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梅华  朱爱连 《世纪桥》2009,(21):49-50
张载认为人性是二分的,有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的区别,而德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那本然为善的天地之性。建立在人性二分基础上的德育思想主要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对教育者而言,他们应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技巧和阶段性。  相似文献   

2.
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教与学的二元对峙,即德育目标的统一性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规范性德育理念与学生道德主体性之间的冲突、理论型德育范式与学生实际道德生活的分离、理性泛化德育模式与学生道德情感的断裂。造成这种二元对峙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道德教育真、善、美的统一,即实现教与学之规律的统一,实现从主客体到主体间的转换,进行欣赏型德育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3.
北宋的张载作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在批判佛老哲学的基础上,以“虚”、“气”、“虚气相即”为根基,在“太虚即气”的宇宙论推演中,提出了人性结构“二重”说,首次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来阐述人性。他秉承了孟子性善论的同时,也为以善恶论人性的伦理思想提出了更合理的解释。这种本体论的人性论规定,不仅为道德修养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对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特别是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及“向内”的道德情感、道德人格的培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4.
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教与学的二元对峙,即德育目标的统一性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规范性德育理念与学生道德主体性之间的冲突、理论型德育范式与学生实际道德生活的分离、理性泛化德育模式与学生道德情感的断裂。造成这种二元对峙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道德教育真、善、美的统一,即实现教与学之规律的统一,实现从主客体到主体间的转换,进行欣赏型德育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5.
北宋的张载作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在批判佛老哲学的基础上,以"虚"、"气"、"虚气相即"为根基,在"太虚即气"的宇宙论推演中,提出了人性结构"二重"说,首次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来阐述人性。他秉承了孟子性善论的同时,也为以善恶论人性的伦理思想提出了更合理的解释。这种本体论的人性论规定,不仅为道德修养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对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特别是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及"向内"的道德情感、道德人格的培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晓静 《党史博采》2013,(7):48-49,57
德育回归生活已经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但随着改革的推进,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从理性走向非理性的极端,抹杀了德育的超越性;使学生陷入道德困惑,放弃道德理想;忽视对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回归生活的德育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注重学生理性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引导学生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过有意义、有道德的生活,从而使得德育过程成为生活主体的个体德性之自主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德育思想是代表着我们民族的道德取向,体现了我们民族创造精神文明的智慧,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研究儒家德育思想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的德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了儒家的德育体系,主要包含以下主要观点:(一)以人为本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哲学前提。孔子首创了人本主义的哲学体系,否定了传统的天命神学,把人从天帝、鬼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肯定人“惟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价值判断,把人作为关心和研究的对象。儒家认为,人惟万物之灵,人是宇宙中最宝贵的存在。“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思想,否定…  相似文献   

8.
高校网络德育场的构建和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伟  康就升 《探索》2012,(3):146-150
网络德育场以学生感兴趣的优质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资源,结合技术措施和制度保障,使学生主体能够以此在境况参与网络德育。在此过程中,发挥他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引领作用,协同自组织子系统中主体的道德感悟、围观以及参与道德辩论和道德实践,达至网络德育场系统的涌现性,即学生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9.
朱熹的“道德”概念比一般伦理意义之“道德”概念更为复杂:其范围更宽,泛指一切人伦日用之事,并兼具践履意味与形而上学意味。朱熹道德知识不同于西方传统自然科学知识,也不同于西方道德知识论语境下的狭义道德知识。它的最终形态表现为一种道德-形上学的能力之知,但就整体而言,它有着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表现为朱熹对“知”的各种二分(如生知/学知、深知/浅知等)。这种二分,从当代知识论的话语视角,可对接于道德命题之知与道德能力之知的区分。对朱熹而言,不同形态的“知”之间又并非截然二分,而下学上达是达至道德能力之知的基本路径,同时贯穿朱熹道德知识内部所有形态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宋明时期,理学逐步形成和发展,到明初,理学思想发展到如日中天的顶点,从中央国子监到地方的书院,以及社学、私塾,都用理学进行教育。社会上、家庭里,理学的思想影响到处存在。理学之所以能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是与理学德育活动的普遍开展分不开的。理学德育从理论基础到课程体系,从德育过程到德育方法都具有新的特点。 德育理论基础严密化 德育理论基础是为德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德育目的进行论证的。宋明德育理论基础包括人性学说、理欲之辨、义利之辨三个方面。人性学说在儒学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学用以联结天道和人道的中心环节。宋明理学对人性学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性即理——对人性与宇宙本体关系的新概括。宋明理学家在何谓宇宙主体,宇宙本体究竟是理、是气还是心的问题上,虽有激烈争论,但在人性与宇宙本体问题上的看法却完全致,都认为人性来源于宇宙本钵,人性与宇宙本体在内容上  相似文献   

11.
儒家人性观的实然性与应然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性,有两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实然性与应然性。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人们对人性的认识大不相同。孔子人性观有实然性与应然性二分思想,但并没有将两者严格区分;孟子的性善说侧重人的应然性;荀子的性恶说侧重人的实然性。从实然性与应然性辨证关系来看孟荀的人性论,可知二者乃是从不同的层面谈人性的,但都相信人性的“迁善”,其目的也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2.
德育中的道德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要求的影响下,将其转化为自身需要,形成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育中,道德内化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实现内化既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归宿。道德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铸造他们良好的道德人格。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是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教育者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学生经过教育者恰当的启发和引导,当其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后,学生就会由客体变为主体,道德教育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13.
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策略有两种: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行为培养策略。它们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于儿童道德教育实践而提出的重要方法,对于提升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即更新德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改革德育内容,注意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和序列性;完善德育目标,重视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加强德育课程,加大隐性课程对学生影响的力度。  相似文献   

14.
基于"美德是否可教"来探讨德育的实效性问题,首先产生出德育的可能性问题,而可能性问题是探讨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前提。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的复杂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深入探讨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应以可能性论证为基础,以复杂性把握为依托,以有效性提升为重点。总体来看",人性向善"保证了德育的可能性,德育内容的庞杂及其矛盾与道德价值观念的冲突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道德认知与行动的有效性则提升了德育的实效性。简言之",人性向善"提供了理论支持,矛盾冲突明确了问题所在,认知行动指出了解决策略。这三者明确地回答了如何完整把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性是对人的一个基本定性,因故是一切关涉人之学的前提和基础。道德能力培养既是人性的需要,也是人性的生成与改善的过程。中西文化的主流人性观因为存在这种或那种的缺陷与不足,或者认为人性是先天就有的永恒不变的秉性,或是把人性归结为抽象的精神或理性,均难以为道德教育的存置与道德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人性论支撑。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解人性的一把钥匙,实践性是人的基本属性。而道德能力培养正是基于实践人性的可变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人性从实然向应然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企业是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的重要社会环境.企业道德文化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对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综合道德素质具有战略性的实践意义.它是和谐德育体系的构建要素;是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推动力;是促使学生道德"知行合一"的催化剂;也是增强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充分发挥企业道德文化的德育作用,必须加强企业道德文化建设、增强校企整体德育的意识,创设校企联动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7.
宋代以降,因佛道二教在义理上的挑战和经学的僵化,儒学面临困境。张栽以太虚为天道本体。以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立体呈现了人性论,将天道本体下贯至人生现实,使修而为圣成为可能。尤其是张裁通过合内外、大其心为世人指明修而为圣的道路与方向,将高远的圣人境界拉回到人生现实,借此重建儒家的价值信仰。  相似文献   

18.
中央16号文件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在突出实效。德育的根本魅力,在于它的真理性、益人性和审美性。创造德育的实效,就要把德育当作科学事业、人文事业、艺术事业,实施科学德育、人文德育、艺术德育,由此勾画新的思路,营建新的氛围,行用新的方法。一、使德育成为求真务实的科学事业把德育当作一项科学事业,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使命决定的。大学教育不仅要通过科学的专业培养,造就大学生适应社会分工需要的职业本领,更要通过科学的德育工作,塑造大学生适应社会合作要求的人格本领,使之成长为和谐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相似文献   

19.
生命化德育是以尊重每个学生生命发展为前提,以每个学生的人生幸福为价值取向,把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人性化的德育方式和途径.真正实现道德与生命融合的德育。  相似文献   

20.
学校德育要引导学生建构一种道德境界。形成一种理想信念,明确所作所为的原因和价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存储道德、心理和价值观“资本”,使之成为解放和升华人性的途径。为此,宜昌市三峡高中自2002年开始,运用心理自我调控机制,引导行为自律,着力于品德内化,逐步形成了以“思想自律、管理自治、学习自觉、生活自理”为目标的“四自”自我教育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求,走进了学生心灵,收到了显著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