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春 《前进论坛》2011,(12):54-5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学习领会全会《决定》这一精神,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魂”与“体”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今年以来,江泽民总书记基于对国内国际形势、党肩负历史任务、党的自身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鲜明提出并深刻阐述和反复强调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新时期指导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公安队伍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是人民警察的建警之本和立警之魂。那么,如何把握这个“本”,抓住这个“魂”,建设一支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公安队伍,已成为基层公安机关当前和今…  相似文献   

3.
(2007年4月)(报纸名称后面的数字是文章发表日期;期刊名称后面的数字是期数)论增强公仆意识(李君如)光明日报4.2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范印华)光明日报4.3着力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魏礼群)人民日报4.4论增强节俭意识(王伟)光明日报4.4熔铸和谐中国之魂——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赵存生)人民日报4.6作风建设贵在落实(赵永贤)中国人事报4.6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光明日报4.10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的发展哲学(管向群)光明日报4.14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四…  相似文献   

4.
《政协天地》2011,(11):46-46
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虚体部分和实体部分。虚体部分就是文化所蕴合的精神价值,是“魂”,实体部分则是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是“体”。  相似文献   

5.
韩非的重刑论——从法律文化学的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刑论是韩非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理论是韩非的人性论、社会论和历史论等思想的综合体现,也是他贯彻“垂法而治”的根本手段之一。在强调“亲亲”“尊尊”、讲求“仁义道德”、提倡“德主刑辅”的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主流里,这个思想无疑是一朵奇葩。本文将从法律文化的视角分析韩非的重刑论产生的渊源、内容、影响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文化向何处去?这个问题自洋务运动起,直至今日仍争论不休。它包括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对待自身的传统文化;二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许多学者试图以体用的概念来摆布中西文化各自的位置,于是先后出现过“中体中用”、“中体西用”、“西体西用”及“西体中用”的文化观。这些观念表现为两个极端,即固守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化中心说”和崇洋媚外的“全盘西化说”。从方法论的角度去细察,便不难发现原来这些讨论都受机械的两分法思维的影响,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实质上便是中西文化的抉择问题。而这种抉择无论绕多少圈圈,都不可避免地落入“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框架之中,从而导致文化讨论“几十年一贯制”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6问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精彩语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从魂与体的辩证关系上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决定》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  相似文献   

8.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管理一体运行,是探索解决“两张皮”的机制创新。 1.“两张皮”是“魂”与“体”相分离。一方面,“生命线”游离于“生命体”之外;另一方面,“体”又排斥、否定“魂”的导向和保证。这是对两者关系规律的背离,必然导致两败俱伤。 2.自1984年中央明确提出“服务、结合”的指导方针之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使“魂”附于“体”,在寻求最佳结合点的过程中,开始了机制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发表60周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40周年。5月初,全国80余位学者聚集在古城南京,就“两论”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历史地位、主要内容、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限于篇幅,本文仅将有关“两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讨论的主要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两论”的历史地位 有的同志认为,“两论”是中国革命历史特点的理论表现,是奠定我党正确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的著作,  相似文献   

10.
杂感二则     
关于家庭 中国传统文化贯穿着“家国一体”的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政治的起点,是伦理的起点,是社会的起点,也是经济、文化的起点。因此“论家庭”是一个其大无比的题目。但是本文属于大题小做。只讨论家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天津社会科学院王小波同志,在《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及几个相关问题》一文中全面论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这里摘要发表的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原标题为“企业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着重阐述了企业文化建设应与管理活动融为一体,他在文章中说:“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生产经营理念、价值体系、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统一的行为准则及职业道德规范,其中共同的价值体系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将文化因素融入管理活动中,实际上也是强调管理中的人性面。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综合国力论”田宪臣“综合国力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和研究“综合国力论”,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对于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个生长点严公宝党的十四大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下简称“特色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已经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这个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邓小平同志以当代世界和中国的一系...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存在的“误区”平凉地委党校王宏浩同志在来稿认为,在当前的学习、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新的“最高阶段”论的误区。在一些报刊文章中,从邓小...  相似文献   

15.
组工文化是千百万组工干部心中圣洁的雪莲花,是组工队伍的精气神,集中概括为一个字,那就是组工战线的“魂”。有了这个魂,我们就能永葆忠诚之心、公道之心、奉献之心、平常之心;有了这个魂,我们就能活力无限、创新无限、业绩无限;有了这个魂,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攻克不了的难关;有了这个魂,我们就是一支永远前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保持旺盛战斗力的铁军。  相似文献   

16.
论及文化的西学派 ,也称为文化解体 (批判 )主义学派 ,与之对应的有中学派即以中学为归属的文化重构主义学派。于此 ,我们注意到无政府主义流派于 2 0世纪初的登场。无政府主义过于脱离中国文化背景 ,与中国社会基础牾触也大 ,故在中国文化建设史上只是昙花一现 ,除了 2 0世纪初喧闹一时外 ,随即踪影消失。其后则是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西学派的加入。这是以英美留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学派。西学派在中国文化建设中的特点无论是无政府主义学派还是自由主义学派 ,究其文化建设观点都对中国传统抱着极其严峻的态度 ,反对中国的祖先崇拜 ,反…  相似文献   

17.
王仁雷 《群众》2022,(21):33-34
文化是民族之魂和国家的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此,我们倍感振奋、倍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作为江苏省内一所重要的师范院校,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贵在践行,具有鲜明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主体性的讨论中,有的文章尖锐地批评了“文艺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命题,认为它排除了实践的观点,抹煞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是“机械唯物论”、“直观反映论”,“落进了旧唯物论的窠臼”,以至提出不推倒这个“意识形态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就难于得到发展。这种批评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必须分辨清楚。 人们都知道,“文艺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命题是根据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列宁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所解决的四个重大历史课题:一,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二,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问题,列宁的思想有一个从“共同胜利论”到“一国胜利论”的转变发展过程;三,革命胜利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问题,文章指出列宁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就多次提出并尽快实现了重点转移;四,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方式、方法的问题,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列宁提出了保证“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方向的几条原则。文章还简述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