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阐述了新生仔猪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菌毛的结构、分子生物学特性、基因检测技术、菌毛抗原受体的生化特性以及菌毛载体系统的优点;另外,从分子结构与功能、作用机理、基因检测三方面叙述了新生仔猪ETEC不耐热肠毒素和耐热肠毒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已构建的能表达大肠杆茵耐热性肠毒素1(ST_1)-β-半乳糖苷酶融合蛋白基因工程菌株E.coliDH5a(pXST_1)经轧鼠灌胃试验证实没有毒性反应。采用超声波粉碎法裂解菌体,再辅以氢氧化铝胶制冬抗原,免疫接种BALB/c鼠,获得抗融合蛋白抗体,乳鼠灌胃中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抗体能中和天然ST_1肠毒素活性,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以该菌株免疫的雌性EALB/c鼠产下的乳鼠吮吸初乳后,能够抵抗1个鼠活性单位ST_1肠毒素的攻击。E.coliDH5a(pXST_1)工程菌株可作为预防大肠杆菌性腹泻基因工程菌苗的侯选菌株。  相似文献   

3.
福州郊区、闽清和将乐等县某些鸡场发生一种以呼吸困难、喷嚏、流口涎,水样腹泻,以至瘫痪为主要临床症候的病鸡。鸡群发病率从27.5%~63.6%不等,病鸡平均死亡率为23.3%。剖捡病死亡鸡见肺、气管和肠道呈现明显的病理性变化。从病鸡的肺、肝、脾和肾分离得子异变形杆菌。这些菌能产生不耐热肠毒素,对小白鼠有致死作用,回归健康鸡能得与自然病例同样的病症,并在发病后数十小时死亡。  相似文献   

4.
业已确诊,甘肃省许多地区未断奶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是大肠埃希氏菌。由于大肠埃希氏菌血清型繁多,使本病的防制受到一定的区域性限制,亦由于该菌产生的热敏肠毒素(LT)在致腹泻中起重要作用,具有抗原性,因此进一步研究大肠埃希氏菌的血清型和LT,筛选强致病性的...  相似文献   

5.
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 (EnterotoxigenicEs cherichiacoli ,ETEC)是引起幼畜腹泻的主要病原菌。ETEC具有两类致病因子 :一类为肠毒素 ,另一类为黏着素 (或称定居因子 ) ,已知的黏着素有K88、K99、F4 1、F4 2 和 987P等。ETEC借助这些黏着素定居于宿主肠道黏膜的上皮细胞上 ,从而大量繁殖 ,产生大量肠毒素 ,由肠毒素造成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病理性变化 ,导致幼畜腹泻[1] 。ETEC产生两种肠毒素 :一种为耐热性肠毒素(ST) ,根据抗原性及宿主差异 ,ST又分为ST1(STa)和ST2 (STb)…  相似文献   

6.
针对仔猪断奶腹泻(Post-weaningEscherichia colidiarrhea,PWECD)这一仔猪断奶后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原特异性,阐述了利用K88和F18等特异性菌毛作为抗原免疫产蛋母鸡制备的抗PWECD特异性卵黄抗体对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断奶仔猪腹泻的作用机理。认为,特异性IgY用于防治PWECD,具有安全、高效、成本低、产率高、稳定性好,无药物残留,不会产生耐药性,符合现代动物管理理念等诸多优点,是一种能有效防治PWECD的绿色生物制剂,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经SDSPAGE分析发现,80%饱和硫酸铵盐析的空肠弯杆菌细胞紧张性肠毒素(cytotonicenterotoxin,CE)粗提物除有68ku的1条带外,还有部分未分开的小分子物质,而经神经节苷脂GM1亲和层析后仅有68ku的1条带,表明CE为68ku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8.
魏氏梭菌肠毒素的氨基酸序列及其编码基因分析研究进展王云峰,崔尚金(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150001)能引起人或动物组织病变的魏氏梭菌毒素至少有12种 ̄[1],这些毒素中有一种热不稳定性肠毒素能引起空肠的液体蓄积和人的腹泻(食物中毒)。但是,...  相似文献   

9.
病原性大肠杆菌E.coli K_(88)抗原的发现(φrskoy,1961)大大地推动了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K_(88)抗原的多种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现已查明:凡具有K_(88)抗原的E.coli株均能吸附在小肠粘膜的绒毛上,并产生两种肠毒素,即热稳定肠毒素(ST)和热敏肠毒素(LT)而导致仔猪发生腹泻。因此,检测病源性E.coli的K_(88)抗原无疑对流行病学的调查和免疫学的防治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ETEC)小鼠腹泻模型中小肠水通道蛋白表达量的变化,运用Real time PCR和ELISA分别检测了ETEC腹泻小鼠模型中空肠AQP3和回肠AQP4的基因表达量和蛋白质质量浓度。结果显示,小鼠在感染ETEC产生腹泻后,空肠AQP3和回肠AQP4的基因表达量和蛋白质质量浓度均呈时间依赖性下降。结果提示,ETEC引起腹泻的机制可能与其改变了小肠水通道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已构建的能表达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CPB)和大肠埃希氏菌ST融合蛋白(CPBST)的基因工程菌株BL21(DE3,pECBST1)及其表达产物经动物试验证实没有毒性反应。用从IPTG诱导的工程菌株中提取的包涵体和经甲醛灭活的工程菌株全菌体制备抗原免疫小白鼠,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免疫小白鼠能分别抵抗1MLD的B型产气荚膜梭菌强毒株(C58-1)和产ST的大肠埃希氏菌工程菌株HB101(pSLM004)的攻击。用灭活的全菌体免疫家兔后,其免疫血清能中和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和大肠埃希氏菌ST的毒素活性。结果表明,构建的基因工程菌株BL21(DE3,pECBST1)可以作为预防由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和大肠埃希氏菌ST引起的幼畜腹泻的基因工程苗侯选菌株。  相似文献   

12.
简述了产肠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K88-K99、K88ac-LTB、K99-F41和ST-LT双价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方法、生产工艺、免疫效果及生态效应及其研究进展,同时阐明了用这些疫苗免疫妊娠母畜,可使吸吮了母畜初乳的幼畜的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且不会带来生态环境污染。认为这些基因工程疫苗仍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3.
从南京市某集贸市场所售6种淡水鱼体内分离细菌,根据细菌染色、培养特性及16 S rRNA基因扩增等特点进行嗜水气单胞菌的鉴定,对鉴定阳性的菌株测定其溶血、溶蛋白特性,采用PCR技术调查毒力因子的基因分布情况,以斑马鱼作为实验动物研究了不同毒力基因型代表菌株的致病性.试验共分离得到39株嗜水气单胞菌,检出率为65.0%(...  相似文献   

14.
从病毒基因与宿主细胞基因的重组、病毒基因的复制与重排、病毒基因的重复复制和序列插入、病毒基因的缺失和点突变几个方面阐述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由非致细胞病变型(NCP)向致细胞病变型(CP)转化的分子变异机制。总结了前人对NCP型向CP型BVDV转化研究的结果,归纳了5种生物型转化形式,揭示了BVDV具有高变异性。  相似文献   

15.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三种核酸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针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常规RT-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real-time RT-PCR)和RT-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3种核酸检测方法对不同质粒浓度的样品和417份临床疑似样品进行了检测,以比较3种核酸检测方法的优越性。结果显示,3种核酸检测方法中,real-time RT-PCR和RT-LAMP一样敏感,均能检测到10拷贝/μL,常规RT-PCR只能检测到1×104拷贝/μL,但临床样品检测表明,常规RT-PCR方法敏感度低,会造成一部分漏检,RT-LAMP灵敏度高又会造成错检。综合比较3种方法后,推荐用RT-LAMP结合real-time RT-PCR,不仅节约成本,且结果更为准确可靠,可提高牛病毒性腹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对从长春地区腹泻仔猪结肠中分离到的1株毛滴虫进行了形态观察,并采用PCR扩增该毛滴虫的5.8SrRNA基因,测序后与国外已报道的三毛滴虫进行核酸同源性分析,并应用DNAStar软件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形态观察表明分离的毛滴虫为猪三毛滴虫。猪三毛滴虫长春分离株5.8SrRNA序列与国外已报道的三毛滴虫高度同源。系统发育进化树表明该序列与已报道的猪三毛滴虫5.8SrRNA(序列号U85966.1),牛胎儿三毛滴虫5.8SrRNA(序列号U85967.1,AF339736.1,AF466749.1,AF466750.1,AF466751.1)和T.mobiliensis5.8SrRNA(序列号U86612.1)同属于一个亚群,但与另1株猪三毛滴虫5.8SrRNA(序列号AY349190.1)亲缘关系较远。形态观察和5.8SrRNA基因分析表明,从长春地区分离的猪毛滴虫为猪三毛滴虫。  相似文献   

17.
从河北省部分地区病猪中分离大肠杆菌,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基(LTB)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LTB的编码基因,得到一条375bp的片段。将其连入Simple-T载体中,经酶切、PCR及序列测定法进行鉴定。测序正确后,将该基因插入到pET-28a(+)载体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将此重组质粒转化到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并用IPTG诱导,将诱导产物用SDS-PAGE和Western-blot进行分析。结果显示,LTB基因可以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表达产物分子质量约为14ku,与预计的蛋白分子质量大小一致。Western-blot分析表明,该蛋白可以与大肠杆菌免疫血清产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为大肠杆菌亚单位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