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博落回对心肌作用的机制。方法SD大鼠36只分为2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12只;2个实验组分别按1/6LD50、1/3LD50剂量的博落回水煎液灌胃,对照组以蒸馏水灌胃。各组大鼠处死后,每组10只取心肌组织制成匀浆,检测Ca2+.Mg2+-ATPase与SDH(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另2只大鼠心肌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1/6LD50组大鼠心肌内Ca2+.Mg2+-ATPase与SDH活性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1/3 LD50组大鼠心肌内Ca2+.Mg2+-ATPase与SDH活性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呈下降趋势。超微结构观察到实验组大鼠心肌细胞发生凋亡及1/3 LD50组大鼠出现心肌排列紊乱、断裂等征象。结论博落回对大鼠心肌内Ca2+.Mg2+-ATPase与SDH的活性有影响作用,并能诱导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大鼠博落回总碱中毒后心肌细胞Bcl-2、Bax蛋白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博落回总碱中毒后不同时间段心肌细胞内Bcl-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为博落回中毒鉴定提供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方法 制作大鼠博落回总碱中毒实验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技术,观测不同时间段大鼠心肌细胞内Bcl-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并对其结果 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 博落回总碱中毒后不同时间段心肌细胞内Bcl-2和Bax蛋白表达不同,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博落回总碱中毒症状不明显情况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可作为鉴定博落回总碱中毒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Zhang DY  Zhu JH  Zhao WZ  Wu MW  Hu YL  Cheng LB  Li YH 《法医学杂志》2006,22(5):330-332,F0004
目的观察博落回总碱中毒后大鼠不同时间内心肌细胞凋亡情况,为博落回总碱中毒提供毒理学指标。方法以SD大鼠博落回总碱中毒为实验模型,通过HE染色及凋亡细胞检测技术对大鼠博落回总碱中毒后心肌病理变化进行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计算机病理学图像分析。结果大鼠在中毒后的不同时间段内,心肌细胞凋亡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凋亡数在不同时间段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博落回总碱中毒在临床症状不明显及毒物分析难以检测的情况下,应用凋亡细胞检测技术可成功检测出心肌的病理学变化。  相似文献   

4.
急性博落回中毒的实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博落回中毒作用的靶器官、靶组织和病变特点,以及博落回中毒机理。方法 应用博落回水煎液对大鼠经口急性染毒,行组织病理学和重要脏器电镜检查及血清生化检测。结果 博落回对大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9.5g/kg,染毒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肌酐(Cr)、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增高;心电图(EKG)表现异常;肝、脾、肾脏器系数减小。光镜下中毒大鼠心、脑、肝、肾等器官呈淤血、出血性改变;电镜下中毒大鼠心、脑、肝、肾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核膜等膜性结构破坏。结论 博落回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或靶组织是心、脑、肝、肾,病变特点为受累脏器淤血、出血性变;毒作用的主要机理是对线粒体、内质网和核膜等膜性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急性氰化物中毒大鼠血浆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寻找差异代谢物,分析与氰化物中毒相关的代谢途径,进而研究氰化物中毒的机制。方法 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雄性,每组5只),实验组灌胃3.2 mg/kg(1/2LD50)氰化钾溶液建立氰化物急性中毒模型,对照组灌胃等剂纯水,灌胃后分别于45 min,24 h,120 h眼眶静脉采血,通过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采集大鼠血浆代谢谱,根据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以及t检验和变异倍数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通过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筛选出19个与氰化物中毒相关的差异代谢物,且随时间变化差异代谢物的种类存在差异,主要涉及胆汁分泌、氨基酸代谢等共11条代谢通路。结论 可将牛磺胆酸盐和牛磺鹅胆酸盐作为氰化物中毒潜在生物标志物,马尿酸可以作为两者的辅助指标,也可根据差异代谢物的不同进行服药时间的初步推断。氰化物会对机体酶的活性和能量代谢过程产生影响,且可能造成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百草枯中毒模型小鼠血清代谢谱的变化,研究其代谢组学特征及其密切相关的代谢产物,探讨其分子机制及特征代谢物的潜在临床价值。方法灌胃30mg/kg百草枯建立百草枯中毒小鼠模型,应用GC-MS技术对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应用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进行模式识别,然后通过变量重要性因子、t检验,结合数据库检索筛选出具有显著差异的代谢物。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的肌酐、脯氨酸、柠檬酸、琥珀酸、牛磺酸、苏糖酸、富马酸、甘氨酸、磷酸甲酯含量增加(P 0.05),而软脂酸、生育酚、色氨酸和6-磷酸葡糖酸含量减少(P 0.05)。结论通过对百草枯中毒模型小鼠血清代谢组学分析,证明代谢组学方法用于百草枯中毒研究是可行的,找到了与百草枯中毒密切相关的代谢信息,有助于阐明百草枯中毒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乌头碱染毒后不同时间的大鼠心肌乳酸脱氢酶(LDH)进行了显微和超微结构定位。染毒后30min、2h 和4h,大鼠心肌 LDH 酶反应增强,至染毒后12h,24h 活性仍高于对照组。表明在有氧氧化障碍的同时,中毒鼠的心肌糖酵解增强,为乌头碱造成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的中毒机理进一步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毒鼠强中毒后大鼠的血浆代谢组学随时间变化规律,从代谢组学角度揭示其毒理学作用机制,为毒鼠强中毒的相关法医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n=8),实验组大鼠灌胃1/4LD50(0.05 mg/kg)毒鼠强乙酸乙酯溶液,对照组灌胃等剂量乙酸乙酯溶液,灌胃后于24 h、5 d、16 d眼眶静脉采血(约1 mL),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血浆中的内源性小分子物质。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筛选显著差异代谢物,寻找与毒鼠强中毒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本研究以变量权重重要性排序(VIP)值>1和student t检验的P值<0.05为筛选标准,中毒后不同时间点共筛选出显著差异代谢物30种,包括鞘脂类、氨基酸类和脂肪酸类化合物,涉及到鞘脂信号通路、鞘脂代谢和ABC蛋白转运等10条代谢通路。结论 毒鼠强中毒后机体多条代谢通路受到显著影响,主要是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调节紊乱和能量代谢紊乱,整体变化呈现出累积效应,可为研究毒鼠强毒性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慢性脱氧麻黄素(MethamphetamineMeth;1mg/kg/day2—8周)染毒大鼠心肌中热休克蛋白的代表物HeatshockProtein70(HSP70)和Ubiquitin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早期Meth染毒阶段(2周组),虽然心肌组织未出现明显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但在心肌细胞、心内膜上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均可检出HSP70和Ubiqui-tin。以后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HSP70和Ubiquitin在细胞内的表达也增强。而对照组大鼠心肌组织在实验期间缺乏明显的表达。这些发现提示在受到Meth作用时,HSP70和Ubiquitin在心肌细胞内的表达优先于病理形态学改变的出现。且石蜡组织切片中热休克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是早期诊断心肌细胞损伤的一个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灌服毒鼠强诱导大鼠细胞DNA的损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u CH  Liu Y  Deng LB 《法医学杂志》2005,21(1):27-29
目的研究毒鼠强体内染毒后,毒鼠强对大鼠脑细胞、心肌细胞、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选择健康Sprague-Dawley大白鼠20只,分成5组,每组4只,采用灌胃方法使大鼠毒鼠强体内染毒,按0.2,0.1,0.05,0.01mg·kg-1制作大鼠毒鼠强中毒模型,并以灌服生理盐水的健康大鼠为对照,分离实验大鼠的淋巴细胞、心肌细胞和脑细胞,用彗星电泳的方法测定不同浓度毒鼠强中毒后的细胞DNA损伤。结果0.2,0.1,0.05,0.01mg·kg-1剂量组的毒鼠强均可引起大鼠的淋巴细胞、心肌细胞和脑细胞DNA损伤,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毒鼠强诱导体内细胞DNA损伤可能是毒鼠强毒性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核磁共振研究甲基苯丙胺(MA)亚急性中毒大鼠血清和尿液代谢物变化,寻找可能的生物标志物及其代谢通路,为MA中毒及滥用的毒理机制提供思路。方法 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亚急性中毒组和对照组,以腹腔注射MA建立亚急性中毒模型。运用1H-NMR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方法分析MA中毒大鼠与对照组的血清和尿液。结果以VIP1和P0.05筛选出7种差异代谢物分别为2-酮戊二酸、醋酸盐、甲胺、肌酐、丙酸、琥珀酸和甘氨酸,尿液中2-酮戊二酸、甲胺、肌酐、甘氨酸呈上升趋势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差异代谢物相关的代谢通路为天冬氨酸、丙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和柠檬酸循环。结论 2-酮戊二酸、甲胺、肌酐、甘氨酸可作为MA亚急性中毒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天冬氨酸、丙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和柠檬酸循环代谢途径参与MA亚急性中毒代谢过程,为MA中毒机制及鉴定MA滥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鼠甲醇中毒后血液及体内主要组织中甲酸的浓度及分布特点。方法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中毒3 d组和中毒7 d组,中毒模型按照首剂量8 m L/kg给予大鼠甲醇灌胃,24 h后给予减半剂量4 m L/kg再次灌胃,在首次灌胃后的3 d和7 d将大鼠引颈处死,采心血并提取肝、肾、脑、心和胃组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其中的甲酸含量。结果甲酸在组织中的浓度高于血液中;与中毒3d组比较,中毒7d组脑和胃组织内的甲酸质量浓度有一定的增加趋势,而肝和肾组织中的甲酸质量浓度有所下降(P<0.05)。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作为一种准确检测甲酸的定性定量方法。大鼠甲醇中毒后,其代谢产物甲酸在血液及组织中均有蓄积,在器官组织中的蓄积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探讨急性鲤醇硫酸酯钠(SCS)中毒早期死亡机制和死因。草鱼胆汁提取物SCS按3.0LD50、4.0LD50和5.0LD50的剂量给Wistar大鼠腹腔注射,观察大鼠血流动力学、心电图及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腹腔注射SCS后,动脉血压(SAP、DAP和MAP)下降;左心室功能(LVP、LVEDP和±dp/dtmax)降低;心电图示心电不稳,心肌缺血S-T段抬高或T波倒置,心率、呼吸先加快而后逐渐变慢,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表明SCS对心肌有选择毒性作用,其早期死因为心源性休克。实验结果为鱼胆中毒的诊断、防治及其法医学鉴定和鱼胆毒素的利用提供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14.
甲基苯丙胺和乙醇在染毒大鼠体内联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MA)和乙醇联合应用在急性、亚急性染毒大鼠体内的情况。方法以MA1.0 mg/kg剂量对慢性自由饮酒大鼠多次腹腔注射,分别建立急性、亚急性染毒大鼠模型;处死后即时检测血中乙醇浓度、体液和组织样品中MA的浓度。结果多次注入MA药后,亚急性中毒大鼠体内的MA浓度高于急性中毒大鼠;急性和亚急性联合中毒大鼠体内MA浓度均高于急性和亚急性单一药物组。结论无论是否联用乙醇,14d内增加注射次数会在大鼠体内产生不同程度的MA残留;与乙醇联用可加速M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其药物浓度的升高程度随生物样品不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毒鼠强中毒大鼠脑GABA及GABAAR-α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涛  陈伟杰  潘洪富  李斌  廖志钢 《法医学杂志》2007,23(2):86-89,F0003
目的探讨毒鼠强中毒大鼠脑GABA及GABAAR-α1表达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高剂量中毒组和低剂量中毒组,每组5只。高剂量中毒组每只以1.0mg/kg的剂量用毒鼠强悬浊液灌胃,低剂量中毒组每只以0.1mg/kg的剂量用毒鼠强溶液灌胃制作中毒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图像分析仪对GABA及GABAAR-α1的表达情况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1)正常大鼠脑组织内GABA及GABAAR-α1表达较为广泛,维持在中等水平;(2)高剂量中毒组脑内GABA及GABAAR-α1表达均下降;(3)低剂量中毒组脑内GABA表达先下降,于中毒后6h降至最低,后表达开始增加,3d时接近对照组水平,5~7d达高峰,10d时仍高于对照组;(4)低剂量中毒组脑内GABAAR-α1表达先下降,于中毒后6~12h降至最低,后表达开始增加,7~10d时接近对照组水平。结论(1)高剂量毒鼠强中毒情况下,GABA及GABAAR-α1表达均下降;(2)大鼠脑GABA及GABAAR-α1表达改变与毒鼠强中毒的发生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鼠甲醇中毒后血液及体内主要组织中甲酸的浓度及分布特点。方法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中毒3 d组和中毒7 d组,中毒模型按照首剂量8 m L/kg给予大鼠甲醇灌胃,24 h后给予减半剂量4 m L/kg再次灌胃,在首次灌胃后的3 d和7 d将大鼠引颈处死,采心血并提取肝、肾、脑、心和胃组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其中的甲酸含量。结果甲酸在组织中的浓度高于血液中;与中毒3d组比较,中毒7d组脑和胃组织内的甲酸质量浓度有一定的增加趋势,而肝和肾组织中的甲酸质量浓度有所下降(P0.05)。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作为一种准确检测甲酸的定性定量方法。大鼠甲醇中毒后,其代谢产物甲酸在血液及组织中均有蓄积,在器官组织中的蓄积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乙醇对地西泮半数致死量及早期代谢的影响。方法 1利用AOT425tat Pgm程序测定雌性小鼠经口灌服地西泮单独或与不同剂量乙醇联合染毒时的半数致死量;2低、中、高剂量(50、100、200mg/kg)地西泮单独或与不同剂量乙醇联合染毒,HPLC法测定染毒后15、30、60min时小鼠心血中地西泮及其主要代谢物去甲西泮、奥沙西泮血药浓度,观察染毒早期乙醇对地西泮代谢的影响。结果 1联合染毒使地西泮LD50值明显降低,且下降幅度随乙醇剂量增加而加剧;2各联合染毒组染毒15、30、60min时地西泮、奥沙西泮血药浓度较单独染毒时低;50、100mg/kg地西泮与乙醇联合染毒60min时去甲西泮浓度较单独染毒显著升高,但乙醇剂量影响不大;高剂量地西泮与低、中剂量乙醇联合染毒60min时去甲西泮浓度较单独染毒组时低。结论 1地西泮与乙醇确有毒性协同作用,联合中毒时地西泮半数致死量变化与乙醇剂量有关;2染毒早期,乙醇可使地西泮及奥沙西泮血药浓度降低,同时抑制去甲西泮的代谢,使其药浓度升高,在毒性协同效应发生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毒鼠强中毒实质性器官组织超微病理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i CH  Liu L  Liu Y 《法医学杂志》2005,21(2):107-109,112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毒鼠强中毒大鼠实质性器官的超微病理变化。方法采用灌胃方法使大鼠毒鼠强染毒,制作大鼠中毒模型,并以健康大鼠灌服生理盐水为对照,提取大鼠的脑皮质、脑干桥脑部、心、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进行超微病理观察。结果不同浓度的毒鼠强可对心肌细胞、脑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和肝细胞造成一定损伤,而对肾、脾组织细胞损伤不明显。脑皮质神经元细胞结构模糊,内质网轻度扩张,线粒体扩张水肿,且无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脑干桥脑部可见多处弥散性软化灶,神经细胞核溶解,神经纤维细胞有坏死,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有间隙出现,脑干损伤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心肌细胞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坏死、线粒体弥漫性崩解或肿胀、肌丝断裂溶解、肌溶灶普遍存在等变化,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肝细胞表现弥漫性肿胀,细胞模糊,肝窦狭小,内皮细胞肿胀,结构模糊不清,细胞质内线粒体明显肿胀,糖原含量减少,与中毒剂量和时间均呈明显相关性。结论脑、心、肝可能为其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或靶组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建立斑马鱼模型研究合成大麻素2-[1-(4-氟丁基)-1H-吲唑-3-甲酰氨基]-3,3-二甲基丁酸甲酯(4F-MDMB-BUTINACA)的体内代谢转化途径。方法将6条成年斑马鱼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条。实验组斑马鱼在4F-MDMB-BUTINACA(1μg/m L)药液中暴露染毒24 h后转移到清水中清洗3次,进行样品前处理,待仪器分析。空白对照组斑马鱼不暴露于4F-MDMB-BUTINACA。采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技术结合Mass Frontier软件对4F-MDMB-BUTINACA及其代谢产物进行质谱解析和结构分析。结果斑马鱼体内共检测到4F-MDMB-BUTINACA的26个代谢产物,包括18个Ⅰ相代谢产物以及8个Ⅱ相代谢产物。4F-MDMB-BUTINACA在斑马鱼体内的Ⅰ相代谢途径主要包括酯水解、脱烷基化、氧化脱氟和羟基化,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是主要的Ⅱ相代谢转化途径。结论酯水解代谢产物Md24和酯水解脱氢代谢产物Md25被推荐为4F-MDMB-BUTINACA滥用的良好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GABAAα1受体在毒鼠强中毒大鼠脑组织中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选择健康Sprague-Daw-ley大白鼠30只,分成5组,每组6只;分别以2.0 LD50、1.0 LD50、1/2 LD50、1/10 LD50毒鼠强量,采用灌胃染毒方法制作毒鼠强中毒模型,并以健康大鼠灌服生理盐水为对照;断颈处死大鼠,提取脑皮质、海马及脑干脑桥等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ABAAα1受体阳性染色神经元的变化。结果不同LD50量染毒大鼠的皮层、海马及脑干,其GABAAα1受体免疫组化阳性染色神经元较对照组组减少,其中以1.0 LD50、1/2LD50组减少最为显著;相同染毒剂量,以脑干组织减少最多。结论GABAAα1受体表达下降与毒鼠强中毒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