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兵 《公安研究》2005,(9):43-47
有效预防、控制、打击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主动适应公安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从分析当前刑释人员现状和公安机关管控方法日益凸显出的不适应出发,探索建立了管控刑释人员的“互助协作、信息沟通、分层管控、帮教关爱”的工作新机制,力争将刑释人员转化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2.
莫瑞丽  袁泽民 《求索》2010,(10):169-170,195
国家、市场和家庭是现代社会中的主要福利提供主体,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应该为那些在家庭和市场中遭遇排斥的社会成员提供保护。刑释人员作为一个脆弱的群体,容易受到社会的排斥。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没有承担起对刑释人员的保障责任,反而和市场、家庭的因素交叉在一起,加重了刑释人员的社会排斥风险。  相似文献   

3.
1月18日《华商报》报道,为曾沦为法律严惩对象的“归正人员”从户口簿上抹去污点记录, 是西安市公安局本月开始推出的一项新举措。该局规定,公安机关在办理刑释、解教人员落户时, 户口簿上不会再出现“刑满释放、解除劳教、少管”等字样。  相似文献   

4.
张立为  鲁建  鲁嘉微 《人权》2010,(2):24-26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一个摆在每个人面前不可回避的严峻问题。监狱服刑人员在刑满释放后能否顺利回归社会,这不仅是本人和其家庭的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安定的大问题。近年来,山东省监狱系统提出“着力提高服刑人员生存发展素质”,并围绕这一核心在服刑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劳动就业素质、现代文明素质等方面展开探索与实践,取得成效,全省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刑释人员再社会化障碍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释人员的再社会化问题研究的内容方式或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同。本文把监狱服刑和刑释人员回归社会联系起来,分析狱内狱外生活状况问题对刑释人员再社会化的影响。重点就完善刑释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寻求问题进行探讨,以消除“监狱一社会”二元模式带来的消极后果。关注刑释人员的生活状况,解决其实际困难,促使其向合格的守法公民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6.
刑满释放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该群体在社会中的处遇状况如何,对于预防重新犯罪、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依法治国的社会环境中,法律在调整刑满释放人员社会处遇过程中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但这种调整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其特定的规律,即既要符合刑满释放人员社会处遇自身运动的客观性,同时还要符合法的价值。因此,合理性和合目的性应该成为刑满释放人员社会处遇法律调整机制建立、完善与运行的主线。  相似文献   

7.
服刑人员职业技术教育是保障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基本生存权的客观需求,是在认真总结反思近年来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要通过激发培训动机、优化培训内容、建立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办学、加强政策引导、建立社会联动机制等多种措施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把提高改造质量与实现刑释回归人员的基本权利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刑罚目的为目标,建立起体现“以人为本”要求的现代监狱制度。  相似文献   

8.
为让刑满释放人员更好适应社会,降低重新犯罪率,浙江乔司监狱设立全省首个出监分监狱,为即将刑满释放的人员规划职业生涯,提供逼真的"回归生活",引起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9.
刑满释放人员指违反刑法而被判处剥夺一定期限自由的刑罚,经过刑罚执行期满后恢复自由身份的人员。对即将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就业指导,即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引导他们较为恰当地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使得在他们刑满释放后能顺利融入社会,在回归社会后能够获得满足衣食住行基本需求的正当职业,  相似文献   

10.
对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状态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刑满释放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客观认识该群体在回复正常社会生活后的 状态,是施以合理处遇的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刑满释放人员在社会生活中是一个矛盾 的统一体。因此,对该群体的认识也应该采取两维性的视角,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两维性表现为弱 势性与风险性的共生与转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监管场所的刑满释放人员中存在“释放难”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个问题不仅严重地困扰了监管场所.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目前,对“释放难”的处理工作仍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应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检察机关应积极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畅通诉求渠道,创新监督方式,为破解“释放难”发挥自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破坏监管秩序,是罪犯在监狱及其他监管场所服刑期间时有发生的行为,破坏监管秩序,情节严重则构成犯罪。我国《刑法》第315条规定了破坏监管秩序罪的构成及其刑事责任。破坏监管秩序罪,是指被依法关押在监管场所服刑的罪犯,殴打监管人员,组织其他被监管人破坏监管秩序,聚众闹事,扰乱正常的监管秩序,殴打、体罚或指使其他人殴打、体罚其他被监管人,情节严重的行为。破坏监管秩序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13.
陈发桂 《桂海论丛》2007,23(3):72-74
在实际运行中尽管新《信访条例》赋予了信访具有解决社会纠纷这一功能,但由于信访制度在目的、对象、性质及方式定位与其解决社会纠纷的功能没有实现有效的衔接,导致信访在解决社会纠纷中责重权轻,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只有将信访的目的、对象、机构、方式置于纠纷解决的框架下,才能使其在实践中真正具备纠纷解决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服刑人员的人权具有权益主体的特殊性、人权的不完整性和人权内容的特定性等特点,在对其人权保护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亟待监狱及其监狱人民警察在对服刑人员人权保护方面,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完善其人权保护的法律规范,进一步加强其人权保护的监督制约机制,不断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执法水平,使服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所享有的法定人权切实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5.
女性罪犯心理危机的产生,多是由于成长史问题、个性、判刑刺激、服刑改造以及个体经历的心理问题未得到及时、有效缓解造成的。探索女性罪犯心理危机发生规律,实施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监狱心理评估、主动干预、跟踪管控、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等手段,设立监区心理辅导员、罪犯心理信息员等措施,构建"监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狱政管理-监狱"四级工作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女性罪犯的心理问题,确保监管安全,维护罪犯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罪犯在不同的服刑时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在对他们实施惩罚与改造的过程中,只有了解、掌握他们的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心理活动,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改造措施,才能使改造工作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刑罚制度已经从以监禁刑为主的阶段进入了以非监禁刑为主的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也开始对世界行刑社会化趋势做出积极的应对,并对我国刑罚执行制度进行新探索。这对于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服务,对于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对于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服务,对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对于推动司法改革、加强政法工作,优化我国的法制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主要从社区矫正的人文、社会、经济、理论四个方面来探讨社区矫正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8.
暂予监外执行是我国刑罚执行的一项重要制度,体现了行刑过程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一制度的严格执行既关系到监管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关系到罪犯正当权利的保护。鉴于目前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着力加以完善,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e U.S. doesn't have democracy, it has politics. Democracy is about serving the people, giving them what they want and improving their lives. China doesn't have career politicians, it has bureaucrats. Trained and skilled administrators who are elected from the bottom and selected from the top, but only if they are good enough. If they don't measure up, they lose their job.  相似文献   

20.
人权作为最低限度的普遍道德权利,它包含的生命权和公正权必须是对所有的人同等享有才符合正当的人道原则的要求。对于那些直接危害他人生命的暴力型犯罪的罪犯而言,他们不仅表现了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而且他们的存在使得社会上其他人的生命面临着潜在的危险的威胁。如果从人道主义角度免除这类罪犯的死刑,那么这种非生命刑所体现的“人道”本身就是不公正和不人道的。基于此,本文主张对暴力型犯罪适用死刑,对非暴力型犯罪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