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色列核力量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丹 《西亚非洲》2003,(2):28-30
以色列发展核武器的历史可以回溯到 2 0世纪 5 0年代末。它主要通过“秘密扩散”的模式来发展核力量。这种模式有 4个特征 :不进行公开的核试验 ;否认拥有核武器 ;采用含蓄的方法进行核威慑 ;不对有关核武器问题进行公开辩论。苦难的历史所造就的强烈不安全感是以色列选择发展核武器的根本原因 ,维护国家生存是其核战略的最高目标 ,但发展核武器实际上使以色列变得更加不安全。  相似文献   

2.
再论核禁忌     
“核禁忌”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具有感召力的。然而,“核禁忌”理论本身存在诸多矛盾和谬误之处。不使用核武器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禁止性规范,“核禁忌”也无法削弱核威慑的意义。从历史经验看,尽管自广岛、长崎之后核武器再也没有被使用过,但许多决策者都有过使用核武器的想法。只是根据理性分析、权衡利弊之后放弃了这一选择。而从政治心理学的层面分析,“核禁忌”理论显然夸大了单一规范在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力。尤其在不同的利益相互冲突的场景下,国家安全往往具有压倒性的地位。事实上,冷战后的全球核态势发展并没有受到这种禁忌的束缚,却时而出现倾向于使用核武器的势头。近年来,美国正对其核武库进行现代化升级并积极研发新型核武器。以美俄为代表的核大国也通过调整自身的核战略为可能实施的核打击大开方便之门。似是而非的“核禁忌”实际上反而增强了核威慑的必要性。虽然“核禁忌”在推动一系列核军控条约以及扩大无核武器区的建设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单纯依靠观念的力量并不能引领人类走向无核世界。只要引发地区冲突和安全困境的政治根源得不到化解,核武器作为战争的工具之一就有可能被使用。而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和战略稳定,核威慑的必要性在短期内仍然无可替代。  相似文献   

3.
以色列核政策与核战略的演变可分为3个阶段.当前其主要特点是发展"三位一体"的核力量结构,加强核武器的威慑力和实战能力;采取"核模糊"政策,既谋求核威慑,也规避"国际合法性"的问题;全力防止中东其他国家拥有核武器.以色列核政策与核战略的主要影响包括:拥有核武器有助于以色列的军事安全,但加剧了中东紧张局势;对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产生严重负面效用,阻碍地区核不扩散机制的建立;可能促使以色列的阿拉伯和伊斯兰邻国发展核武器,增加了中东地区发生核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现有几乎所有关于核威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都认为,核武器数量是否达到确保摧毁门槛对核威慑有效性有决定性影响。这种"确保摧毁"原则对学界的影响已达到范式级程度,以至于学者们在争论中国核武器数量够不够这个政策问题时,均自发地从该原则出发论证各自的主张。本文认为,"确保摧毁"范式忽视了承诺可信度在核威慑生效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特别是未能充分意识到核武器数量变化对承诺可信度的反向影响以及这种反向影响对核威慑生效机制的影响,因而错将是否具备确保摧毁能力作为判断核威慑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通过剖析核武器数量、承诺可信度与核威慑有效性三者的作用关系,充分说明,"确保摧毁"既不是核威慑有效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未达到确保摧毁门槛时无需增加核武器同样有可能实现有效核威慑,而达到该门槛后为确保威慑有效反而应当(继续)增加核武器。超越"确保摧毁"范式有助于更准确、更完整地理解核威慑生效的全部机制。  相似文献   

5.
有核国家为实现其政治目标利用核威慑推行以核武器为载体的核战略, 服务于一国的国家安全战 略, 在国家的对外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头号核大国, 美国的核战略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 支柱, 其发展趋势不仅与美国自身的安全密切相关, 更关乎整个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 度看, 当前美国核战略的调整与发展对国际安全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 同时也不乏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丁伊 《国际安全研究》2022,40(2):78-103
2021年1月22日起生效的《禁止核武器条约》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核武器的拥有、研发、储存、转移、试验、使用或是威胁使用等行为,从而将核武器完全非法化。尽管《禁止核武器条约》反映了人道主义的关怀和无核世界的愿景,但该条约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都面临着不小的困境。从理论上看,《禁止核武器条约》以确立禁核规范来推动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国弃核的逻辑基础并不牢固,因为规范可能退化甚至被颠覆,未必能够对国家产生强有力的约束。在现实层面,《禁止核武器条约》则因为全盘否定核威慑的重要性而遭到拥有核武器国家及其盟国的联合抵制,并暴露出该条约忽视部分国家的安全关切、损害国家自卫权利以及忽略裁军核查机制等不足。鉴于国际社会围绕《禁止核武器条约》产生了诸多争议,未来,该条约还是应当落脚到分步骤、渐进式的核裁军路线上来,需要在提供安全保证、区分禁核情形、建立核查机构,以及加强与不扩散国际机制兼容等方面进行完善,以促进当前核不扩散国际机制的改革和推动陷入停滞的核裁军进程的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7.
建立能实施最低限度核威慑的核武库,是当今印度决策层的普遍要求,但反对者亦不乏其人。赞成者认为,“从战略观点看这十分重要”,表明印度是个“有核武器的世界级国家”,“不能受其它有核武器国家的忽视”,“可以从实力地位出发讨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全面禁止试验核武器条约等”,“可以以少量核武器遏制中国和巴基斯坦”,反对者主要从经济角度考虑,认为建立核武库开支浩大,“将使印度经济很快崩溃”,“乞丐印度变不成超级大国”,今年的核爆“未能使佛陀再次微笑”(按“佛陀微笑”是印度1974年核爆后向英·甘地总理报告的暗语),反而“可  相似文献   

8.
运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冷战高峰时期前苏联核政策与核战略是一个非常适宜于用现实主义分析的框架;冷战末期原苏联和冷战结束初期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是一个相当适宜于用自由制度主义分析的框架;而当前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则是一个基本适宜于用建构主义分析的框架.当前,俄罗斯在核力量建设目标上谋求与美国保持低水平的核均势.在核武器使用政策方面,俄罗斯从"不首先使用"转到"首先使用",再到"先发制人",并将核威慑作为施加压力和维持国际战略平衡的工具.俄核武库现在依然过于庞大,但在当前情况下有助于保持全球战略平衡.俄过于依赖核武器来维护其大国地位与自尊,将可能与美国陷入安全困境.俄防扩散政策有助于阻止核武器扩散和落入恐怖组织手中,但俄罗斯有时对商业利益超过对防扩散的考虑.  相似文献   

9.
东北亚地区核武器扩散形势严峻。朝核危机加剧,核大国核军备竞赛势头难以遏止,对东北亚的安全与稳定构成严重挑战。美国强化核威慑战略、谋求绝对战略力量优势是地区核扩散形势加剧的主因。中国一贯反对核军备竞赛和核扩散行为,是维护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坚定力量。  相似文献   

10.
法国2013年版《国防与国家安全白皮书》对强国在热点地区博弈、弱国的走私贩毒恐怖活动等都对法国国家安全带来威胁的评判下,提出了依靠独立的核威慑力量、推动欧盟共同安全防务、全面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等政策,并采取加强国防工业建设、提高情报侦察能力、进行核武器现代化改造等措施来实现欧洲和北大西洋以及中东地区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核安全是东北亚重要但短缺的公共产品。从公共产品的理论解释与客观现实的具体反映看,全球组织和域外霸权国都无法实现东北亚核安全的持续、有效供给,域内国家加强合作是弥补地区核安全缺失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东北亚核安全供给模式改进是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传统核安全由中俄美三个合法拥核大国共同协调、域内其他国家参与提供,非传统核安全由中日韩共同主导、携手域内其他国家平等参与提供,推动东北亚核安全从域外力量主导、同盟辅助的霸权供给模式逐步向域内实力国家主导、其他国家平等参与的多边合作供给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2.
核安全风险超越国界,可能跨越地区,甚至影响全球,因而核安全的治理必然是全球治理。各国对核安全风险的评估、核安全意识的养成是一个演进的过程,与此同步的是核安全全球治理。核安全全球治理经历了冷战、冷战结束和九一一事件以来的三个发展阶段,治理的主要内容随着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冷战期间的核安全全球治理主要体现为建立国际原子能机构以管理核能的和平利用,防范无核国家以发展民用核能为由发展核武器,签署和履行与核安全密切相关的国际公约、培育核安全的意识;冷战结束初期,国际原子能机构强化了保障监督能力,多边出口管制机制加强了对涉核物项出口的管控,国家间展开了实质性的核安全合作;九一一恐怖袭击之后,核安全全球治理呈现加速度的趋势,国际社会日益形成核安全共识,全球性制度建设加速,多边合作加强。经过多年努力,核安全全球治理的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得到实质性推动,但核安全全球治理仍然面临如何有效减少核材料存量、如何推动相关国家切实履行国家责任等挑战。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科技安全面临的威胁及其防范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非传统国家安全范畴,在国家非传统安全中占据重要位置。科技是确保国家安全的物质保证,是一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俄罗斯越来越重视国家科技安全问题,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来维护本国的科技安全,从而维护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4.
1998年印巴核试验改变了南亚地区安全格局,南亚核态势出现新的变化。南亚核态势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因是南亚地缘政治因素,但同美国的南亚政策密切相关。奥巴马"无核世界"的构想,特别是2010年不扩散核武器审议大会,各方在核裁军、核不扩散、和平利用核能等重大问题上共识增加,使印巴这样的"体制外"有核国家面临压力。南亚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如何在维护核不扩散体系有效性的同时,推动印巴两国不断改善关系,走出安全困境,考验着国际社会特别是印巴两国的智慧。  相似文献   

15.
A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ppears to be entering a more intensified globalised nuclear age, nations and academics alike consistently criticise the frameworks and foundational agencies created to ensure non-proliferation, security, and multi-lateral negotiations. Notwithstanding the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nuclear arsenals made ove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thanks to 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and the numerous nuclear agencies and watchdogs, it is evident that the risks emanating from nuclear weapons and their associated materials have continually expanded. By ensuring that the global community has protections and safeguards in place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dialogue and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including the Cooperative Nuclear Threat Reduction Program,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Global Threat Reduction Initiative, as well as nuclear free zones and review processes—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regime can arguably ensure that the devastating threat to humankind is reduced. However, as countries scramble to once again refine and modernise their nuclear stockpiles, the necessity to review, re-shape, and re-think these foundational safeguards is more vital than ever.  相似文献   

16.
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愈加综合与复杂,非传统安全研究需要进一步精细化。“多元性”非传统安全威胁针对那类与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混的威胁而提出,在缘由、意图、主体、手段、地缘等多方面显示了非传统与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多元性”特征。网络安全威胁是“多元性”非传统安全威胁中的重要议题,其呈现了主权难以界定、合法性难以判定、身份难以限定、过程难以追踪、应对难以依靠单一主体的非常规特征,网络安全维护需要新思维。一些国家奉行进攻型网络安全战略,导致了网络空间的威胁升级与安全困境,不利于全球网络安全维护。“优态共存”基于中国“和合”价值观而提出,主张认同建构与互惠共建,更好地适应了网络安全治理的跨界合作、“大安全”观与超越安全困境的能力要求,是较优的网络安全治理方略,可成为“多元性”非传统安全维护的一般路径。  相似文献   

17.
北约成立60年来,其核战略的制定与演变始终同北约与美国之间的关系紧紧缠绕在一起。北约核战略与美国核战略之间,既存在相互支持、影响和互动关系,又充斥美国和欧洲盟国之间在安全认识上的矛盾和斗争。美国始终关注“先发制人”的核威慑力,而冷战后欧洲更重视核安全而不是超强的核实力。未来,北约的欧洲核力量将会进一步削减,北约将在核不扩散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但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是贯穿这些领域的两条主线。国际安全制度构成了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的重要依托:国际安全制度能够塑造各国国家安全的外部环境,影响不同领域的国家安全利益,促进不同领域的国际安全合作,从而有利于实现各国的总体国家安全。二战结束以来,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不使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等基本原则已经大大改善了全球安全环境,构成中小国家主权独立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普遍性的国际安全原则和规范也可以应用到各个具体领域的安全规则的构建,从而直接影响各国维护相关领域国家安全的能力与利益。多边安全联盟会带来高水平的国际安全合作,促进联盟成员的总体国家安全,但也可能减损其他国家的安全水平,从而导致冲突。纯粹的区域性集体安全制度在提升各成员国家安全水平的同时,也具有合作安全和共同安全的优点。各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制度的构建,并有效运用国际安全制度提升本国的国家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interrogates the parameters of the human security debate as a site of biopolitics in order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it has been possible to shape the debate in certain ways and not others. The role of cosmological realism in grounding knowledge claims within the debate is explored. By privileging objectivist claims to knowledge of human (in)security, it is argued that empiricism and rationalism, as forms of cosmological realism, foster the production of logics which facilitate forms of biopolitical intervention. The quest for precision, measurement, causality and policy relevance that define the production of human security knowledge is shown to have important political effects beyond the definitional debate itself in terms of agency, normalcy, and the scope for interven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how the demarcation of human security as a field of knowledge is a process pregnant with relations of power that are important to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political dynamics.  相似文献   

20.
Rens 《Orbis》2008,52(3):434-444
Nuclear leakage from the Newly Independent State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s an ongoing national security concern of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little weapons-usable material and no nuclear warheads have surfaced in international smuggling channels, observed data from seizures and arrests are not necessarily representative of the wider universe of illegal nuclear deal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upheavals and associated nuclear security problems in Russia in the 1990s accentuated the risk of serious proliferation episodes. Adversaries such as Iran and Al Qaeda have tried to exploit these vulnerabilities to further their nuclear ambitions, although with uncertain results. Improved intelligence collection on the nuclear black market—who the players are, what items they seek, how they plan to obtain them and how successful they have been—should complement the essentially reactive and stationary risk management systems now in place in Russia and elsewh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