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核大国苏联解体以来,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扩散问题开始凸显。从事核扩散的非国家行为体主要包括核科学家和核走私分子等个人、跨国公司及公司链、恐怖主义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扩散使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伟明 《国际观察》2001,21(5):27-30
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形成于二战之后,其背景是担心核扩散会引发地区性的核冲突进而引发全球性的核战争,同时也担心核扩散会削弱美国的核垄断和核优势地位.然而,美国在具体执行这一政策时却经常是前后矛盾的.冷战后,由于苏联解体,美俄两个核大国发生核对抗的可能性下降,对此,美国对核不扩散政策作了调整.本文对美国这一政策调整的取向作了分析,同时指出,其要旨是为了维护其核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3.
核不扩散问题举世瞩目,因它直接关系到国际安全与稳定。当前国际社会促进核裁军、消除核战争威胁的力量已成为防核扩散的主流。但是,核扩散的危险依然存在,仍然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巩固当前并不十分牢固的核不扩散体制。核国家与不结盟国家之间在核裁军、核禁试等问题上仍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4.
为了防止核毁灭和核扩散的威胁,国际社会建立了一整套核不扩散机制,其中NFT和IAEA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朝鲜与核不扩散机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排斥、参与和退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始终是与朝鲜的自身安全紧密相连的。朝鲜与核不扩散机制的前景取决于美国的选择和国际社会的反应。美国面临着三种选择:和平对话、军事打击、封锁和经济制裁,其中和平对话是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主要途径,可以使朝鲜重新回到核不扩散机制中来,军事打击、封锁和经济制裁只会使朝鲜与核不扩散关系愈来愈疏远。  相似文献   

5.
印度在国际核不扩散问题的立场与政策选择是印度核外交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涉及印度的国家利益以及印度与其他国家关系,它还牵涉到整个国际核秩序以及国际核机制运作。1998年公开核试验后,印度对待国际核不扩散问题的立场与政策历经一些调整。印度对一些国际军控条约的强硬反对立场有所缓和。印度也试图在某种程度与现有国际核机制达成暂时和解。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印度在核不扩散问题上与其他多数有核国家依然没有一致的认同,印度在是否应该承担有关防核扩散条约的义务,并承认现行的国际核机制等问题上犹豫踌躇。  相似文献   

6.
苏联对核武器的作用、核战争是否是政治的继续等问题的认识,经历了辩证发展的过程。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了苏联核政策的制定。苏联的核政策与美国的核政策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表现出几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苏联最初坚持美国应率先进行核裁军。美国的核垄断被打破后,苏联在努力发展核武器的同时,开始与美国合作致力于限制他国发展核武器;随着对美核均势的形成,在限制他国发展核武器的同时,苏联开始实施与美国进行相互限制的核政策;冷战末期,由于自身实力的衰落,苏联努力争取与美国共同削减核武器。苏联核政策的主要结果,是使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随着苏联核政策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历史表明,反对霸权主义,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这一新安全观为指导处理与他国关系,才是各国防核扩散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7.
核不扩散机制正面临崩溃局面的原因,除核不扩散机制自身存在未能和国际安全机制有机结合的严重缺陷外,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肆意践踏和推行双重标准为害至巨,而核不扩散机制未顾及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公正性。朝核问题的演变表明,半岛安全局势早已超出朝核问题本身的意义,正是美国的制裁、威胁和以推动核不扩散谋取战略优势的政策取向迫使朝鲜从主张半岛无核化到正式拥核,也是美国霸权的言而无信导致六方会谈一次又一次陷入僵局。强权政治是催生核扩散的土壤,只有构筑全球安全环境,才是解决核不扩散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南非核政策的历史透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恒 《西亚非洲》2004,(4):49-52
南非是战后世界上惟一自愿销毁自己核武器的国家 ,其政策是世界核发展史上极具特色的个案。南非政府基于对自身安全问题的考虑 ,促使它走上发展核武器的道路 ,而随着国内外局势即将发生剧变时 ,对将会出现的黑人占主导的政权和白人极端种族隔离分子可能掌握核武器的担忧 ,则使它做出了拆除现存核武器的选择。南非的举动既是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贡献 ,也给当今国际社会解决核争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要用和平协商的办法解决导致核扩散的政治和军事威胁问题 ,从而消除促使一些国家或明或暗发展核武器的意愿 ,实现防止核武器扩散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美防核扩散政策与反核扩散战略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兴衰和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在阻止横向核扩散方面发挥一些积极影响。但美国采取强硬方法推行其反核扩散战略,特别是实施"先发制人"动用武力,则往往对国际和地区安全产生负面作用。防核扩散近年来成为中美合作的一个热门领域和新的增长点,但中美在反核扩散领域存在一些政策分歧。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初围绕伊拉克、朝鲜的核问题国际社会引发了新一轮的对立与冲突,同时也引发了对核不扩散体制的思考和论争,从而使人反思核问题反复发生的深层原因。从国际核体制、半岛分治构造和地缘政治的格局中暗含着朝鲜核问题产生的深层根源,这样的本质动因不解决,必将为危机的再度发生蕴藏祸根。  相似文献   

11.
核潜艇合作是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的核心内容。关于这一核潜艇合作项目是否有悖国际核不扩散规范体系,国际社会存在尖锐的争论。既有研究主要探讨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核潜艇合作与国际核不扩散规范的合规问题,但忽视了其对正在成长中的国际规范的冲击。从规范演化的角度看,违反规范的国家影响力越大,对既有规范的打击越沉重,规范退化的可能性越大。规范的正式程度越低,规范越脆弱,受到冲击后规范退化甚至衰亡的可能性也越大。美英澳核潜艇合作最主要的影响在于,三国利用其独特的影响力破坏了成长中的核不扩散规范。长期以来,由于已有的核潜艇合作活动都没有利用国际核不扩散规范体系中的军用核动力装置漏洞,使得规避利用该漏洞已经成为一个惯例或成长中的规范。然而,由于美英澳的核潜艇合作涉及大量武器级高浓缩铀的转让,且高调引用了军用核动力装置漏洞,这将对军用核动力装置转让、军民两用物项管制和核“突破时间”这三项成长中的核不扩散规范产生严重冲击。  相似文献   

12.
冷战时期苏联建造的核潜艇到20世纪90年代大部分已经达到或超过服役期,处理数以百计的退役核潜艇对俄罗斯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开展国际合作是俄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条件。美国和日本在该问题上的对俄合作表现比较突出,对俄援助活动异同相伴,虽有变化但合作仍为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3.
核威慑新论     
核武器无疑是20世纪留给本世纪最重要的"军事遗产",而由其派生出的核威慑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安全与战略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仍被认作是维系大国关系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但内涵现已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核技术普及与扩散,人类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尴尬:核武器及放射性物质一旦落入非国家行为体或不负责任国家手中,其威胁度要比核武器国家更可怕.在此背景下,建立无核武器世界的倡议又被重新提及,但实现这一倡议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奉行了多年的核威慑思想,因而有必要对核威慑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李军  尚侠 《东北亚论坛》2011,20(3):125-129
战后日本能否始终坚持"无核三原则"的国家政策,是国际社会防止和控制核扩散的一个焦点所在,因此一直受到密切注视。作为学术选题,核政策问题通常是日本政治的领地,但日本政治在本质上是文化与人的产物,日本文化的独特性一直影响和制约着日本人关于核问题的思考与行为方式,而离开了这样的视角,对日本核政策的认识注定是不完善的。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analyzes systemically the understudied topic of why and how 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regime has remained a sustainable, even expanding entity, despite the unequal status of its members, and the fragility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as a specie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convergence of two sets of distinct interests derived from the systemic roles and preferences of nuclear 'haves' and 'have-nots' has determined the creation and sustenance of the regime. For the nuclear-armed major powers the key factors that facilitate cooperation are the preservation of monopoly rights to possess nuclear weapons and the denial of similar rights to non-major power states. For most non-nuclear states, the regime's norms and principles render an important constraint against nuclear acquisition by their neighbors and a powerful normative restraint against nuclear use by the nuclear weapon states. This unique combination of interests and norms explains why the regime has persisted despite predictions of its demise. The larger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is that favorable systemic conditions and system-induced interests have to be present in order for a multilateral security regime to emerge and persist. Conversely, when these favorable systemic conditions change, the regime is likely to weaken or dissipate.  相似文献   

16.
Existing accounts of British efforts to achieve a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between 1964 and 1968 largely overlook the later stages of decision making within the Labour government. Scrutiny of previously classified sources reveals that a desire for entry into the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had a much larger influence on the content and conduct of British non-proliferation policy than previously suggested. By 1967, Prime Minister Harold Wilson sought a secondary role in treaty negotiations, and left the running to the superpowers. This avoided unnecessary conflict with the countries of the Community, resentful of the Treaty's discriminatory terms, and helped to protect Britain's application to join the EEC. Although this bid was unsuccessful, ambitions for future membership continued to influence non-proliferation policy in 1968. Indeed, a desire for future entry into the EEC helps to explain why Britain became the first nuclear weapon state to ratify the Treaty.  相似文献   

17.
A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ppears to be entering a more intensified globalised nuclear age, nations and academics alike consistently criticise the frameworks and foundational agencies created to ensure non-proliferation, security, and multi-lateral negotiations. Notwithstanding the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nuclear arsenals made ove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thanks to 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and the numerous nuclear agencies and watchdogs, it is evident that the risks emanating from nuclear weapons and their associated materials have continually expanded. By ensuring that the global community has protections and safeguards in place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dialogue and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including the Cooperative Nuclear Threat Reduction Program,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Global Threat Reduction Initiative, as well as nuclear free zones and review processes—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regime can arguably ensure that the devastating threat to humankind is reduced. However, as countries scramble to once again refine and modernise their nuclear stockpiles, the necessity to review, re-shape, and re-think these foundational safeguards is more vital than ever.  相似文献   

18.
核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原爆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衍变出来的原爆文学的新形态。考察井上光晴的核文学创作历程,可以看出从对于"人"的命运的思考,到日本社会的心理悲剧分析;从广岛、长崎的个案,到核能的存在所引发的人类社会的精神危机,建构起井上光晴核文学的核心。可以认为,这也是战后日本原爆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无核区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后,蒙古放弃“一边倒”的从苏政策,谋求用政治和外交手段保障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建立无核区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蒙古无核区是国际社会中单个国家建立无核区的先例,受到很大的现实制约。5核国的态度始终是影响蒙古无核区建立的重要因素。1998年53/771)号决议的通过是蒙古在无核区问题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但决议的贯彻落实并不会一帆风顺。蒙古无核区的建立对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和安全以及核不扩散制的巩固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伊朗核问题及其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黎明 《和平与发展》2010,(3):35-39,77-80
伊朗核问题自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以来,国际社会不断斡旋调停甚至制裁,不仅未能取得任何进展,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伊朗决心拥核,除有着追求充当地区强国的企图外,更主要的是伊朗伊斯兰政权自成立以来就始终面临着险恶的国际环境,尤其是美伊关系的长期敌对。多年来,伊核问题一直是大国之间相互较量的杠杆,其发展前景或是西方国家推动联合国安理会不断加大对伊施压,或是美国(通过以色列)对伊动武,或是美伊谈判和平解决。无论哪种前景都会对美俄关系、美欧关系、美中关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