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本文具体界定了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概念和特征 ,并立足于我国实情提出了“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特设法定权利”的综合法律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2.
刘凌 《前沿》2007,(1):154-155
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著作权有着密切的联系,著作权应在保护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起到主导作用。但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权利主体、时间及形式上的不确定性与著作权法所要求的作品的确定性有着冲突。立法、行政、加强民族民间对此的思想意识等途径可以消除这种冲突,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相似文献   

3.
民间文学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及《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为主的公权保护方式侧重保护其文化价值,以《著作权法》为主的私权保护方式侧重保护其经济价值,只有二者形成合力,才能促进贵州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贵州省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的必要性,积极利用著作权法的制度优势保障本民族地区民间文学艺术的科学传承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民间曲艺是融合视听体验之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也是极具经济价值的第三产业潜质资源。受制于民族族群传统意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制约,少数民族民间曲艺还处于封闭延续、零散发展的初级层次,粗放落后的统筹模式使得延续释放民族文化、助推增强地区经济的既定目标遭遇了阶段瓶颈。立足于重新解构少数民族民间曲艺的内在价值,探析少数民族民间曲艺的市场运作,并合理拟划了一系列建设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寻求根本性的思想根基,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各种文化权利的保护工作才能扎实有效。归根到底,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具体实践,而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因此民族平等应该是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问题解决最为核心的理论基石。在此从立法和实践两个层面指出我国在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指导下国内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完善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加强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义及法律保护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术麟 《前沿》2004,(4):155-159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精神纽带 ;依法保护、传承和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自身特征要求其必须纳入法律来保护。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无形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加快立法保护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资源之一,今年5月26日由云南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已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标志着云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从此被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云南民族文化大省战略目标的实施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首先,《条例》的制定是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奠基性工程。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必须要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准确的定位。对此,《条例》对所保护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对象进行了界定,从法律上确定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这为思政教育中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条件。民族院校思政教育中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既是对思政教育枯燥乏味教育方式的改革,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此,基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理论,从思政课堂、思政教材改编与创编、校园思政文化和思政教育实践四个方面探讨民族院校思政教育中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一、当前我国土地立法中存在的问题1、我国现行土地法律规范体系的框架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首先,构筑土地法律规范体系核心的综合性法律——土地法还未出台。我国现行土地法律均为单行的管理法,主要强调的是行政机关的分工,对于如何用廉价有效的产权制度来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则较少顾及,没有留下权利主体自由选择的空间。由于土地的开发利用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征,这必然要求有综合性的法律对其调整。其次,立法层次结构不清,各单行法之间的关系有待协调和理顺。我国目前实行的是针对不同资源分别单独立法的立法模…  相似文献   

10.
刘旭 《前沿》2009,(6):131-133
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复杂表现及严峻形势,给社会稳定法律建设提出新的命题,由此要求拓展新的规范调整领域,使法律内容更多地表现为针对突发事件、异常情况和紧急状态而制定的临时性、预案式的规范。我国这方面的法律建设还存在着准备不足、应对滞后的缺陷,这要求法律展现更多的前瞻性。提前进行资源、责任和权利的科学设计和配置,着重防范和消除资源、环境利用过程中的风险萌芽和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素有"文化千岛"美誉的贵州省,正面临着如何将民族民间文化之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历史难题。因此,通过全面分析民族民间文化的特殊性及现行法律对该类文化保护中存在问题,进而进行有关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法律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安排的理论探讨,争取为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整套法律保障体系的尽快建立建言献策,成为本文戮力而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使用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持续增加,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入诉讼程序的法律案件不断增多,且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司法机关因司法资源有限,各方面准备不足,影响了《宪法》及其他法律关于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这一权利在侦查、检察和审判的过程中的严格实施,并存在制度的、结构的和法律技术的严重缺陷。着力解决当前缺少国家通用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法律人才、少数民族法律翻译职业化不足、少数民族法律翻译用语统一标准难等问题,亟待从制度、程序和组织上,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法律翻译、法律双语人才引入机制、法律翻译职业化的政策法律,建立起双语法律人才库的培养机制,统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诉讼法律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3.
柳飒 《求索》2012,(8):232-234
近代基本法中的权利规范仅仅是纲领性的宣示,其原则式的规定需要下位法予以主体、程序、处罚等方面的配制,同时,近代基本法对基本权利大多采"依法律保障"的模式,实证法律成为公民法定权利的实质规范,直接决定着公民实有权利的享有程度。如此一来,当权者往往把实证法律作为桎梏公民基本权利的工具,对权利和自由"莫不限之以法律"。在这种国家导向的权利立法模式下,传统法文化完成了对现代宪政主义的重构。  相似文献   

14.
李克艳 《人民论坛》2012,(11):168-169
由于自然、生理等因素影响,云南农村弱势群体存在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返贫率高、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等特征。云南农村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适用性不强,立法层级低,地区差别较大,法律保障覆盖面小,适用对象过于狭窄等问题。云南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应实现从道德关怀到权利保障的转变,建立并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规范社会救助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产权纠纷主要源于文化产权法律缺失,文化排他性难以推进,以及地方政府的利益主体身份等,法律、行政等方面的约束和监督缺失,加上旅游企业本身的自觉性不足,最终形成了民族文化资源复杂的产权纠纷,这些纠纷无论是对于民族文化、民族旅游还是利益分配都有重要影响。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完善文化产权制度;其次,要引入民族习惯法为补充,在此基础上形成民族文化产权利益的合理评估体系,使各方面的利益得到相对合理地保障。  相似文献   

16.
民族身份权成为民事法学的增量研究对象,既是法律化、权利化和民事化的法律权利,又是民族法学融合民事法学研究的研究对象,还是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产物。据此,构建民族身份权既有特定的权利范围划定其初步界线,又有权利身份根据提供其理论根源,还有若干权利属性内涵丰富其理论体系,更有权利系统内涵确立其基本地位,最终成为有独立宏观定位的法律权利,合力构建特色的民族身份权学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通过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推进民族村寨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文化机制创新不足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分析了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补偿的原则、标准和方式进行详细阐述;提出了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制度保障、法律保障、财力保障、参与保障等四个方面。论文通过对村寨建设中民族文化资源补偿机制的探讨,以期对村寨建设中少数民族群众利益的实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和重要保障。现今,人类社会已进入生态化社会阶段,需要用法律调整人们在保护和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使之既符合生态规律,又符合经济社会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生态法律就是要把这种时代要求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立下来,体现为具体的生态权利和生态义务,并以国家的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例如,《俄罗斯联邦宪法》对生态权利就作出了明确规定,属于宪法性的“人和公民的生态权利”主要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获得关于环境状况的可靠信息的权利;要求…  相似文献   

19.
碳排放制度的民法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澍 《求索》2011,(4):157-158
碳排放制度是以气候环境资源为标的构建的法律制度,是构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碳排放权制度也是运用市场手段推进新型社会生产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体现。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民法在权利归属和流转上具有基础性的规范作用,这也是市场资源调节机制的规范性保障。完善民法制度,构建有效的气候环境资源利用制度是发展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对碳排放权相关的气候环境资源的基本民法属性进行探讨,并对其法律构建提出建议,以期有益于我国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立法保护是旅游资源保护的关键。分析旅游资源保护的立法价值,并针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立法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缺陷,提出了立法保护完善和创新构想:一是依法清理和修订有关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二是设计一个科学、完善的旅游资源保护的立法框架。三是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旅游资源保护立法。四是建立与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