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掌握大熊猫体表被毛可培养真菌的分类情况,采用常规分离培养方法从不同月份(3、6、9、12月份)的大熊猫体表被毛中分离到165株真菌。通过形态学鉴定,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鉴定,并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利用ITS区序列进行的PCR鉴定可将大多数真菌鉴定到种,部分真菌只能被鉴定到属。本次试验共分离鉴定出165株真菌,其中毛孢子菌属(Trichosporon sp.)是本次试验中的优势种群,其菌株数最多,占29%;指间毛癣菌(Trichophyton interdigitale)、蒙氏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moniliiforme)、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蜡蚧霉(Lecanicillium lecanii)等是本次试验的优势菌种。9月份样本分离得到的菌株数量最多,为50株,且包含种类最多,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3、6、12月份样本分离得到的菌株数量分别为38、38、39株。本研究结果极大地丰富了对大熊猫被毛可培养真菌种群的认识,将为大熊猫皮肤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此项研究对几种镰刀菌代谢产物的毒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①从“烂蹄病”病区采取52份耕牛饲草,共检出真菌3197株,主要是曲霉属、镰刀菌属、青霉属、芽枝孢霉属和交链孢霉属等。其中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的污染率与“烂蹄病”发生呈正相关;②从“烂蹄病”病区耕牛饲草上分离的10种53株镰刀菌的玉米培养物用乙醚提取,其中30份提取物使兔的皮肤出现反应。拟枝孢镰刀菌和半裸镰刀菌的玉米培养物及其乙醚、甲醇-水(95 5)提取物引起大白鼠和小白鼠中毒死亡。用其乙醚粗毒素腹腔注射两只健康杂交公山羊,出现了典型“烂蹄病”病征。  相似文献   

3.
土壤中食线虫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线虫诱导培养方法,自甘肃、青海、新疆、陕西、河南等五省(区)采集的234份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了食线虫真菌23株,形态学分类研究表明,它们分属于9属22个种(包括:节丛孢属9个种、隔指孢属2个种、单顶孢属4个种、镰刀菌属2个种、钩丝孢属2个种、轮枝孢属1个种、被孢霉属1个种和茎点霉属1个种)和1株未定种。本研究为开展家畜线虫病的生物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油樟叶挥发油对三种真菌的抗菌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油樟叶挥发油对须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石膏小孢子菌的抑制活性及其作用机理,采用RPMI 1640液体培养基倍比稀释和沙氏琼脂平板稀释培养计数法分别检测油樟叶挥发油对这3种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并绘制体外杀菌曲线,观察MIC浓度下油樟叶挥发油对3种真菌的动态杀菌过程;透射电镜下观察油樟叶挥发油在MIC浓度下对3种真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油樟叶挥发油对3种真菌的MIC和MFC值均为3.125μL/mL;杀菌曲线表明,作用的前12h内油樟叶挥发油对3种真菌的杀菌作用最强,随后杀菌作用降低;电镜下对照组的3种真菌形态正常,在MIC浓度下,3种真菌原有的细胞器模糊不清、溶解或消失。试验证实,油樟叶挥发油对3种真菌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其杀菌机理为破坏真菌的细胞器。  相似文献   

5.
目前确证能引起人和家畜、家禽中毒的真菌有100余种,真菌毒素的作用除了引起动物急性、慢性中毒外,有些真菌毒素(如黄曲霉素B_1)的危害在于致癌、致畸和破坏动物免疫力。因此,研究有毒真菌的种类、地理分布及生物、化学性状,不仅为真菌分类研究提供数据,而且已经引起医学真菌界的广泛重视。我们于1985~1986年间对陕西省务农业区划内,畜禽饲草、饲料有毒真菌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棘腐霉(Pythium spinosum)是霜霉目(Peronosporales)腐霉科(Pythiaceae)腐霉属(Pythium)中的一种真菌。甘肃省东部地区家畜中毒的饲草中,常有该菌污染。在分离过程中由于该菌生长缓慢,为生长快的其他属真菌掩盖,易于被人们所忽略。 棘腐霉是几十种植物的弱寄生菌,并有相当的破坏力。但对动物的毒性如何,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为查明甘肃地区饲草中潜在的有毒真菌,我们用棘腐霉的发酵物对小白鼠进行了毒性检测试验。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牛羊放牧草地土壤、粪堆、厩舍土壤及林地土壤中分离捕食线虫性真菌奇妙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thaumasia),并进一步了解分离株对线虫的捕食过程。首先,使用诱饵平板技术分离奇妙节丛孢菌;然后,借助扫描电镜对NBS005分离株与绵羊捻转血矛线虫的幼虫及自由生活线虫秀丽隐杆线虫的捕杀动态学及相互作用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1 532份与牛羊相关的样品中分离出11株奇妙节丛孢菌,检出率为0.71%(11/1 532)。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加入试验线虫后第6小时,该菌产生捕食结构并开始捕捉试验线虫。其中,二期幼虫(L2)于捕捉后第8小时被真菌刺入角质层,第30小时虫体明显皱缩,提示虫体正处于消化过程,第78小时虫体被消化完全;第三期的感染性幼虫(L3)于捕捉后第12小时被真菌穿透,第42小时虫体表面皱缩,第84小时虫体消化完全;秀丽隐杆线虫于捕捉后第7小时被真菌刺入并明显皱缩,第12小时虫体严重皱缩,第18小时消化完全。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所分离的真菌属于奇妙节丛孢菌,该菌捕捉以上三种类型的线虫后,真菌对线虫捕食作用的时间随着线虫类型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分离、鉴定亚成体大熊猫肠道中的纤维素降解真菌,并比较其降解纤维素能力的大小,采用PDA、SDA、GPA这3种培养基对8只亚成体大熊猫新鲜粪便进行真菌的分离培养,经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筛选,得到纤维素降解真菌,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共分离到4株纤维素降解真菌,分别为白地霉、多分枝毛霉菌这2株霉菌和丝孢菌、白色念珠菌这2株酵母菌。根据纤维素水解圈与菌落直径比值、菌落直径大小,初步得出其降解纤维素能力的大小为白地霉多分枝毛霉菌白色念珠菌丝孢菌。结果表明,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内存在可降解纤维素的真菌,且2株霉菌的纤维素降解能力比2株酵母菌的强。  相似文献   

9.
(一)皮癣菌 皮癣菌是由具有嗜角化组织的一类独特的丝状真菌所构成。根据其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营养需要,将皮癣菌分成3个属,即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共有40个种。其中毛癣菌属含有25个种,小孢子菌含14个种,表皮癣菌1个种。直至最近,这些真菌还分类在不完全菌纲,那就是说没有性状态。然而,在某些毛癣菌种和小孢子菌种中已发现有子实体(子囊孢子)产生的有性状态,因  相似文献   

10.
杀线虫性真菌 (Nematode destroyingfungi)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一类小的生物种群。它们大都生活在土壤、植物落叶、朽木、苔藓及动物粪便中 ,至今已发现有 2 0 0余种[1] 。有的主要以不同种类自由生活的线虫为食 (专性寄生性真菌 ) ;有的以腐生生活为主 ,兼带吃一些活的线虫 (兼性寄生性真菌 )。大部分属于半知菌亚门 (Deuteromycoti na)、丝孢菌纲 (Hyphomycetes)。在其他一些真菌亚门及纲中 ,如壶菌纲 (Chytridomycetes)、短担子菌纲(Phragmobasidiomycetes)、接合菌纲 (Zygomycetes)、卵菌纲 (Oomycetes)也有发现。根据杀…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天然抗皮癣病真菌新药,观察了姜黄射干栀子(姜射栀)中药组方涂膜剂对家兔真菌皮癣病的疗效。用犬小孢子菌标准菌株人工感染健康家兔,采取有皮肤症状家兔的皮屑、被毛,进行真菌学分离培养及鉴定以确定真菌菌悬液造模成功的最低浓度。采用最低浓度的菌悬液造模。分别用22.5、67.5、202.5g/L姜射栀提取物涂膜剂通过皮肤涂擦法治疗家兔真菌皮癣病,比较观察涂膜剂的疗效。结果显示,通过培养特性、菌落性状、菌丝形态、孢子性状特征等鉴定,确定造模成功的犬小孢子菌悬液的最低浓度为1×108 CFU/mL;67.5、202.5g/L剂量组涂膜剂对家兔真菌皮癣病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202.5g/L涂膜剂对家兔人工感染真菌皮癣病有治愈的作用。结果表明,姜射栀提取物涂膜剂对家兔人工感染真菌皮癣病具有一定的疗效,为进一步筛选抗真菌外用新药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1989年兰州地区部分奶牛场发生牛的皮癣病。主要见犊牛感染,其中五泉奶牛场有犊牛28头,发病5头,发病率为18%。段家滩奶牛场有犊牛61头,患皮癣病3头,发病率为62%。采取病料直接镜检时发现大量感染的真菌孢子。将病料接种于SGA、DTM和STIY培养基,分别置于30℃和37℃进行培养,结果分得D_1、D_2、D_3三株真菌。这三株真菌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特征和生化特性,初步鉴定认为是毛癣菌属的疣状毛癣菌(Trichophyton verrucosum)。该菌在室温(18~25℃)或液氮中可较长时间保存。用该菌实验感染家兔2只,结果2/2发病。从而证明所分得的疣状毛癣菌是此次牛发生皮癣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3.
从西北地区10个规模化饲料加工厂采集126份饲料原料及其产品,经霉菌学检验污染率为96.8%,从样品分离的霉菌鉴定为9个属22个种,在优势菌中常见产毒素菌少。经霉菌学检验,126份样品中的117份属轻度霉菌污染,其中85.7%的饲料原料和85.7%的饲料原料产品可喂畜禽。在调查的10个饲料加工厂的饲料,仓储条件差。7个大中型畜禽饲养场的饲料跟踪调查,饲料产品喂畜禽安全。9份黄曲霉群优势的饲料样品,黄霉菌毒素B_1检测,其含量均小于0.5μg/kg。分析评价认为,由于西北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势,西北地区饲料样品中霉菌现状属轻度污染,在正常情况下饲料对畜禽一般不会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4.
为弄清发情期大熊猫阴道内可培养真菌的种类及对药物的敏感性,为大熊猫的生殖道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对10只发情大熊猫阴道分泌物进行真菌分离培养、形态学鉴定并用真菌ITS序列通用引物对分离真菌进行PCR扩增、序列测定等;对分离到的5株酵母菌选用5种抗真菌药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大熊猫阴道分泌物中共分离到30种真菌,包含25种霉菌和5种酵母菌(链状假丝酵母菌、担子菌类酵母菌、季也蒙毕赤氏酵母菌、汉氏德巴利氏酵母菌、皮状丝孢酵母菌)。5种酵母菌均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敏感;皮状丝孢酵母菌对酮康唑、伊曲康唑中度敏感;汉氏德巴利氏酵母菌对伊曲康唑中度敏感;链状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中度敏感,对酮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研究结果表明,发情期大熊猫阴道可培养真菌种类主要为霉菌(83.33%),酵母菌较少(16.67%);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是临床治疗由本研究中5种酵母菌引起的大熊猫阴道疾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5.
马属动物霉饲料中毒病在我国北方地区每年均有发生,各地区霉饲料真菌分布状况如何一直不清。查明我国各地饲料中有毒真菌的分布,对预防畜禽真菌中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以发病地区饲料为重点,开展对甘肃省东部地区马属动物中毒的霉麦草进行了系统的检查,真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流行病学调查 1982年9月~11月间,在山东省西部的聊城地区和德州地区一带,发生一种马属家畜疑难疾病。仅就兽医站门诊对两地区11个县74个公社689个大队的统计,发病的马属家畜共计998匹,其中驴932匹(占93.4%),马42匹(4.5%),骡24匹(2.1%)。聊城地区比德州地区发病严重,所以,我们重点调查了聊城地区及其所属的冠县。聊城地区5个县,截止10月9日统计,51个公社的648个大队共发病874头,其中驴826(占94.6%),马34匹,骡14匹;发病家畜中死亡576匹,其中驴552匹(95.8%),马14匹,骡10匹。冠县从 9月 24日开始出现病情以来,先后有18个公社的马属家畜发病,截止11月22日,754个大队中有205个大队的马属家畜发病共计586匹,其中驴582匹,马3匹,骡1匹;死亡282匹,其中驴278匹,骤和马共4匹。  相似文献   

17.
晶水玉霉(Pilobolus crystallinus)由于形态上的特殊,以及它们强力发射孢子的生理现象,曾引起真菌学者门的关注,该菌在其它方面的价值,目前还不十分明隙。但晶水玉霉作为腐生真菌生长在家畜饲草上,特别在西北某些地区引起马属动物中毒的霉麦草中,有很高的分离率。水玉霉科(Pilobolaceae)中的倚囊属(Pilaira)和水玉霉属(Pilobolus)真菌或其代谢产物对动物致病作用或毒性如何,目前尚不明瞭,并往往当成动物饲草常见真菌而加以忽略。我们在普查全国畜禽饲料和饲草有毒真菌的基础上,对可疑的晶水玉霉的毒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8.
同色镰刀菌(Fusarium concolor)又名本色镰刀菌。当今,人畜镰刀菌毒素中毒时有发生。明确各镰刀菌的毒性特征很有必要。角田广等认为同色镰刀菌可产生两种毒  相似文献   

19.
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暴发牛猝死症,发病55头,死亡51头,死亡率92.7%.病牛主要表现为全身震颤、流涎、流泪、流汗、瞳孔缩小、结膜发绀;病理剖检可见胃、肠、心、肝和肾等有不同程度出血性变化.经实验室分离鉴定,确诊为圆弧青霉(Penicillium cyclopuium)有毒代谢物中毒.  相似文献   

20.
从 11株分离自青海省东部森林的产纤维素酶真菌中 ,筛选出产纤维素酶性能优良的0 14 3菌株 ,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及培养特性 ,鉴定为康氏木霉 (Trichodermakoningii ) ,该菌湿固体发酵物的滤纸酶活力 (FPA)为 15 μmol/min。 0 14 3菌株经亚硝基胍诱变后 ,获得突变株 0 14 3p ,其湿固体发酵物FPA为 2 0 μmol/min ,是原菌株的 1.33倍。该菌无毒副作用 ,可应用于饲料中 ,作为饲料用酶源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