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志华 《内蒙古检察》2004,(5):21-24,11
所谓“一对一”贿赂案件,是指贿赂行为在实施过程中只有行贿人、受贿人在场,没有第三人现场目击,也没有其它直接证据的案件。此类案件的特点在于:1、直接证据只有行、受贿双方当事人供词;2、一般情况下直接证据中的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的比例易出现相持态势,即:行贿人承认行贿但受贿人不承认受贿或受贿人承认受贿但行贿人不承认行贿;3、行、受贿双方当事人的供述不稳定,容易出现反复,  相似文献   

2.
行贿人的心理动态,是指在职务犯罪侦查活动中,行贿人随着审讯活动的开展,对侦查人员、审讯环境、审讯事项所作出心理反应的过程。在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中,行贿人的口供是确定受贿人、查清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经济往来的关键。在对行贿人的审讯活动中,如何突破行贿人,获取其有利口供是案件开展的重要基础;而掌握行贿人的心理动态,进而取得行贿人的信任,促使其配合侦查人员工作是审讯活动开展的  相似文献   

3.
受贿犯罪大多是在受贿人与行贿人之间单独进行,很少留下物证、书证,相关证据很少。在许多受贿案件中,可收集到的证据只有受贿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行贿人的证言。因此,在受贿案件中,受贿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十分重要,它必须具有稳定的证明力。否则,就容易因犯罪嫌疑人的...  相似文献   

4.
罗贤东 《中国检察官》2002,(2):33-33,38
受贿案件由于行受贿的秘密性,以及受贿人高智商手段的掩盖和伪装,使查处此类案件难度增大,且由于证据主要依靠行贿人的证言和受贿人的供述,极易受翻证翻供的影响而难以定案。因此,受贿案件对证据确实充分提出了更高要求,常常因认识不同而出现差异。  相似文献   

5.
贿赂案件证据多呈“一对一”的状况,具有直接证据少,间接证据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容易翻供,行贿人容易翻证,受贿人反侦查能力强等特点;收集贿赂案件的证据时要注意行贿人证言的收集和受贿人供述的固定,强化相关证据的保全。在直接证据缺乏的情况下,办案人员应设法收集间接证据特别注意再生证据的收集,再生证据的收集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证明效果;侦查贿赂案件收集证据应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达到一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讲究侦查策略智破贿赂案件徐明忠,杨武力贿赂犯罪是一种智能型犯罪。其表现为手段隐蔽,行贿人受贿人互相勾结,互为利用,投桃报李,行受贿双方均不易突破。针对贿赂案件的特点,襄阳县检察院从突破行贿人人手,在获取证据上狠下功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991年以来...  相似文献   

7.
核心提示:行贿人的口供对受贿案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当前的问题是在取得受贿人口供的情况下,行贿人拒证严重。为此,通过对桐梓县人民检察院近几年来的受贿案件的情况分析,发现行贿人拒证的心理,并针对不同的行贿人,在不同的侦查阶段下,侦查人员主动转换角色,从而走进行贿人心里,最终突破行贿人思想防线,取得行贿人口供。  相似文献   

8.
梁平 《中国检察官》2006,(12):30-32
贿赂是指行贿人自愿交付给受贿人的,能够满足受贿人需要的,从而换取受贿人以其职务行为使行贿人得以取得某种权利或利益的一切物质性利益。  相似文献   

9.
卞婧娴 《人民司法》2012,(4):66-67,1
检察机关已对受贿人立案查处,行贿人作为证人接受调查时,只要检察机关对行贿人尚未立案查处,行贿人承认其向受贿人行贿的事实,就应当认定为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情形。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审理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发现经济类的贿赂案件居多。而这一类的案件特点是:行贿人和受贿人均是建立在谋取不正当利益动机的基础上,双方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达成一致的违纪违法活动。这种违纪行为隐蔽性和反调查意识极强,大多都是"一对一"的证据。所谓"一对一"证据,是指行贿人或受贿人一方承认违纪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1.
当前贿赂案件证据在侦查中经常发生变化,导致这一种现象的主客观原因较多,针对这些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全面收集并有效固定证据,从而有效防止行贿人和受贿人的翻供。  相似文献   

12.
把收受贿赂的数额作为受贿案件定罪量刑的基本标准,有些问题值得研究。 从犯罪侵害的客体看,受贿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虽然受贿人从行贿人那里得到的利益是非法的,但这种非法所得,是双方进行非法交易的结果,而不是受贿人对行贿人实施不法侵害的结果。如果主要根据收受贿赂的数额大小去衡量罪行的轻重,在审判实践中,其结果必然会忽视犯罪客体这一重要的犯罪构成要件,导致定性和量刑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13.
何文雄 《法制与社会》2010,(35):182-183
本文从探索和把握贿赂犯罪的规律入手,谈了对贿赂犯罪侦查思路的看法,认为应掌握好侦查谋略,注意区别对待行贿人、受贿人,注重初查,拓宽案件突破口,综合运用各种技侦手段,做好贿赂案件的侦查工作。  相似文献   

14.
介绍贿赂罪是指行为人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进行引荐、沟通关系,撮合双方谋取非法利益的条件,促使行贿和受贿得以实现的行为。构成介绍贿赂罪必须有介绍贿赂的行为,包括:以行为人的名义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行贿人所谋求的事物进行某种活动,并答应给予某种“报偿”;以受贿人名义,向谋取利益的人提出应予“酬谢”的主张;组织行贿、受贿双方会见;行贿人与受贿人在行贿、受贿的谋划中遇到障碍时从中斡旋、撮合;代表行贿人向受贿人转达财物、利益等等。由  相似文献   

15.
贿赂案件中的受贿人,是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他们手中掌握一定的权力,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有相当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影响。在实施受贿犯罪行为时,主观上有明显的故意,手段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一般的情况下没有第三者参与,即使有所败露,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地位,畏罪表现非常突出,极力地辨解,拒不供认犯罪事实,虽然有行贿人的供述,但直接证据处于一比一的状态。在司法实践中对这类案件,往往以证据不足未加认定,而这类案件中,确有相当一部分受贿嫌疑人确实犯有受贿罪行却被放纵,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在受贿人拒不供认,而有行贿人供述的情  相似文献   

16.
“一对一”贿赂案件的取证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行贿方入手,选择好突破口 1.从行贿方入手,获取关键证据。一般来讲,对于被索贿的、为谋取合法利益而由于受贿人主观原因未使行贿人得到欲谋取的利益的和一次性行贿、受贿即结束贿赂关系没有后路顾虑等情况,可以利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行贿人隐瞒、抗拒心理,促使其揭发犯罪。在得到行贿者提供的证据之后,  相似文献   

17.
核心提示:在办案实践中,运用谋略获取口供固然重要。然而,在面对直接证据并不十分充分甚至是"零口供"的情况下,如何利用间接证据与直接证据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形成完整、严密的证明体系,从而达到有力地证明案件事实的目的,这才是我们急需面对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邢某受贿案中,面对缺少被告人口供这一重要证据的情况下,运用合理的推定判断行贿人、介绍贿赂人及受贿人供述的真实性,再结合间接证据相佐证,最后从证明标准的角度论证本案已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8.
司法实践中,受贿案件查处难、定罪难是司法界公认的事实。之所以难办,笔者认为除了发现案件线索难外,关键是证据固定难,因为受贿案件中对被告人定罪的主要证据大多是言词证据,即主要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行贿人的证言或供述。而言词证据往往存在易变等特点,一是受贿人与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立法对贿赂行为打击存在如下缺陷: 1.现行的《刑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对行贿、受贿立法处罚不等。表现在:(1)行贿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受贿人行贿,受贿人受处罚,而行贿人可以高忱无忧,这在立法上为行贿人实施感情投资,“放长线投大鱼”的行贿行为开了绿灯,为其未来可能谋取不正当利益准备了条件,是诱发受贿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因素。(2)行贿人行贿数额一般达到10000元才够  相似文献   

20.
行贿七年之后,行贿人竟然仍不知道谁是受贿人,直到检察机关发现蛛丝马迹,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