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东方》2014,(1)
海南典籍文献中的史传,如记国家大范围史事的25史等正史,记地方史事的地方志或笔记等别史,记家族史事的家谱等,其中与海南史事有关的人物传记,是为史传。而碑传是海南人的墓志、传略以及没有刻印流传的私家著述中的传记等。前者所记都是人物生平大事,文字也过于严肃;后者则是将人物的生平中典型事件写出,烘托出一个完整的个性,文字也鲜活感人。前者中常漏写的人物生平,后者补入。有些在某个方面有成就但前者认为不够档次而缺记,后者却补入。这样,史传与碑传有很好互补价值。  相似文献   

2.
杂传体仙传小说和史传在记录人物时,有着共同的程式化的叙事体例,所有杂传体仙传小说都模仿的是纪传体史传的叙述模式,然后用讲述性的语言概括传主的富有代表性的平生事迹和结局。虽然杂传体仙传小说和史传的叙事体例相同,但二者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杂传体仙传小说和史传除了在叙事内容方面存在差异外,在叙事视角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区别。通过对杂传体仙传小说和史传中重出人物的比较,我们可以明晰地认识到同一人物在不同文化典籍中的差异较大的记录状况,从而更为深入地了解我国的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3.
严木初  吴明冉 《前沿》2013,(6):177-179
唐代多民族共融共存,互相交流融合,产生了大量少数民族碑刻。主要有单种民族文字碑、汉文与民族古文字碑、多种民族古文字碑及少数民族汉文碑等种类,蕴含着丰富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边疆史、少数民族史、少数民族文化等研究价值,可以弥补传世文献中少数民族的内容记载少、缺乏公正等缺陷,为民族古文字碑刻文献及语言文字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海关史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琼海关作为近代中国设关较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其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海南近代社会的变迁。研究海南经济社会或者海关史类的著作都会涉及琼海关,也有少量的专题研究。笔者试图对这些著作进行梳理,以方便后人对琼海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刊自本期始,与中央党史研究处合作,以《农工党一干会议人物小传》为总题,系列地刊载我党一干会议中央领导机构的人物小传。其目的,一是向广大农工党员提供学习我党党史的材料,二是为抢救我党党史资料。近年来,我刊注意我党党史的宣传,受到读者的肯定。此次系列刊载我党建党之初的领导人物传略,将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农工党为什么会走上一条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并最终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路;为什么说农工党的历史就是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历史。“一大”人物均已仙逝了,一些人有传存世,而绝大多数人几乎没有文字记录。所幸与他们相识相知的后人大都在世,请他们帮助写传,虽为再传,仍不失补救的良策,因而这种抢救工作是极为重要的。感谢党史研究处的同志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也希望读者中有志于此的同志为我们撰稿,加入到抢救史料的工作中来。因为邓演达、彭泽民、黄琪翔、章伯钧、季方等同志有传,并在我刊曾多次发表生平和活动的文章,此次本刊不再专文刊载其传略,特告读者。  相似文献   

6.
从上世纪至今,有关海南的书籍,断断续续出版过一些。然而,这些书籍,或失之零碎,或失之局限,或失之作者的主观……一直以来都缺乏一部比较系统、客观而又全面地讲述海南历史的书籍。而2002年林日举教授编写的《海南史》,从海南原始社会一直讲到海南解放,在很大程度弥补了上述的不足,这是首先值得肯定的一点。纵览《海南史》,觉其所具有的明显特色和优势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编写历史的系统性。过去所看到过的一些有关海南历史的书籍,总觉得其内容比较单薄,不够系统。而这部《海南史》则不然,它从海南的原始社会  相似文献   

7.
感动海南     
秋雨 《今日海南》2007,(3):48-48
从2002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组织《感动中国》评比活动开始。中国人民的精神餐桌上又多了一道美味可口的“心灵鸡汤”。《感动中国》节目几年中向全国人民推出了数十位英雄模范人物,其中有桧本禹、高耀洁、田世国、丛飞、王顺友等来自民间的杰出人士,有成龙、濮存昕、刘翔、姚明等光彩耀人的明星。也有钟南山、袁隆平、桂希恩、黄伯云这样的睿智学者.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人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而最近新鲜出炉的“感动海南十大新闻人物”,堪称《感动中国》的海南版。  相似文献   

8.
廖云新 《传承》2009,(15):55-55
海南的群众习惯把用木头、石头、泥土雕塑的人物偶像称为"公仔",故称木偶戏为公仔戏。木偶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剧种,目前经常演出的有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枝木偶、布袋木偶等品种。而海南临高县的公  相似文献   

9.
作为全国三大垦区之一的海南农垦,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艘航空母舰,也是海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和组织优势,应该在海南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和推动作用,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垦与建设有海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普惠双赢。  相似文献   

10.
张平 《求索》2010,(9):191-193
作为南渡散文大家,叶适的碑志文固然有对韩碑、欧碑的明显继承,但更具有韩、欧所无,而自家独有的拓新之举。叶碑一方面在撰述对象上使女性碑主步出阃闱,度越妇人之常德,从而赋予其别样异彩;另一方面又在抒写手法上援景入文,对六朝碑志文的写景元素予以散文式转化,从而丰富了对碑主形象的塑造手段,并实现了碑志文的诗意化。前者以叶适直面现实的批判性学术品格作为内在驱动,后者则是其学术会通精神的文学投影。  相似文献   

11.
企业竞争,既是有形资产的竞争,也是无形资产的竞争,后者甚至比前者更重要,但人们往往重视前者而轻视后者;国有资产的流失,也不仅仅是有形资产的流失,还有无形资产的流失,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严重,但人们也往往只看到前者而看不到后者。无形资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问题,如今已成为国有企业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而国有外经贸企业因其特殊的资产结构,这一问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薛治 《两岸关系》2010,(2):67-68
政治人物传记的主角,通常会集中于党政军占据重要地位且知名度较高的人物身上,这也正是一些“热门”政治人物的生平被拿来一再重复的原因。这类作品,如果再没有独特的视角或独到的文字,则往往如工作报告或生平简介,易令读者味同嚼蜡。于是,在汗牛充栋的政治人物传记作品中,华龄出版社近日推出的《清水之光——祖国怀抱中的台湾女儿林丽韫》一书,就显得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85后"生于北国的我,却很早就对海南有了记忆:1989年底就来海南打拼的父亲是一名第一代"闯海人",典型的"十万人才下海南"中的一员。也因为此,我与母亲早早就跟父亲天南海北的"两地分居"。每年春节时,父亲带回的照片中那椰树、沙滩以及明媚的阳光也成了我对海南的最初印象。这些模糊的印象在我来到海南、定居海南后随着时光的推移变得愈加完整,就如同那叠越来越厚的照片一般,将我这个"闯二代"与海南的前世今生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既有史学的真实,又有文学价值,我们称之为“史传文学”,如,记言的《尚书》,记事的《春秋》,编年体的《左传》、《国语》、《战国策》。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以丰富文学魅力表现的著作,却是司马迁首创。司马迁,字子长(约生于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即公元前一百四十五年,卒于西汉武帝征和六年即公元前八十七年)。生于夏阳龙门,今日的陕西省韩城。《史记》的问世,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5.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游客潮涌而至。而在饱览海南美景的同时,一尝海南特色美食,也是诸多游客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文忠 《理论月刊》2004,(12):140-142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是一种精神交往、文化交往,而语言是交往的手段。它包括对话、理解、生成与共享等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唐代燕国公张说在碑志文创作中,讲求以"大手笔"的写作特色来记述人物的平生事迹,同时注重描写人物的生平实事和人物的个性特征,带有鲜明的"以人为赋"的艺术色彩。张说碑志文的文学价值和对碑志文文体变革的重要作用均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因受到"润笔"和商品化的影响,张说的部分碑志文也存在"谀墓"的嫌疑。  相似文献   

18.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电子政务发展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后者的发展也为前者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本文立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电子政务发展的逻辑联系,以海南省政务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平台建设运行为例,对海南电子政务发展的成效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1876年设立的琼海关,作为一个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它给海南社会带来的是双重影响.一方面,海关的设立使海南门户大开,海南传统经济遭到摧残,越来越多的海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到国外谋生.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在摧毁海南传统经济的同时,也催生了海南原来所没有的新的经济因素,海南社会因此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海口也因为琼海关的设立而...  相似文献   

20.
陈第、沈有容与《东番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番记》是台湾早期历史,特别是原住民文化习俗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它是明万历三十年冬陈第随浯屿将军沈有容前往东番(即台湾)剿倭之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地采访记录下来的。如果没有沈有容东番剿倭,陈第就不可能有这一段亲履台湾的经历;同样,如果没有陈第随军前往,也不会有《东番记》的产生。所以,陈、沈二人与《东番记》有直接的关系。本文根据有关史料对陈第及沈有容的生平、两人之间的交往、东番剿倭的经过以及《东番记》的历史价值等若干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正于专家学者。一、陈第、沈有容之生平事迹陈第,字季立,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