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争鸣"栏目就是为人大工作者搭建的思想交流平台,无需对所议话题给出指导性、原则性意见,否则会影响栏目多元、平等、自由的"争鸣"氛围。结论不明确正是"争鸣"魅力所在。《公民导刊》"争鸣"栏目之所以广受欢迎,就是栏目每期"争鸣"话题都与人大工作紧密关联。题材涉猎广泛,内容涵盖丰富,或理论前沿,或工作实践,或法治热点等。通过互相争辩,各抒己见,启发广大读者和人大工作者对所议话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对  相似文献   

2.
<正>多年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刊物《公民导刊》设置了一个好的栏目——"争鸣",很受读者欢迎。"争鸣"话题要么是编辑部拟出的,要么是公开征集的,参与"争鸣"者以人大工作者和人大代表居多。同时,笔者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前话题几乎是有关人大工作的,而现在扩展到了其他方面。设置"争鸣"栏目,可以说是报刊改版仓新的重要举措之一,因为栏目如果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公民导刊》2007,(10):58-58
我喜欢"争鸣"我常常与同事在一起,讨论各地人大工作中出现的创新作法,所以特别喜欢读贵刊"争鸣"栏目刊登的文章。个人认为,这个栏目办得比较成功。因为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需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贵刊每期"争鸣"都能抓住当前人大工作中的一些热点、难点话题,并结合实际  相似文献   

4.
《公民导刊》2013,(8):46-46
<正>本刊"争鸣"栏目推出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许多读者来信、来电提出意见和建议。重庆市渝中区人大常委会傅奇志在给编辑部的信中提出,"争鸣"的话题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并建议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辑出版的《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释义与解答》一书那样,针对"争鸣"话题,给出一个指导性、原则性的意见。为此,本刊"争鸣"栏目特别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给“争鸣”提点意见在上期杂志,“争鸣”栏目编辑叫我们为该栏目提点建议或意见,看了这几期讨论的话题,我有一个感受就是“争鸣”的话题,要尽量多些与基层人大工作相关的内容。拿这次“起草中立是确保立法公正的良方吗?”的话题来说,说实话,我们区县人大工作者参加讨论就有一定的难  相似文献   

6.
读者来信     
从2005年第8期杂志开始,杂志新开设“争鸣”栏目。接到任务后,在报刊社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克服因杂志邮递周期长等困难,采用发电子邮件、QQ等多种快捷方式,主动出击约稿,结识了一大批来自全国的作者,我又从中筛选出一批人大理论水平较高的作者作为骨干作者,不仅使“争鸣”栏目在较短时间内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还搭建起了杂志与我市区县人大之间的联系桥梁。许多区县人大工作者包括一些区县人大领导,都积极地为办好栏目出主意,想点子。我又借东风,让区县人大的作者出话题,  相似文献   

7.
<正>2007年1月号,"争鸣"栏目刊登《街道人大工作委员会有无监督权?》,奉献街道人大监督热议。"争鸣"自2005年9月号开设后,已成品牌栏目。人类任何一种制度都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街道人大工委十年前还是个新鲜事物,其性质、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群众,包括少数领导干部的重视和认识。如何监督法律法规在本区域实施;如何畅通代表联系群众渠道;如何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等课题,都有待探索。《公民导刊》2007年1期  相似文献   

8.
《公民导刊》2006,(1):48-50
探讨完善人民代裹大会制度建设,是争鸣栏目不变的主题。然而,有人问,为什么这期话题会选择“评选优秀人大代表”这个并不新鲜的话题。就连话题提供者也在担心:读者会不会参与讨论?但这期话题一经提出,却引来众多呼应。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主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过去人大工作中一些常用的工作模式,正在受到合法性的质疑。广大人大工作者判断事物的标准,更多的是从法律角度出发。摈弃人大工作中的一些“人治”东西,这种观念的转变,使这期话题变得新颖而有锐度。  相似文献   

9.
<正>"争鸣"一词作为栏目名,已道出了栏目特色,彰显了栏目内涵。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极具探讨性、参与性和思考性的栏目,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栏目本身设置看,既然叫"争鸣",那么就应该是各抒已见,在法律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年初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网上阅读到《公民导刊》,在看了争鸣栏目里的文章后,我觉得眼前一亮。从此《公民导刊》我每期必看,成了我的良师益友,特别是争鸣栏目,引领我在人大理论的海洋中思,考、探索。  相似文献   

11.
<正>专题询问已成为人大常态化监督方式,然而这项权力的行使没有固定模式,一些地方人大在实践中,只是简单"复制"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做法,探索创新少,未能充分发挥人大询问权的作用和权威。专题询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监督方式上的重要创新与探索。近年来,专题询问在各级人大常委会迅速铺开,逐渐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增强人大监督实效的一种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2.
<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大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和制度安排,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如何准确把握人大监督工作的基本遵循,做到不越权、不失职,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特别是地方人大,如何理解和认识,是做好新时期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一、人大监督工作基本遵循的提出什么是人大监督工作的基本遵循?多年来,一直没有系统的总结概括,也没有明确提法,在实践  相似文献   

13.
黄淳 《公民导刊》2010,(7):15-15
最近媒体报道,广东省某村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将该村集体用地出租而触犯了法律。因此有人认为,在当前我国农民的法律素质有待提高的情况下,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应由乡镇人大备案审查,以确保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的事项符合法律要求。但也有人指出,乡镇人大没有常设机构,无法开展经常性工作,由乡镇人大备案审查不切合实际。这两种观点哪种更符合基层情况,请看本期争鸣。  相似文献   

14.
乡镇人大主席在闭会期间该向谁提出辞职?有人从现实需要出发,提出乡镇人大主席辞职,应该向乡镇人大主席团提出,再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确认;也有人认为,乡镇人大主席向乡镇人大主席团提出辞职,没有法律依据,应该举行乡镇人代会,由乡镇人大主席向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应该怎么处理乡镇人大主席的辞职呢?请看本期争鸣。  相似文献   

15.
蔡松文 《楚天主人》2011,(10):13-13
在人大工作中,规范与创新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正确认识规范与创新的关系,妥善处理和解决好这对矛盾,是提升人大工作效能,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一环。人大工作究竟要不要规范,答案是肯定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担负着制定法律和法规,并监督、保证其正确实施的重大职责。这就决定了人大及其常  相似文献   

16.
李春锋 《楚天主人》2013,(10):22-22
<正>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然而,一些地方人大工作者存在着不敢监督、不愿监督和不会监督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尊严和人大形象。笔者认为,要增强监督实效,树立人大权威,必须做到"五戒五求":一是戒"满"求"进"。有人认为到人大工作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是退休前的"中转站"。受这种赋闲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淅川县人大常委会不断深化对人大宣传工作的认识,使人大宣传工作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连续五年被省、市人大评为人大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笔者结合人大工作实践认为,要做好人大宣传工作,必须正确把握好以下四种关系。——正确把握制度、权威、作为、宣传四者的关系。长期以来,"要想有权威,必须有作为"的说法,在各级人大中十分流行。那么,人大权威究竟源于什么?宪法和法律规定,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可见,人大的权威是我国国家制度中所固有的,而人大权威来自于作为这一观点只能说是人大工作者自励的口号,昭示着人们要忠于职守,积极作为,不可妄自菲薄。国家制度赋予人大以权威。人大工作者如果不去行使权力,那就是以其不作为损害了人大的权威。如果人大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调研成果的应用,是人大开展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体现人大监督实效、树立人大权威的重要途径。由于人大开展工作不直接处理问题,而是通过提出建议、决定、审议意见等督促"一府两院"解决问题,因此,加强人大调研成果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人大调研成果在转化运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调研成果质量不高、转交渠道单一、  相似文献   

19.
从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到百姓真正得到实惠,不到一年时间,辽宁省沈阳市数量可观的"弃管小区"就获得新生,其成效之好令人振奋。如果没有人大代表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弃管小区"问题就无法反映到人大会场;如果没有沈阳人大对"弃管小区"的立法跟进,"弃  相似文献   

20.
人大机关的特殊环境,对于培养造就干部具有任何机关不具备的特点。现在,在社会上有一种误解,认为"人大是二线","是养老机关"。这是社会上对人大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还没有到位,同时也不可否认当前干部双向交流机制上还存在问题。这种状况,不仅使人大难以确立其国家机关的权威地位,更为严重的是荒废了人大机关这块培养造就干部的重要基地。事实证明,人大机关在培养造就干部方面,同其他机关相比,有许多优越条件。人大工作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