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低保家庭因贫困而无钱治病,又因治病而更加贫困,他们长期陷入这样一个"疾病←→贫困"的恶性循环,形成了难以克服的医疗困境.本文从风险社会的视角,对这一困境进行了实证剖析.基于规避风险化解危机,作者认为医疗救助、社区就业服务、社区医疗服务应成为医疗困境的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2.
王晛昀  段捷 《前沿》2012,(14):117-119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社会养老压力日益增大.社区作为承担社会服务的最基础的单元,对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作用.项目组调查北京城市社区老年医疗服务现状,分析当前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积极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型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提出城市社区老年医疗Y型立体互动服务模式,即政府、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老年居民四位一体推动城市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顾昕 《学习与实践》2006,(8):104-110
由于医疗保障不健全,城市贫困人群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下降。2005年,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开始在全国推开。在试点中,绝大多数城市沿袭了扶贫济困的思路,着重对少数因大病致贫的家庭给予接济。少数城市则采取了综合型医疗救助模式,致力于为所有贫困人群提供医疗保障,让他们有能力看病治病。后一种模式注重维护贫困人群的健康,帮助他们提升自己改善生计的能力,是一种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思路,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极为有益,值得提倡。推进这一模式,所需财政拨款不过约108亿元,完全在各级政府的财力可承受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4.
日前,福建省龙岩市政府转发了《龙岩市城市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城市医疗救助今年将在全市全面实施,帮助城市贫困群众解决因忠重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过重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自1996年成立以来,以“支持中国农村和贫困社区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帮助中国农村和贫困社区人口提高健康水平,增强健康素质和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和持续发展”为宗旨,围绕资助中国农村和城镇贫困社区的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以及获得基本的药品、医用品和其他医疗设施,帮助中国农村和城镇贫困社区的贫困人口获得健康辅导和医疗救助,组织开展初级卫生保健事业的宣传教育等有利于初级卫生保健的公益事业开展活动,取得了很大成绩,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实施公益的活动也体现了中国农工民主党积极参政议政、热心服务社会。现将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成立以来实施公益活动的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6.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以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服务,方便了群众防病、治病,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措施之一。乌鲁木齐市卡子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单位之一,其做法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好评,本文刊登其做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周宏毅 《长白学刊》2009,(2):120-121
老年人法律援助,主要是帮助和支持那些需要救助和服务的老年人走出困境,远离贫困和伤害,以达颐养天年之目的。目前老年人在赡养权、房产权、婚姻权和医疗权等方面急需法律援助,因此,需要在立法、领导、组织和制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建设,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朱夫 《群众》2013,(3):I0043-I0043
镇江市在推进医改工作中,突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从集团化破题,以三甲医院为核心、以二级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组建了康复、江滨两大医疗集团。集团坚持医院、社区管理一体化改革,明确以集团为统一决策管理机制,调整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结构,完善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既增强了医疗服务统筹性,也建立形成了引导优质资源下沉社区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9.
城市老旧社区是社会风险的多发场域和风险治理的薄弱环节。日趋多发的社会风险和日渐凸显的脆弱性特征构成了老旧社区“高风险—低韧性”的失衡情景,加强韧性建设已成为提高老旧社区风险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基于风险视角,从组织韧性、物理韧性、技术韧性、心理韧性等维度来分析城市老旧社区的韧性建设情况,发现其面临着基层治理主体松散、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信息技术应用缓慢以及社区修复机制欠缺等现实困境。未来需要从健全党建引领治理模式、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发展应用以及增强社区自我修复能力等方面全面着手,进一步推进城市老旧社区韧性建设,促进其风险治理能力的系统提升。  相似文献   

10.
所谓“双向转诊”是指“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签订协议,合理分工,常见小病由社区医疗机构负责,疑难重病以及原有疾病加重或出现复杂变化的则转人大医院,大医院病人在病情稳定后,复转回社区医院康复治疗”的诊疗方法,即“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双向转诊制度既可以规范医疗服务流程,又可以缓解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提高社区医疗资源利用率,对解决当前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案例背景] 目前,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2007年上海大部分区实行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革,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问题随之而来,由于机制发生了根本改变,医院、科室、个人收入与医疗收入脱钩,原有的考核机制已无法与之相适应了。另外,长期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视医疗而轻视公共卫生服务的情况,也呼唤着新的考核方案。而考核方法是一根引领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平衡发展的“指挥棒”。  相似文献   

12.
发展慈善教育是扶贫济困的根本举措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徐本亮慈善教育是社会团体或个人出于爱心捐资对贫困儿童、孤儿、残疾人及因伤因病,或因社会变故、自然灾害等原因而生活陷于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的免费或减免费的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学到一定的籍以...  相似文献   

13.
《公安研究》2013,(3):92-93
杜胜利在《理论导刊》2012年第9期撰文认为,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社区日益分化,不断扩大的村际差距造成了社会流动失序,加深了村庄间隔阂,增大了社会风险,致使村庄治理面临巨大困境。而从国家宏观引导分化程度、村庄内部创新治理机制、探索多样化村庄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村庄治理,是应对农村社区分化,  相似文献   

14.
短讯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湖北省鄂州市民政局、卫生局最近联合下发了《关于设立贫困群体医疗定点医院的通知》.指定鄂州市中心医院等6家医院为贫困群体医疗定点医院.设立医疗救助窗口.以"优惠"和"优质"服务开通贫困群体医疗救助绿色通道。 (方凤翔 黄玲 张细宏)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区矫正呈现出一种政府主导的“技术-底线”治理模式,其蕴含的“底线维稳”治理逻辑导致监管为重的困境,也带来了工具理性、简约主义、技术伦理、技术失灵等技术治理的隐忧。社会工作提供以服务为核心的服务型治理,通过情感驱动、循证矫正、多层次介入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转变以往社区矫正只注重监管的刚性治理理念与手段,形成对社区矫正风险防控中柔性治理的补足。为此,在社区矫正风险防控中,技术治理与服务型治理应互为补充,进而形成整合型治理。通过构建包容性治理关系、推动矫正队伍的专业化与综合性发展、形成综合性评估体系等,共同激发社区矫正对象正向改变,实现从“底线安全”向“治本长效”的转变,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日前,重庆市江北区塔坪社区的梁兴奎老人在被确诊患高血压后,社区医护人员一边为他治病,一边为他制定了饮食指导方案、运动锻炼方案,并定期监测病情。每当老人有需要时,只要打一个电话,医护人员就会立即上门出诊。提起社区里的卫生服务中心,梁兴奎老人现在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可不能小看这个建在家门口的‘医院’啊。”因为,对于这位76岁的老人来说,没有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方便、快捷、周到的医疗服务了。他深有感触地告诉本刊记者:“平时有个头疼脑热或老毛病复发,要坐半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医院挂号、交费、拿药,一折腾下来就是大半天,本来病弱的身体就更吃不消了。”  相似文献   

17.
社会治理智能化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发展的重要方向。农村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社区治理信息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实现。现代农村社区治理在实践中仍然面临多重困境。具体表现为:需求多样化及差异化背景下的信息收集困难,社会矛盾、风险加剧下的预警防控机制落后,开放、流动下的社会管理、服务力不从心,民众权利意识觉醒下的政府回应不足等多重困境。面对社区治理的诸多困境,诸多承担全国社区治理创新任务的实验区,依托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治理方式,不仅破解了现代农村社区治理中的诸多困境,为社区治理技术创新提供了经验借鉴,还有效推动了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从深层次来看,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管理服务方式的变革、理念的变革、体制机制的变革,内含着人的解放,将个体不断从既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与条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然,当前社区信息化治理仍处于初级阶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实现社会有效治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下沉信息网络平台、构建信息回馈系统、打造"微政务"管理服务单元格、形成社区治理主体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8.
卢艳齐 《理论月刊》2023,(6):122-1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志愿者作为提供志愿服务的主体,是推进和完善现代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力量。同时,作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组成部分,社区志愿者也是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一环,其工作有助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结合新时代社区志愿者的实践,基于角色进阶的分析框架发现,当前我国社区志愿者数量迅速增长,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陷入了角色认知模糊、角色期待悬浮与角色互动失衡等困境,与社区治理的需求不适配,不利于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以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目标导向,通过强化志愿服务理念达成角色认同目标、完善体制机制达成角色契合目标、优化治理格局达成角色共治目标等方式是突破角色困境,实现社区志愿者角色进阶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江西政报》2006,(1):F0003-F0003
信州区紧紧围绕实现社区“管理、服务、宜居三大功能”倾力推进社区建设。社区就业服务站、医疗服务站、便民服务站等社区服务机构日益健全,其中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已覆盖到城区75%的人口,以科教、文体、法律、卫生,消防等为载体的“八进牡区”活动既提高了居民的素质,卫大大提升了社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展主义所构建的“现代”与“传统”、“先进”与“落后”话语体系,是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主体性缺失、传承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导致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丧失主体性,加深了其贫困程度。“绿耕”在湖南D村利用少数民族社区优势文化资产开展社区资产建设,重拾文化自信心,凭借社区内生动力推动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五位一体”可持续发展。在社区文化资产建设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以"局内人"的视角理解社区文化脉络及其发展困境,从而打破发展主义“客体化”的运作逻辑,赋权社区民众,实现社区的主体性发展,并拓展城乡互助的社会资源网络,有效推进社区减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