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司法工作长期奉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法文化和司法价值观成为直接导致重实体、轻程序。在这种程序虚无主义观念中,程序的独立性价值被忽略,随着司法理念的深入,程序正义已经普遍被承认,同时也确立了程序正义的独立性价值,本文将对程序正义的内涵和独立性价值做一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法治语境下,能动司法强调在依法司法的前提下,司法审判活动要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个案公正与普遍公正的统一,依法裁判与案结事了的统一,因而体现了坚持服务大局与依法司法的统一,坚持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统一,坚持回应关切与综合考量的统一,坚持开放引导与协同司法的统一,坚持规范司法与制度建设的统一。能动司法蕴含着促进和实现社会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对于社会正义问题,思想家们众说纷纭,各具见解。实际上,讨论社会正义问题,必须密切联系社会主体赖以生活及其发展的社会条件。从本体论意义上讲,社会正义乃是社会主体权利要求的制度化实现,是人类意识的载体形式。由此,社会正义拟可区分为制度正义、程序正义和行为正义三种类型。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必须始终高度关注和重视解决社会正义问题。维护社会正义,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能动司法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内在要求。促进和实现社会正义,不仅构成了司法权的本质属性,而且已经成为能动司法的价值目标。在当代中国司法审判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维护和实施社会正义的能动作用,深入推进能动司法制度与机制建设,从而更加有力地维护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价值目标的转换与推证--一种法理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事诉讼价值目标是立法群体对刑事诉讼法及其实现活动的基本期望,是关于刑事诉讼法的绝对超越指向的一般要求.一国刑事诉讼价值目标应与其社会现实基础相互动.当前,我国刑事诉讼价值目标顺应社会的变迁,在立法层面上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换,由实体正义趋向现实正义.但要在立法层面和司法层面上完全实现现实正义,还有赖于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进化、社会大众刑事诉讼价值观的更新和刑事司法制度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张超 《法制与社会》2012,(22):135+137
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历史选择。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构建了程序正义的理论体系,罗尔斯的程序正义体系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了启示。程序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必然选择,我国必须树立程序正义的理念,在立法上完善程序正义制度,执法上依法行政,司法上落实程序正义,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5.
李江发 《法学杂志》2012,33(4):152-156
正义是社会的价值追求,法是社会正义的表达,正义的司法是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司法。周美知等人不服不起诉决定申诉案的受理和查处,实现了民众情感、社会公理和法律规范的有机结合,揭示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司法决定和社会正义价值认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程序正义具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法律地位。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程序正义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接受,而“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长期影响着我国法律的发展和践行,当代司法中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司法公正和法治进程。因此要改变这一状态必须充分认识到程序正义的价值内涵,树立正确的程序正义观,并在司法实践中加以实践,从而真正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程序正义体系。  相似文献   

7.
程序正义理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于英美国家,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对程序正义的重视远远不够,对于程序正义的价值在法律上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程序正义是司法公正的重要组成方面,司法活动本身应当严格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只有通过一定的程序实现的正义才是社会所能接受的正义。因此,程序正义在最低限度内提出了自身的基本要求,即参与、平等、中立、隔离和自治。本文从程序正义的内容入手,结合我国诉讼中的现状,分析了程序正义的价值,以及实现程序正义的基本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
当下,司法的公信力普遍偏低,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已成为司法建设中的一项重大难题.造成司法公信力偏低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尤其是在社会利益结构复杂,人民思想观念不一,实体正义越来越难以形成一致认识的今天,社会程序吸收不满的功能和其所特有的独立价值功能日益突出,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程序正义对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性.本文将从引言、司法公信力解析、程序正义与司法公信力联系、我国司法审判程序现状及改革建议和总结五个部分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通过私力救济实现正义——兼论报应正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司法不一定导向正义 ,通往正义之路也并不必经司法之途 ,本文针对法律和司法中心主义的流行观念 ,论述了通过私力救济实现正义。对正义理论中未受重视的报应正义 ,本文也作了较全面的引导性学术重述 ,并对现有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0.
恢复正义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刑事和解在我国司法实践的运用,是作为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新事物,体现了刑事司法从"有害的正义"到"无害的正义"的进步,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当下社会的和谐理念。因此,有必要结合理论和司法实践,在恢复正义视野下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1.
刑事审判监督作为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之一,对维护司法公正,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立法上的不完善、司法权配置的不平等、检察人员监督意识薄弱以及庭审方式的改革等原因,使刑事审判监督权效力的发挥受到影响。因此,必须从完善刑事审判监督立法,以加强检察机关对审判权的监督等方面来解决现存的问题,保证国家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司法中,外部的干扰与内在的缺陷使能动司法与善意司法面临一种困境.摆脱困境,需要能动司法与善意司法的嵌入与融合:善意司法表现在司法动机、目的、行为等方面,能动司法表现在司法解释、司法参与、司法矫正等方面.因此,只有以善意适法、公平正义为目标改善司法形象,以能力提升、能动司法为目标提高司法水平,以尊重良俗、德法互济为目标完善司法机制,提升司法公信力,使司法成为法治前行的力量,才能实现法治对司法进步的期待.  相似文献   

13.
The concepts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are embodied within the organizing principle of social justice. Although social justice is a primary focus of social work, social service workers are not always treated with fairness by their own employers. The results from a survey of 255 social service employees from a variety of agencies in Northwest Ohio indicate that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procedural justice, two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re both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with procedural justice having two to three times the impact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相似文献   

14.
姜保忠 《河北法学》2007,25(6):192-196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是司法的生命线.在和谐的语境之下,诉讼的理念和原则要与和谐的语境相契合,和谐诉讼是必然的也是最佳的选择.解读和谐语境下司法作用的机理,探讨和谐诉讼的内在价值标准,并以此为指导,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法律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海松 《行政与法》2007,1(3):17-18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社会不公多与法律制度不公有关。完善法律制度,保证立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制度保障。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实现以体现公正价值,体现民众意愿,适应社会发展的良法之治。同时还应该完善违宪审查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人们关于社会正义的认识是多元的,这要求居间作出的司法判决应当经得起理性论证的检验,以防范法官选择正义立场时的任意。经得起理性检验的判决又必须借助修辞方法的使用,才能使其为判决不利方接受。在社会正义的司法实现过程中,修辞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作用,但它必须在法律论证框架下使用,才符合其秉承善意而加以应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公正是司法的最高价值,司法公正具有相对性和多元性。辩诉交易构建于控辩对等的诉讼模式之上,众多相关制度确保了其客观与公正。同时,辩诉交易凸显了诉讼民主、体现了解纷中的效率价值、实现了公正与效率的均衡、确保了公正的最大化,内含着巨大的公正价值,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的司法制度,构建中国的辩诉交易制度当无理念上之障碍。  相似文献   

18.
In social psychology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the importance of justice cannot be overstated.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ask whether this indeed is the case and, more precisely, examine when fairness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human reactions and when it is less significant. To this end we explore what drives people's reactions to perceived fairness and argue that although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has reported effects of fairness perceptions on people's affective feelings, a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 literature shows that these reactions appear less frequently and less strong than one would expect. It is proposed here that this has to do with the neglect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justice of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affective reactions: individuals' propensity to react strongly or mildly toward affect-related events. As hypothesized, findings of two empirical studies show that especially people high in affect intensity show strong affective reactions following the experience of outcome fairness (Study1) and procedural fairness (Study2). When affect intensity is low, however, weak or no fairness effects were found, suggesting that then fairness may not b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discussion it is thus argued that incorporating affect intensity into the justice literature may further insights into the psychology of reactions toward fairness.  相似文献   

19.
王洪 《政法论丛》2014,(6):112-120
在司法过程中,法官不依法裁判就是司法的不法,没有公平与公正裁判就是司法的不正义。在司法领域也存在着如下的拉德布鲁赫公式:在司法的不法与虽不正义但仍属依法裁判的司法之间划出一条截然分明的界限是不可能的,但最大限度明晰地作出另外一种划界还是可能的,即凡正义根本不被追求或构成正义之核心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有意不被承认的司法裁决,就不仅仅是司法的不正义,它根本上就是司法的不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