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杨树种属,为建立现场植物物证种属鉴定方法提供参考信息。方法收集15种常见杨树叶样本,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ITS2、mat K和rbc L 3条序列进行测序和物种鉴定效率分析,使用MEGA 5软件进行K2P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结果除mat K外,其余两条候选片段的PCR扩增及测序效率均为100%;鉴定效率ITS2为53%、mat K为50%、rbc L3为17.9%;以序列组合ITS2+mat K对15种常见杨树在物种水平的鉴定效率为100%。15种杨树ITS2序列中巨霸杨与山杨种间K2P遗传距离最大,为0.047 9;mat K序列中河北杨、小黑杨、新疆杨与银白杨的种间K2P遗传距离最大,均为0.009 0;结论 ITS2+mat K序列组合可以鉴定15种不同种杨树种类,并有望作为杨树品种鉴定的潜在条形码组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叶绿体DNA rbc L序列作为遗传标记鉴定大麻的可行性。方法检测62份大麻、10份啤酒花及10份葎草DNA的rbc L序列,并从Gen Bank数据库中下载96条大麻科rbc L序列。应用MEGA X软件进行序列比对,计算种内及种间Kimura-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聚类树。结果本次大麻及葎草属样本测序所得rbc L序列长度分别为617 bp和649 bp,且在所测大麻样本中检测到2种单倍型。BLAST相似性检索结果显示,测序所得序列与Gen Bank数据库中大麻rbc L序列相似性最高为100%。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大麻种内不同样本间的最大遗传距离(0.004 9)小于大麻与大麻科其他物种间的最小遗传距离(0.012 9)。从中介网络图和系统聚类分析中可以看出,大麻与大麻科其他物种位于不同分支。结论 rbc L序列可以作为鉴定大麻的DNA条形码,联合rbc L序列的比对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有望成为法医学大麻种属鉴定可靠、便捷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DNA条形码片段ITS2对新型毒品样品中的植物成分进行分析。方法提取可疑毒品样本"spike99","K2","7号"中的植物基因组DNA,用ITS2通用引物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对序列校对拼接,应用BLAST方法在NCBI数据库中比对。结果 "spike 99"、"7号"各得到1条ITS2基因序列,"K2"得到2条ITS2基因序列,分别与紫花苜蓿、大麻、啤酒花、黄蜀葵的ITS2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100%。结论应用条形码技术可以成功分析新型毒品中的植物种属,为案件中植物样本的种属鉴定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tDNA基因序列对常见嗜尸性蝇类的种属鉴别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不同区域2科4属6个种30个蝇类样本,提取样本线粒体DNA后扩增COI基因序列,以琼脂糖电泳检测扩增产物并测序,以DNAMAN6.0分析软件分别截取498bp序列,用MEGA5.2软件分别进行序列分析,然后构建系统发育树,比较各地区不同种属样本的序列差异。结果 6个种属的嗜尸性蝇类30个样本mtDNA的COI基因具有一定的序列差异,种内进化分歧均数在0.1%~1.6%之间,种间进化分歧均数在2.2%~11.2%之间,6个种属通过系统发育树均可明确区分。结论 COI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对嗜尸性蝇类的种属检验具有重要帮助作用,可用于现场样本的准确、快速种属鉴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可以同时鉴定猪、牛、羊、鸡、鸭、猫、狗、鼠和鲤鱼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并测试其技术性能指标,评估其在法医学或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上述9种动物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利用其片段中种间特异性强的序列设计引物,采用毛细管电泳检测平台对各种属PCR扩增产物进行检测,依据扩增片段长度的差异与标记的荧光对初始模板的肉源种属进行鉴别;并通过扩增特异性、实际样本测试、混合样本检测灵敏度等指标评价该方法在实际法医学或食品安全案件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过验证,建立的同时鉴定9种肉源种属的复合检测体系对其中任意一个种属的检测特异性均较高,且灵敏度较强,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法医学或食品安全案件中的检测要求。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肉源种属复合检测体系可以在法医学未知种属样本的鉴定及食品安全肉类掺假等案件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微滴式数字PCR技术用于生物样品种属鉴定和绝对定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运用微滴式数字PCR技术进行生物样品的种属鉴定和绝对定量.方法 选择人mtDNA两个编码基因ND4和16S rRNA,设计特异性引物与探针,用人来源及常见动物样本验证种属特异性,再用重组质粒和2组共16份人来源生物检材,倍比稀释.使用微滴式数字PCR技术进行种属检验和绝对定量,验证其灵敏度和稳定性.结果 人重组质粒FAM (ND4)可进行人来源样品的检测,其检测结果与各级稀释梯度基本吻合,微滴式数字PCR技术可以检测出反应体系中低至单拷贝的DNA.结论 微滴式数字PCR技术可以进行生物样品的种属鉴定和绝对定量,并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应用于日常法医物证检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进行复合检测的方法,并对人类DRB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研究。方法 应用荧光标记双脱氧核苷酸进行单碱基延伸反应,同步检测人类DRB基因1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结果 应用该方法检验了人类标准细胞株K562、9947A及其他法医学常见生物检材,包括血斑2份、精斑5份、烟蒂8份、毛发3份,各样品间未发现相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组合单倍型。DNA模板需要量仅为0.5~1.0ng。结论 该方法是对微量生物物证进行个体识别鉴定的理想方法。同时还可为法医学及其他研究领域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提供快速、高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正基于DNA检测技术建立的罂粟种属鉴别系统,能准确识别幼苗期罂粟、罂粟植株残渣、罂粟壳和罂粟种子,但针对涉毒案件中稀释液体所含罂粟的DNA种属检验目前尚无报道~([1-2])。本文应用种属特异性SSR荧光引物(simple sequence repeat,微卫星标记)的DNA检测技术,通过提取、扩增方法的优化,从1例涉毒案件送检的罂粟稀释浆液样本中检出SSR谱带并成功破案,为将来涉毒案件中类  相似文献   

9.
罂粟作为鸦片及海洛因的毒品原植物,在非法种植与运输案件物证检测中,其物种鉴定一直是案件侦破和定性的关键。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有关罂粟遗传分子标记研究的现状,针对鸦片罂粟SSR及SNP标记缺乏这一难题,阐述了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应用于罂粟标记开发的可能和前景。  相似文献   

10.
广州汉族群体DYS391基因座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Y—STR基因座DYS391的多态性及其法医学应用价值。方法用荧光标记引物、变性PAGE、激光自动扫描检测PCR扩增产物的方法,调查广州地区111例汉族无关男性个体DYS391等位基因分布状况;对该位点的种属特异性、突变率及其在混合斑个体识别中的价值等与法医学应用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DYS391基因座共检出3个等位基因,人类特异性较高,未发现突变。结论Y—SIR基因座DYS391的基因检测在法医物证学中的应用价值大,尤其是在父权鉴定及混合斑的个体识别中具有其它方法不具备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9个Y-STR基因座荧光复合扩增系统的法医学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hi MS  Li YB  Deng JQ  Ji Q  Yu XJ  Hou YP 《法医学杂志》2006,22(3):204-206,209
目的建立9个Y-STR基因座的复合扩增系统,提高Y-STR的法医学检测效能。方法6-FAM标记DYS434、Y-GATA-A10、DYS438、DYS439,HEX标记DYS531、DYS557、DYS448,TAMRA标记DYS456、DYS444引物,PCR复合扩增,毛细管电泳得到结果,考察扩增系统的个体识别能力、灵敏度、特异性、组织同一性。结果所建立的9个Y-STR复合扩增系统分型清晰,单倍型多样性达0.9968,特异性好,灵敏度高(0.5ngDNA),并且在男女混合斑检验上较常染色体STR分型更有优势。结论9个Y-STR复合扩增系统具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对建立Y染色体STR数据库,研究群体遗传学和进行法医学混合斑物证鉴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Cai JF  Ying BW  Tao T 《法医学杂志》2005,21(1):68-72
嗜尸性蝇类种属鉴定是利用昆虫进行检案的重要一步,常常对案件的侦破起到关键作用。传统上,仅依据其形态学特征来判断嗜尸性蝇类的种属。由于其形态结构复杂和种间形态差异微小等特点,尤其在其幼期很难鉴别其种属。利用线粒体DNA(mtDNA)上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Ⅰ和Ⅱ(COⅠ和COⅡ)的序列对嗜尸性蝇类进行种属鉴定,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该检测方法能有效地将嗜尸性蝇类鉴定到属种的水平,目前国内尚无这方面的报道,本文对国外这方面工作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NCBI数据库比对分析对常见嗜尸性蝇类种属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重庆市常见嗜尸性蝇类不同发育历期2科5属7种样本52份,采用Chelex100法提取mtDNA,利用2对引物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辅酶I基因,分别截取498bp和841bp相同长度的序列,采用MEGA软件计算种内及种间进化分歧情况,并分别在NCBI数据库进行序列BLAST搜索种属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所得序列种内进化分歧均数在0%~0.7%之间,种间进化分歧均数在7.5%~16.1%之间;7个种属的样本序列I和序列II分别有5个和6个种属完全比对正确,样本总体的正确率分别达到96.15%和98.08%,Max ident值均在97%以上。结论采用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并借助NCBI数据库强大的检索分析功能,可准确进行常见嗜尸性蝇类的种属鉴定,为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血痕是案发现场尤其是命案中比较常见的生物物证,而血痕的正确组织来源推断是当前鉴定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法医物证学的不断发展,以mRNA(messenger RNA)为基础的体液斑迹组织来源鉴定技术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血痕免疫学检测的新型方法,已经越加显示其独特的优越性。在该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共同提取生物物证的RNA与DNA的目标,建立体液斑迹鉴定与DNA分型兼容的方法,有利于现场重建,提高生物物证的证据效力,完善证据链。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包括血痕总RNA提取、逆转录、荧光特异引物扩增、遗传分析仪电泳检测分析等步骤的血痕来源推断技术平台。实验共采集制备了40份的中国人群(女性)外周血、16份月经血样本,筛选了5个外周血标记:HBA、HBB、GYPA、SPTB、ALAS2,2个月经血标记:MMP7、MMP11,构建了一个囊括外周血、月经血特异标记的荧光复合扩增体系。结果显示mRNA技术为基础的鉴定血痕来源的方法是可行的,并且建立了血痕RNA检验的遗传分析仪结果判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嗜尸性蝇类28S r RNA基因中715 bp序列,鉴定常见嗜尸性蝇类种属,解决其形态学鉴定难题,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收集洛阳地区常见嗜尸性蝇类标本29只,经形态学鉴定后,用Chelex-100法提取腿部DNA,并对28S r RNA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与Gen Bank和EMBL数据库中的28条相应蝇种序列进行比对,用MEGA7.0软件进行序列整理,通过BLAST搜索进行序列比对,并分析所得序列碱基组成,建立种内及种间进化分歧率,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形态学鉴定29只嗜尸性蝇类归属于3科5属6种。获得28S r RNA基因中715 bp的序列,在线BLAST比对结果显示相似度100%。系统发育树显示5种蝇类可以较好聚类。不同蝇种种间差异0.007~0.045,种内差异0~0.001,种间差异和种内差异没有交叉。结论 28S r RNA靶基因序列片段对嗜尸性蝇类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可以作为新的嗜尸性蝇类种属鉴定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嗜尸性蝇类28S r RNA基因中715 bp序列,鉴定常见嗜尸性蝇类种属,解决其形态学鉴定难题,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收集洛阳地区常见嗜尸性蝇类标本29只,经形态学鉴定后,用Chelex-100法提取腿部DNA,并对28S r RNA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与Gen Bank和EMBL数据库中的28条相应蝇种序列进行比对,用MEGA7.0软件进行序列整理,通过BLAST搜索进行序列比对,并分析所得序列碱基组成,建立种内及种间进化分歧率,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形态学鉴定29只嗜尸性蝇类归属于3科5属6种。获得28S r RNA基因中715 bp的序列,在线BLAST比对结果显示相似度100%。系统发育树显示5种蝇类可以较好聚类。不同蝇种种间差异0.007~0.045,种内差异0~0.001,种间差异和种内差异没有交叉。结论 28S r RNA靶基因序列片段对嗜尸性蝇类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可以作为新的嗜尸性蝇类种属鉴定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7.
荧光复合扩增4个Y染色体STR的单倍型及其法医学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一套Y染色体STR的双色荧光复合扩增系统,调查4个Y-STR基因座单倍型分布情况及其在混合斑物证检验中的法医学应用前景。方法荧光标记引物复合扩增Y-GATA-A10、DYS531、DYS557和DYS448四个Y染色体特异性STR基因座,并用ABⅠ310遗传分析仪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分型。结果在成都汉族120名无关男性个体中,四个基因座分别检出5、5、8、7个等位基因,共检出78种单倍型,单倍型基因多样性为0.9881。对3例本教研室不能用常规常染色体STR对男性成份作出同一认定的混合斑检材,该系统成功的作出了与嫌疑人血液Y-STR基因型一致的鉴定结论。结论建立的Y-STR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具有很高的识别能力,对建立Y染色体STR数据库,研究群体遗传学和进行法医学混合斑物证鉴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法医DNA分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者按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遗传物质.DNA分型技术在法医物证鉴定中应用日益广泛,在各类重大 刑事案件的侦破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10多年,是法医学发展最快的时期,DNA分型技术跨了两大步: 1985年建立的第一代分型技术--DNA指纹,实现了物证鉴定从否定到认定的历史性转变;进入90年代,PCR(聚 合酶链反应)技术问世,可以在体外完成扩增复制靶DNA片段的全过程,是生命科学一项划世纪的进展.以PCR为 基础的第二代DNA分型技术在检测灵敏度上有重大突破,解决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困扰法医的微量、陈旧、腐败检材 鉴定的难题.DNA分型的高科技,以其无可争议的认定或否定的鉴定结论,为法庭提供确凿的证据,成为打击犯罪 的有力武器.从本期起,对<法医DNA分型>进行专题讲座,将分期介绍DNA多态性基本原理,DNA分型结论的 评估,法医DNA分型技术与方法,以及DNA分析技术展望等四个部分,以飨读者. 许多涉及人体伤害、死亡的刑事案件,法医常要对现场 遗留的血痕、精斑、毛发、骨骼等人体材料作出鉴定,分析 这类物证是来自被害人或罪犯,称为个人识别或同一性鉴定. 个人识别或同一性鉴定可以通过检测血型进行判断:血型不 同,可排除同一性;血型相同,则不排除同一性.血型如同 人的一种特殊标记,每一个人有独自的血型.血型严格按照 一定的遗传规律从亲代遗传给子代,故称血型是人类的一种 遗传标记.通过对遗传标记的检测分析,人类可分成若干类 型.这种现象叫作遗传学多态性.如按ABO血型分类,就有 A、B、AB和O等4类.多态性的产生原因,是基因座上的 碱基发生了点突变,形成等位基因.在DNA分子中,含有大 量的高多态性基因座及遗传标记,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直接 检测分析DNA遗传标记的型别,实现个人识别的目的.通过 分析亲代和子代的遗传标记作亲子鉴定,可以判断父母和孩 子是否亲生关系.对遗传学多态性和遗传标记的研究,为法 医学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人类免疫球蛋白IgG在体内一般作为抗体发挥作用,可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同时IgG又具有抗原特异性,可以用血清学方法检出[1],因此在法医物证学的种属检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有关的报道都是与疾病相关的抗人免疫球蛋白IgG的制备,而正常人的免疫球蛋白IgG制备的报道则很少。国内法医物证检案中多用传统的抗人血清作为种属鉴定的方法。本研究用杂交瘤技术研制出人IgG单克隆抗体和建立的相应检测方法,为法医物证检案提供了新的试剂和方法。1材料和方法1.三材料多人份10%IgG溶液及新鲜血浆20份由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购进。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iRNA451是否可以用于法医学血液类物证的鉴别。方法以法医学常见血液类(外周血和月经血)及非血液类(精液、唾液、阴道分泌液)体液样本为研究对象,提取总RNA,以RT-qPCR方法检测miRNA451的表达,利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iRNA451在外周血及月经血中均具有高表达的特点,且表达量显著高于在唾液、精液及阴道分泌液等非血液类物证中的表达量(6组P均0.05);放置一年的血斑中miRNA451表达量与新鲜血液无显著差异。结论 miRNA451在血液类体液样本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血液类体液样本,且稳定性良好,可作为法医学血液类体液样本鉴别的良好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