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我和妻子是在民营企业上班,我们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看杂志。妻子爱看时尚类杂志,我除了喜欢看军事杂志之外,也爱读《公民导刊》。每个月我都会到重庆图书馆借《公民导刊》回家阅读。有次,妻子拿过《公民导刊》翻了两页,说这种杂志政策理论性强,你读起来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位老人大工作者,也一直是《公民导刊》的忠实读者。我认为2008年最后一期《公民导刊》中,"专题报道"栏目发表的关于江津区人大常委会创建"人大代表之家"的《纪实》和《访谈》两篇文  相似文献   

3.
<正>多年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刊物《公民导刊》设置了一个好的栏目——"争鸣",很受读者欢迎。"争鸣"话题要么是编辑部拟出的,要么是公开征集的,参与"争鸣"者以人大工作者和人大代表居多。同时,笔者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前话题几乎是有关人大工作的,而现在扩展到了其他方面。设置"争鸣"栏目,可以说是报刊改版仓新的重要举措之一,因为栏目如果  相似文献   

4.
<正>"争鸣"栏目就是为人大工作者搭建的思想交流平台,无需对所议话题给出指导性、原则性意见,否则会影响栏目多元、平等、自由的"争鸣"氛围。结论不明确正是"争鸣"魅力所在。《公民导刊》"争鸣"栏目之所以广受欢迎,就是栏目每期"争鸣"话题都与人大工作紧密关联。题材涉猎广泛,内容涵盖丰富,或理论前沿,或工作实践,或法治热点等。通过互相争辩,各抒己见,启发广大读者和人大工作者对所议话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对  相似文献   

5.
“弹指一挥间”。当我在自己的电子信箱看到为庆祝重庆直辖10年而发来的“我看人大这十年”的征文约稿信函及读到重庆人大报刊报道的相关消息之后,便亟不可待地翻出了1989年以来我在重庆人大报刊发表的所有文章的原件。细细一数,居然有三十余篇之多。而且,其中有二十五篇文章是在重庆直辖后的这10年间发表的。这就是说,仅重庆直辖后的十年间,我在该市人大常委会主办的《公民导刊》和《公民报》发表的文章就多达二十五篇啊!很快,我从中找出了重庆直辖后最早发表自己文章的那期《公民导刊》和《公民报》。哦,导刊是1999年第5期,我发表的是在该期“公民视野”栏目的《世纪之交要正确对待工作压力》一文。报纸稍早一些,是1998年11月24日发表在头版“直言快语”栏目的《“开门立法”好!》。当时,虽然重庆直辖才一、两年,但对比重庆直辖前后市人大常委会所办的一报一刊,从其变化中既可看到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一些变化,又可感觉到整个重庆市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6.
<正>2007年1月号,"争鸣"栏目刊登《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有无监督权?》,奉献街道人大监督热议。"争鸣"自2005年9月号开设后,已成品牌栏目。人类任何一种制度都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街道人大工委十年前还是个新鲜事物,其性质、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群众,包括少数领导干部的重视和认识。如何监督法律法规在本区域实施;如何畅通代表联系群众渠道;如何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等课题,都有待探索。《公民导刊》2007年1期  相似文献   

7.
<正>我是《公民导刊》最忠实的读者!从总第13期,也就是2000年第1期开始,我就担任《公民导刊》的特邀审读。我曾担任了好几个报纸、杂志的审读,但都没有对《公民导刊》那么深的感情,很多事情做一段时间就放掉了,唯有这个我放不下。每个月7号左右,我就开始盼着新一期《公民导刊》,拿到过后才会安心。读导刊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从创刊开始,很多人都会觉得《公民导刊》是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手带大。但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读者来信】村民们爱看《公民导刊》我是一名村主任,几年前在乡政府同志推荐下,我们村订了份《公民导刊》。《公民导刊》内容很不错,除我们几名村干部喜欢阅读外,村民们也有着很高的阅读热情。  相似文献   

9.
<正>2012年1月号,首推重庆年度人大工作十大新闻亮点回顾,得到全市各级人大好评并渐成品牌。2012年第1期《公民导刊》首次推出《2011,重庆人大年度报告》,通过梳理一年中的报道内容,评选出了《公民导刊》2011年的重庆市人大工作十大新闻事件和区县人大工作十大亮点。此后,每年《公民导刊》第一期的全市人大工作十大新闻亮点评选成为公民报刊社的常规动作,也逐渐成为《公民导刊》的品牌栏目。通过盘点一年的工作,既记住历史,更为继续前行凝聚动力。  相似文献   

10.
沈度 《公民导刊》2013,(9):60-60
<正>我已年届耄耋,行不敏、思不锐、耳不聪、目不明,但仍不遗余力孜孜以求,做一个《公民导刊》的忠实读者。十几年前,由于工作关系,我接触到了《公民导刊》,之后便爱不释手。每个月的7日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期冀着新一期《公民导刊》的到来。因为,是她引领我跟上时代的脉搏、祖  相似文献   

11.
<正>我是西安制药厂的退休干部,陕西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杂文学会常务理事,长期坚持杂文写作,今年80岁了,还偶尔动笔。我与《公民导刊》交往14年了,虽未与编辑们谋面,但文来信往,便从相识到相知,成了文友。在庆贺导刊200期之际,我这个大西北的老者,想借机表达对导刊领导和编辑老师的感念之情。我与《公民导刊》相识,是缘分,还有点传奇色彩。那是2001年3月的一天,我收到了从重庆寄来的《公民导刊》样刊和李成琳主任的亲笔约稿信。原  相似文献   

12.
我作为《公民导刊》的一位老读者,同时也是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平时比较关注贵刊的"时事访谈"栏目。读了2008年第3期刊登的《让义务教育阳光普照》的文章后,感到是一篇内涵深邃,值得细读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13.
<正>《公民导刊》的演变要从1984年说起。最初,市人大创办了《重庆人大工作通讯》,一份不定期出版的内部刊物。1993年更名为《重庆人大》,变为定期双月刊,然后更名为《权与法》,也是双月刊。到1999年,正式申请到刊号,创办《公民导刊》。这期间,我曾担任过市人大常委会的秘书长,《公民导刊》就像是我一手带大的孩子,感情很深。我的初衷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是我们党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4.
<正>《公民导刊》呈现的正是既立足人大、又辐射"公民"的辽远视野,在传播民主、法治常识的同时,也致力于公民意识的熏陶,为实现公民权利鼓与呼。似水光阴在不经意间冲刷过岁月的河床,转眼间,《公民导刊》已走过200期历程。其间经历的十六年时光,对于国家历史或许只是短短一瞬,但对一本高擎公民之旗的杂志及其参与者而言,却收藏着可贵的理想情怀,也浓缩了难忘的个体记忆。回首与《公民导刊》结缘,始于2003年9月。其时,在广西北海一次人大新闻业务培训班上,我有幸结识时任《公民导刊》常务副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公民导刊》2011,(7):56
真诚的声音遇到宽容的精神我与《公民导刊》文来信往已有11年,记得那是2001年3月,我发表在深圳特区报上的拙文《齐抓共管献疑》被《公民导刊》转载。不几天,我就收到了样刊、稿费和李主任的亲笔约稿信。转载一篇文章竟如此费心,这在当今是少有的,我被感动了。一个大西北的业余作者因此多了几位在大西南的朋友和老师。  相似文献   

16.
《公民导刊》2013,(2):56-56
读完今年第1期《公民导刊》,总的感觉是一个“新”字!新风朴面,春意盎然!对照((2013年(公民导刊)版块、栏目设置及调整》,我们在“本期头条”和“人大足音”两大版块栏目中,找到了既令人满意、又令人耳目一新的“答案”!《2012年重庆人大工作十大新闻事件》、《不负使命》两组文章在这年头岁尾中不失时机的编发,是那样的使人振奋,温故而知新!颇见策划者匠心!为今年刊物的“向前迈进”开了个令人十分满意的好头!  相似文献   

17.
<正>1999年3月号,在公民话语稀缺的年代刊发"公民意识"大讨论,引领潮流,超前意识令人感叹。时光匆匆,《公民导刊》第200期的到来,还是让人有恍若昨日的感觉,这正是因为《公民导刊》总有让人惊喜、回味的报道,总有意犹未尽的故事,就像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朋友一样:亲切、踏实。作为《公民导刊》的一个投稿人,我庆幸参与了有关公民自觉、公民责任、公民义务、公民权力的采写报道,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展现着时代的风采,公民的心声。  相似文献   

18.
近日读到2012年第7期贵刊"史海钩沉"栏目刊载的《美国记者在重庆》一文,非常欣喜。作为《公民导刊》的老读者,我留意到贵刊有一段时间没有刊载这方面的内容。重新读到这个栏目,并且是有关重庆的,让我感觉非常过瘾。《美国记者在重庆》讲述的是抗战时期白修德、芭芭拉·史蒂芬、格拉姆·佩克、哈里逊·福尔曼四位外国记者在重庆开展活动的情况,记者们为报道重庆人民抗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公民导刊》:人大代表的精神食粮这段时间以来,我们镇在订阅明年的报刊中,《公民报》和《公民导刊》是最受人大代表和读者欢迎的报刊。尤其是《公民导刊》,全镇在2007年订阅的基础上,2008年订阅份数翻了一番。基层人大代表和群众普遍反映:市人大一报  相似文献   

20.
正从《公民导刊》第12期上读到报刊社指导委员会举行第14次会议的消息,对导刊将改版升级充满期待。其实,变化已在第十二期导刊初露端倪。头条《新常态好状态》就有特别之感。四篇文章报道了万州等区县人大工作的新办法新经验,本身就引人注目。但更为引人之处是栏目的编排。与每篇报道相配,还有一篇对当地人大领导同志的访谈,分别冠以"现象"与"思考"小栏目串联,构成四组深度专题报道,体现了编者的用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