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实验性心肌缺血的早期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们应用酶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实验性家兔心肌缺血的早期改变进行研究。发现当心肌缺血15min,PAS、PPr、分枝酶即呈阴性,SDH、NADPHD、GDH、ATPase、CCo 活性降低,且随缺血时间延长,缺血范围逐渐增大,酶活性逐渐降低,MAO、ACP、ANAE 活性在缺血早期无明显改变。电镜观察,缺血早期的主要改变是线粒体肿胀、增大、嵴断裂溶解,基质内出现致密颗粒。上述结果有助于急性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及缺血时间判定。  相似文献   

2.
武斌  严鹏  尉志文  王玉瑾 《法医学杂志》2013,29(1):25-27,30
目的建立溴氰菊酯灌胃急性中毒大鼠模型及生物样品中溴氰菊酯的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法(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n capture detector,GC-ECD),研究溴氰菊酯在急性中毒大鼠体内的分布特征,为溴氰菊酯中毒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不同剂量(512和1024mg/kg)溴氰菊酯灌胃染毒大鼠后1.5 h处死,迅速解剖取血液、心、肝、肺、肾、脑等,样品经无水硫酸钠研磨,混合溶剂[V(石油醚)∶V(丙酮)=4∶1]浸提,GC-ECD法定量检测溴氰菊酯含量。结果溴氰菊酯与内源性杂质分离良好,血液和肝中溴氰菊酯定量限分别为0.1μg/mL和0.1μg/g(S/N≥10),血液中溴氰菊酯的回收率为91.55%~134.37%,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5.67%。溴氰菊酯在512 mg/kg剂量灌胃染毒大鼠体内分布为:肺肝心肾血液脑;在1 024 mg/kg剂量灌胃染毒大鼠体内分布为:肺血液心肾脑肝(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溴氰菊酯GC-ECD检测方法灵敏度高。溴氰菊酯在体内的分布存在剂量依赖,血液、心、肝、肺、肾、脑可作为体内溴氰菊酯分析的良好检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八角莲中毒后主要器官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探讨急性八角莲中毒的作用机制及其对靶器官、靶组织的损伤影响。方法随机将40只SD大鼠,分为3个实验组(0.5、1.0和2.0倍LD50剂量的八角莲水煎剂灌胃)和1个对照组(1.0倍LD50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大鼠在八角莲急性染毒后14d处死,解剖取脑、心、肝、肺、肾,样品经组织病理学处理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鼠主要器官病理形态学改变。实验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光镜观察结果:神经元胞质疏松,大部分尼氏小体消失;心肌细胞肿胀,润盘及横纹结构消失;肝细胞水肿、气球样变;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管腔内见蛋白质样红色淡染物质。电镜观察结果:神经元细胞膜及核膜结构破坏,胞质明显水肿,细胞器大多已破坏、消失。急性染毒后4组大鼠死亡率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高(P0.05)。结论急性八角莲中毒可引起多器官病理形态学改变,其毒性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性,且主要靶组织、靶器官为脑(神经元)、心、肝和肾。  相似文献   

4.
急性博落回中毒的实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博落回中毒作用的靶器官、靶组织和病变特点,以及博落回中毒机理。方法 应用博落回水煎液对大鼠经口急性染毒,行组织病理学和重要脏器电镜检查及血清生化检测。结果 博落回对大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9.5g/kg,染毒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肌酐(Cr)、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增高;心电图(EKG)表现异常;肝、脾、肾脏器系数减小。光镜下中毒大鼠心、脑、肝、肾等器官呈淤血、出血性改变;电镜下中毒大鼠心、脑、肝、肾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核膜等膜性结构破坏。结论 博落回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或靶组织是心、脑、肝、肾,病变特点为受累脏器淤血、出血性变;毒作用的主要机理是对线粒体、内质网和核膜等膜性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5.
作者用60只小鼠实验,分组观察环境温度为4℃和20℃、死后0、6、12、24、48和72h 肝脏的PPr、ATPase、CCO、ACP、ANAE、G-6-Pase、LDH、SDH、G6PD 和NADHD 等10种酶活性的组织化学改变。在4℃组,PPr 活性在死后6h 开始下降;死后72h,PPr 仅在少数肝细胞呈阳性反应;其余9种酶活性无明显改变。在20℃组,死后6h,PPr 活性明显下降,死后12h 变为阴性。死后48h,LDH 和ATPase 活性明显下降,死后72h 变为阴性。作者认为,死后组织中酶的改变规律有助于推断死后经过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乙醇中毒大鼠脑皮质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探讨乙醇对神经细胞损害的机制。方法用50%乙醇溶液灌胃方法制作大鼠急性乙醇中毒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大鼠急性乙醇中毒后1 h、3 h、6 h、12 h脑皮质内α-syn和caspase-3的表达。测定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值,分析其变化趋势,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急性乙醇中毒组大鼠脑皮质α-syn染色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值均呈上升趋势,6 h达到峰值,12 h略有下降,但仍高于1 h、3 h组。中毒后12 h以内,大鼠脑皮质的caspase-3阳性细胞数和平均光密度值均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急性乙醇中毒后脑水肿、缺氧引起α-syn异常聚集可能参与乙醇中毒后早期神经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鼠甲醇中毒后血液及体内主要组织中甲酸的浓度及分布特点。方法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中毒3 d组和中毒7 d组,中毒模型按照首剂量8 m L/kg给予大鼠甲醇灌胃,24 h后给予减半剂量4 m L/kg再次灌胃,在首次灌胃后的3 d和7 d将大鼠引颈处死,采心血并提取肝、肾、脑、心和胃组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其中的甲酸含量。结果甲酸在组织中的浓度高于血液中;与中毒3d组比较,中毒7d组脑和胃组织内的甲酸质量浓度有一定的增加趋势,而肝和肾组织中的甲酸质量浓度有所下降(P0.05)。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作为一种准确检测甲酸的定性定量方法。大鼠甲醇中毒后,其代谢产物甲酸在血液及组织中均有蓄积,在器官组织中的蓄积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鼠甲醇中毒后血液及体内主要组织中甲酸的浓度及分布特点。方法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中毒3 d组和中毒7 d组,中毒模型按照首剂量8 m L/kg给予大鼠甲醇灌胃,24 h后给予减半剂量4 m L/kg再次灌胃,在首次灌胃后的3 d和7 d将大鼠引颈处死,采心血并提取肝、肾、脑、心和胃组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其中的甲酸含量。结果甲酸在组织中的浓度高于血液中;与中毒3d组比较,中毒7d组脑和胃组织内的甲酸质量浓度有一定的增加趋势,而肝和肾组织中的甲酸质量浓度有所下降(P<0.05)。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作为一种准确检测甲酸的定性定量方法。大鼠甲醇中毒后,其代谢产物甲酸在血液及组织中均有蓄积,在器官组织中的蓄积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陈忆九  张其英  赵子琴 《法医学杂志》1993,9(4):145-147,F002
大白鼠腹部皮肤切创组织电镜酶组织化学研究发现:三磷酸腺苷酶(ATPase)定位于皮肤毛细血管质膜内侧和毛囊外根鞘。生前损伤15分钟,毛细血管质膜 ATPase 活性降低,酶颗粒减少;毛囊外根鞘酶活性丧失。死后酶活性与对照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对脑功能的影响机制,实验设计观察慢性反复使用MA是否同时对大鼠认知行为和脑电活动产生影响。方法 14只雄性SD大鼠(180~200g)随机分为生理盐水注射组(对照组)和MA注射组(实验组5mg/kg体重)每天一次腹腔注射。连续注射7d后进行被动避暗回避行为测试和脑电图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表现为被动避暗回避行为的潜伏期延长,脑电图频谱分析显示δ波相对功率值减小,β波相对功率值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反复使用MA对大鼠被动回避行为和脑电活动均有影响,说明MA滥用造成的认知行为改变与中枢神经系统电生理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
毒鼠强中毒大鼠脑GABA及GABAAR-α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涛  陈伟杰  潘洪富  李斌  廖志钢 《法医学杂志》2007,23(2):86-89,F0003
目的探讨毒鼠强中毒大鼠脑GABA及GABAAR-α1表达的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高剂量中毒组和低剂量中毒组,每组5只。高剂量中毒组每只以1.0mg/kg的剂量用毒鼠强悬浊液灌胃,低剂量中毒组每只以0.1mg/kg的剂量用毒鼠强溶液灌胃制作中毒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图像分析仪对GABA及GABAAR-α1的表达情况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1)正常大鼠脑组织内GABA及GABAAR-α1表达较为广泛,维持在中等水平;(2)高剂量中毒组脑内GABA及GABAAR-α1表达均下降;(3)低剂量中毒组脑内GABA表达先下降,于中毒后6h降至最低,后表达开始增加,3d时接近对照组水平,5~7d达高峰,10d时仍高于对照组;(4)低剂量中毒组脑内GABAAR-α1表达先下降,于中毒后6~12h降至最低,后表达开始增加,7~10d时接近对照组水平。结论(1)高剂量毒鼠强中毒情况下,GABA及GABAAR-α1表达均下降;(2)大鼠脑GABA及GABAAR-α1表达改变与毒鼠强中毒的发生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硫化氢(H_2S)在挤压大鼠后肢致急性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挤压组、H_2S供体硫氢化钠(Na HS)+挤压组、H_2S生成抑制剂炔丙基甘氨酸(propargylglycine,PAG)+挤压组。用标准重物挤压大鼠后肢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分别于挤压结束后30、120 min处死大鼠。比色法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化学法检测大鼠血浆H_2S、肝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蛋白质羰基、谷胱甘肽(glutathion,GSH)含量和H_2S生成酶胱硫醚γ-裂解酶(cystathionineγ-lyase,CSE)活性,RT-PCR半定量检测肝组织CSE m RNA的表达。结果挤压大鼠后肢可引起血清AST、ALT活性增高,肝组织MDA、蛋白质羰基含量增加及GSH含量降低,血浆H_2S含量减少,肝组织CSE活性降低、CSE m RNA表达下降。预先给予Na HS可显著减轻、而PAG明显加剧挤压后肢所致上述肝损伤改变。结论 H_2S生成减少参与介导创伤应激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3.
毒鼠强中毒的凋亡细胞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Cheng YB  Liu NG  Zhang JH 《法医学杂志》2002,18(3):137-139,14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在不同剂量下毒鼠强中毒后不同时间各器官的病理学变化,以期为法医学鉴定提供指标。方法建立小鼠毒鼠强中毒的实验模型,通过常规H.E染色及凋亡细胞检测技术对小鼠毒鼠强急、慢性中毒后脑、心、肝、肾等器官的病理学改变进行系统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计算机病理学图像分析;对中毒实验组的小鼠上述器官检材进行毒物分析。结果慢性中毒组小鼠在中毒后的不同时间段内,脑、心、肝、肾等器官凋亡细胞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急性中毒致死组,且同一器官的凋亡细胞数在不同中毒时间段内有所差异,差别均有显著性;不同器官的凋亡细胞数的峰值在不同中毒时间段内亦有所不同。急性中毒组小鼠各器官的毒物分析结果为阳性,慢性中毒组均为阴性。结论慢性毒鼠强中毒,在临床症状不明显及法医毒物分析难以检测的情况下,应用凋亡细胞检测技术可成功检测出机体的主要器官的病理学改变,表明小剂量、慢性中毒对机体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死后不同时间冷冻大鼠尸体主要内脏组织细胞形态变化规律。方法 SD大鼠20只,分为尸僵前冷冻组、尸僵期冷冻组、尸僵缓解冷冻组及对照组(各5只),颈椎脱臼处死大鼠,实验组大鼠在室温25℃±5℃、相对湿度80%±5%分别放置0h、6h、24h后-20℃±2℃冰箱冷冻72h,解剖提取脑、心、肺、肝、肾,常规切片HE染色,显微图像体视学测量细胞外间隙的面密度。结果各实验组内脏组织间质疏松增宽,冰晶裂隙沿组织间隙或肝血窦分布、周边细胞固缩,红细胞冻溶、血管周围浆液淤积,以肝组织变化最明显。细胞外间隙的面密度:对照组明显小于实验组(P〈0.01);脑尸僵前组较尸僵组大(P〈0.05);心、肾尸僵前组和尸僵组无显著差异(P〉0.05),均较尸僵缓解组大(P〈0.01);肝各实验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冷冻不同尸僵状态下内脏组织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可作为区别和判断生前和死后组织细胞形态改变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急性吗啡中毒大鼠主要脏器内吗啡分布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急性吗啡中毒大鼠随给药和死后时间延长 ,主要脏器内吗啡的分布变化规律 ,为吗啡类毒品中毒死亡者尸检取材提供依据。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 ,观察 44只尾静脉注射吗啡的大鼠。从给药后 15min到 5h ,从死后即刻至 48h ,脑、肾、心、肝等脏器内吗啡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注射吗啡后短时间内各脏器均有吗啡存在 ,主要分布在某些实质细胞的胞浆内 ,且随时间延长吗啡含量上升 ,达高峰 ( 1h)后逐渐减少或消失。不同组织器官的吗啡含量及其变化速率差异巨大。脑内吗啡出现早 ( 15min) ,消失晚 ( 5h) ,峰值高 ,死后衰减慢 ( 4 8h仍呈强阳性 )。肾脏次之 ,但明显优于心、肝。免疫组化SP技术可作为一种鉴定吗啡类毒品中毒的特异性方法 ,脑、肾是其较理想的检材  相似文献   

16.
毒鼠强中毒实质性器官组织超微病理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i CH  Liu L  Liu Y 《法医学杂志》2005,21(2):107-109,112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毒鼠强中毒大鼠实质性器官的超微病理变化。方法采用灌胃方法使大鼠毒鼠强染毒,制作大鼠中毒模型,并以健康大鼠灌服生理盐水为对照,提取大鼠的脑皮质、脑干桥脑部、心、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进行超微病理观察。结果不同浓度的毒鼠强可对心肌细胞、脑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和肝细胞造成一定损伤,而对肾、脾组织细胞损伤不明显。脑皮质神经元细胞结构模糊,内质网轻度扩张,线粒体扩张水肿,且无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脑干桥脑部可见多处弥散性软化灶,神经细胞核溶解,神经纤维细胞有坏死,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有间隙出现,脑干损伤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心肌细胞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坏死、线粒体弥漫性崩解或肿胀、肌丝断裂溶解、肌溶灶普遍存在等变化,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肝细胞表现弥漫性肿胀,细胞模糊,肝窦狭小,内皮细胞肿胀,结构模糊不清,细胞质内线粒体明显肿胀,糖原含量减少,与中毒剂量和时间均呈明显相关性。结论脑、心、肝可能为其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或靶组织。  相似文献   

17.
大鼠急性斑蝥中毒的血流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灌胃后,大鼠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呈下降趋势,左心室内压(LVP)和左室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 max)变化不明显;心率(HR)在低剂量组加快,而大剂量组减慢;心电图(EKG)无明显改变;呼吸频率(RR)先快后慢,大鼠死亡时,呼吸比心跳早停止几分钟。提示斑蝥中毒死亡较快时,呼吸抑制作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垂体后叶素致冠状动脉痉挛症的实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大鼠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致冠状动脉痉挛,运用组织学、酶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研究冠状动脉痉挛症引起心肌急性缺血的形态学变化特点,同时对大鼠心肌自溶性变化与上述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心肌纤维磷钨酸苏木素(PTAH)染色出现不规则横带且伴有心肌间质小血管壁腺苷三磷酸酶(ATPase)活性下降,有助于冠状动脉痉挛症引起心肌缺血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中毒死亡小鼠的致死血浓度、靶器官组织、毒物蓄积库和死后毒物再分布的特征。方法采用灌胃法建立中毒小鼠模型,动态观察急性中毒组、亚急性中毒组小鼠的主要中毒症状和临床死亡时间。观察中毒死后小鼠各器官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死后0、24、48、72h甲维盐体内分布及死后再分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毒小鼠的致死血浓度和死后各时间点的血中甲维盐浓度。结果中毒小鼠均在灌胃后15~30 min内依次出现神经、呼吸系统症状。急性中毒组小鼠的临床死亡时间为(45.8±7.9)min,亚急性中毒组为(8.0±1.4)d。甲维盐的急性致死血浓度范围为447.164 0~524.463 5 mg/L。光镜及荧光显微镜下各器官组织均见明显的病理改变;小鼠中毒死后72 h内,血、心、肝、脾、肺、肾及脑甲维盐浓度变化具有规律性(P0.05)。结论甲维盐中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为心、肝、肾、肺、脑和接触部位(胃),其主要蓄积库为肾、肝,甲维盐在小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20.
甲基苯丙胺和乙醇在染毒大鼠体内联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MA)和乙醇联合应用在急性、亚急性染毒大鼠体内的情况。方法以MA1.0 mg/kg剂量对慢性自由饮酒大鼠多次腹腔注射,分别建立急性、亚急性染毒大鼠模型;处死后即时检测血中乙醇浓度、体液和组织样品中MA的浓度。结果多次注入MA药后,亚急性中毒大鼠体内的MA浓度高于急性中毒大鼠;急性和亚急性联合中毒大鼠体内MA浓度均高于急性和亚急性单一药物组。结论无论是否联用乙醇,14d内增加注射次数会在大鼠体内产生不同程度的MA残留;与乙醇联用可加速M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其药物浓度的升高程度随生物样品不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