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各地乡村治理如何有效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如何展开?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名单。与此同时,围绕乡村治理中运用“积分制”、“清单制”以及针对农村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整治,还公布了乡村治理典型方式工作指南。  相似文献   

2.
《奋斗》2009,(1):10-10
省审计厅党组认真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紧密联系审计工作实际,认真查找梳理出影响和制约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六个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审计工作“免疫系统”功能建设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二是在贴近民生开展审计监督,为宏观调控服务上还存在差距;三是在提升审计公信力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四是在探索新模式,摸索新方式,开辟新途径方面力度还不大:五是在审计工作的内部管理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六是有的审计人员素质与“免疫系统”功能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审计工作起步较晚,现仍处于经验探索阶段,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要全面地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推行审计工作全面质量管理。一、科学地认识审计工作质量审计工作质量的内涵包括审计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审计活动的全过程由制定审计方案、实施一系列的审计行为、形成审计报告等步骤组成。审计报告综合体现了审计行为的结果,因而可以说,审计报告是审计活动的“产品”;审计行为则是审计“产品”的“生产活动”。审计工作的职能就是通过审计报告为社会各有关方面提供有效的信息。由此,审计工作的…  相似文献   

4.
周明  许珂 《求实》2023,(2):94-108+112
乡村自治组织振兴是乡村组织振兴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在乡村自治组织振兴中,乡镇政府的应然角色是乡村自治秩序的维护者、乡村“剩余事务”的吸纳者和基层群众参与的组织者。调研发现,乡镇政府角色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被动缺位”和“主动越位”的错位现象,且这两种错位具有同源性,即都是目标多维与治理资源匮乏下乡镇政府的策略式选择,其背后的制度逻辑包括国家逻辑的复归和科层制逻辑的式微,乡村逻辑和社会逻辑互促机制的缺失,国家逻辑、科层制逻辑、乡村逻辑和社会逻辑的错配等。这亟需从村民、乡村自治组织、乡镇政府三个层面“增能”与“赋能”相结合,推动乡村自治组织振兴中的乡镇政府角色正位,进而形成和谐健康的乡村关系,推动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重大战略,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于乡镇政权的权责设定、资源配置、基层工作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失衡等原因,致使乡镇政府在乡村治理中面临权力有限与责任无限、治理资源有限与群众需求无限、治理能力有限与治理风险无限的张力以及治理资源投入增加与基层政府公信力下降、硬治理强化与软治理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等困境。因此,需要推动乡村治理资源从错配向适配转变,从变革乡村治理思维、增强乡镇政府权限、丰富基层治理资源、完善乡村治理手段、激发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等方面施策,以实现消解乡村治理困境和重塑乡村治理格局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村党组织书记队伍能力素质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当前,哈尔滨市村党组织书记在乡村治理方面存在“政治引领能力弱化,治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制度化体制机制不健全,治理法治化水平亟待提升”“激励保障体系不完善,治理内生动力亟待增强”“后备党员人才匮乏,治理干部储备亟待增加”等问题。创新优化“选培育”机制,提高治理素质能力;健全制度化体制机制,提升治理法治化水平;完善激励保障体系机制,激发治理内生动力;建立后备干部“选训”机制,增加乡村治理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7.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必须“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农民主体性能否被激发,事关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效果,直接关系到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也影响着乡村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及组织振兴的进程。因此,如何激发农民主体性,成为当前及未来全面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无论是振兴产业和文化,还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农民都是重要参与者。因此,激发农民主体性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张领 《探索》2022,(2):89-102
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传统乡村治理自发性、弱约束模式无法应对乡村发展失序、社区失灵的问题。乡村自愿组织整合经由“社区空间”形成的公共关切,通过向村“两委”输入而形成公共议题,并协助村“两委”协调村民和地方政府的利益矛盾。社会关联度高的社区空间中的农民随着“乡-城流动”增加收入,进而提高了行动能力,积极支持自愿组织的活动,参与乡村振兴。然而,在约束性的治理场景中村“两委”和自愿组织就难以发挥作用,陷入“社区失灵”的困境,因而需要基层政府介入承担元治理的角色,弥补村级治理体系权威性不足的问题。这样,下沉的基层政府权力、村“两委”、自愿组织和村民几大主体形成了强约束和自治相配合的合作治理格局。这一多元合作治理网络实现了德治、自治和法治的有机组合,进而破解乡村治理失效的困局。  相似文献   

9.
刘渊 《探索》2023,(1):102-112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建设是农村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建设面临农村社会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能力不高、农村文化治理和乡村规约治理成效不足、数字化治理能力匮乏等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为目标,遵循“自治、法治、德治”的城乡治理内生要求,结合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的现实需要,以创新引领为重要抓手,构筑“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数字治理+创新治理”为内核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建设之路。基于此,以“协同治理力、规约治理力、文化治理力”强化“三治”融合,以数字治理力和创新治理力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注重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初心使命和主体培育、制度机制和文化引领、数字乡村和特色推介、借智引智和学习培训等方面加强,进而从理念、能力、平台、环境和机制等层面有效促进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0.
李志刚 《前线》2023,(1):64-66
精品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是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延庆区坚持把发展精品民宿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抓手,在规划设计引导、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治理等方面下功夫,尝试建设精品民宿“共生社区”,通过因地制宜挖掘地域文化、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乡村民宿提质升级夯实基础,着力探索一条乡村振兴共建、共享、共赢之路。  相似文献   

11.
王德权 《新长征》2023,(10):22-23
<正>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党建作为乡村治理的引领力量,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由于受到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农业发展方式变革等因素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职责任务和方法渠道都发生了新变化。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在引领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方面作出调整,不断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质量和效能。  相似文献   

12.
李晓壮 《前线》2023,(10):72-7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贯穿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内核。北京市通州区仇庄村立足“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文化应先行”定位,充分践行“两个结合”,以党建引领探索孝德文化赋能乡村治理为抓手,增加了乡村治理内生力,激发了乡村善治新动能,滋养了基层治理生态。  相似文献   

13.
信息短波     
<正>大庆市打造驻村干部教育培训“全链条”,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庆市深入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要求,“全链条”抓好驻村干部教育培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坚持课程方式多样化,配好“营养套餐”。建立师资库,设置涵盖党性教育、政治理论、基层党建等方面理论课程100余门,为市县两级培训提供“点单式”服务。打造精品学习路线,通过“室内+室外”“理论+实践”方式,全面提升培训质效。  相似文献   

14.
韩巨林 《共产党人》2006,(18):18-19
近年来,自治区审计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纪委全会精神和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和“从严治理审计队伍”的方针,全面推行“八不准”审计纪律,促进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审计机关独立、有效地履行职责,积极推进依法审计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5.
黄祖辉  姜霞 《理论导报》2023,(1):30-31+36
<正>“十四五”期间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是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命题,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稳住农业基本盘、破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2022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数字技术和平台深度嵌入农业农村发展各领域,以数字创新驱动乡村振兴,重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治理体系、生活方式,能够不断解放农村生产力,优化生产关系,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相似文献   

16.
嵌入式治理是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面向。通过对Y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案例研究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经历了从农民集体意识的嵌入、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面向转型。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的运作过程中,基层政府通过组织、制度及话语等文化治理机制的嵌入,构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常态化路径。但在这种嵌入式治理的路径之下,由于压力型体制下选择性地政策执行、运动治理背景下治理规则的紊乱及“送文化”与“种文化”的断裂,导致了乡村文化治理的结构性脱耦。在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破除政府主导下单向度嵌入的治理路径,探索“耦合式治理”的乡村文化治理机制,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嵌入式治理是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面向。通过对Y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案例研究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经历了从农民集体意识的嵌入、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面向转型。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的运作过程中,基层政府通过组织、制度及话语等文化治理机制的嵌入,构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常态化路径。但在这种嵌入式治理的路径之下,由于压力型体制下选择性地政策执行、运动治理背景下治理规则的紊乱及“送文化”与“种文化”的断裂,导致了乡村文化治理的结构性脱耦。在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破除政府主导下单向度嵌入的治理路径,探索“耦合式治理”的乡村文化治理机制,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是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要战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自治、法治、德治"三者在推动乡村治理格局走向优化的过程中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以村民自治为主体,依法治村与以德治村是村民自治的辅助治理手段和工具。在"三治合一"的治理体系下,应当通过积极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加强乡村法治建设、以德治建设助力乡村法治建设等方式实现乡村振兴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9.
肖卫东 《理论学刊》2023,(1):117-126
乡村特色产业是相对于传统种养业的产业,是“乡村独有”“特色鲜明”的产业,类型多样、业态丰富,其重要作用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协调统一,蕴含了赋能乡村振兴的多重内在逻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兴旺;有助于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促进生态宜居;有助于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乡风文明;有助于重塑乡村治理的组织结构与社会结构,促进治理有效;有助于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渠道,促进生活富裕。新发展阶段,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产业聚合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彰显赋能的“绿色基因”;构建“县城—乡镇—村庄”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空间布局,拓展赋能空间溢出效应;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夯实赋能的产权基础;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强化赋能的“双轮驱动”。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不断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