究得以更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宪法解释的衡量模式——兼论宪法解释方法的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法解释的衡量模式是宪法解释者根据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客观地对与解释有关的各种因素进行协调和权衡的一种宪法解释模式。这种模式以法律现实主义和法社会学以及利益法学为法理基础,在当今宪法解释中占支配地位,它是客观理性的宪法解释模式,符合公平正义的标准,是保持宪法稳定与促进宪法发展的桥梁。衡量模式的外在法理基础及内在正当性和本质决定了它是宪法解释的重要模式,一些对衡量模式的替代方法将被证明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The South African Constitution establishes a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with a strong form of constitutional review.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is required to declare invalid any legislation or conduct of the President which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Constitution. The author, a former judge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argues that the text of the Constitu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the Court's jurisprudence, both in relation to the Court's jurisprudence concerning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established by the Constitution and its Bill of Rights jurisprud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