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威廉·汤姆斯于1846年提出“Folklore”(民俗)这一术语的时候,他用以指“民众的知识”。这是一个语义有很大伸缩性的词。如果它被理解成文化积累,其范围可以宽广到对人文现象无所不包。同时,由于他当初只提到了它的范围的一部分,即神话、迷信、风俗、歌谣等,所以它的范围又可以被理解得很狭窄。这就把争论留给了后世的民俗学家们。什么是民俗之“俗”?这是民俗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之一,历来的民俗学家自然都要做出自己折回答。例如,英国人类学派的民俗学家把“俗”限定为精神文化现象内的古代遗留物,而欧洲大陆的民俗学家把农民精神的物化形态(工具制作、建筑等)也纳入“俗”。当代欧美民俗学家或把“俗”界定为民间文化,或认为“俗”仅限于民间文学,并就此展开过热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尽管世界民俗学已有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可是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格局始终未能建立起来。甚至“什么是民俗”这样的基本问题,民俗学家们也还没有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整个民俗学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每当社会处于变革之中的时候,人们自然会特别关注民俗。民俗学能在本世纪初移植进中国并落地生根,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处于变革之际。现在,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整个社会对民俗的关心使学界响起了加强民俗学理论建设的呼声。既然世界上并没有现存的理论可以借用,那就让我们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既然我们现在来谈“民俗”还缺乏共识,那就让我们从民俗之“俗”开始讨论。鉴于英美学者的观点在世界民俗学  相似文献   

3.
民俗学和历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历史学的眼光来看,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和民间文学,都是社会的存在,也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按照中国历史学的传统来说,历史书里也常常记载不少的民俗材料。在所谓“史部”的著作里,也有专门记载民俗的书。现在我们把民俗学跟历史学分开,是因为二者研究的主要对象不同,研究的方法和任务也有很大的不同。把它们分开,有利于二者的发展。但这两者,也不能完全分离。研究历史,不能完全摆脱民俗的研究。研究民俗,也常常要采用历史解释。  相似文献   

4.
上海辞书出版社组织编纂的《中国风俗辞典》是我国迄今为止收词最多,篇幅最大的一部风俗辞书,是中华各民族上下五千年风俗大总汇,是我国古今民俗学者风俗研究成果之集大成。本辞典由著名民俗学者、浙江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叶大兵先生和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辽宁大学中文系乌丙安教授共同任主编;由民俗学者王文宝、李晖、秦家华、陈勤建等任副主编,约请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学院、辽宁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杭州大学、兰州大学、西安音乐学院、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广西师范学院、青海民族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烟台师范学院等几  相似文献   

5.
赵仲牧 《思想战线》2000,26(5):101-105
以明代四大奇书传说中提到的"马”为切入点,采用民俗学的方法,重点分析民间传说中的"马”话语,研究这个话语所传达的华北民间文化的认同意识.在亚太地区,如在东亚、东北亚和南亚,"马”词汇里还包裹着一层层的其他文化含义,如农耕民俗、马背民俗、阶层等级、佛教信仰、动物民俗等,这些民间风俗和民间信仰,在亚太各国的文化交流史上,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近年正在引起亚洲民俗学者的重视.而在我国明代四大奇书的传说中,早已表现出了这样诸多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6.
禁忌民俗是信仰民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流传极其久远和广泛。然而,关于禁忌民俗如何产生这样一个本应解决的课题,我国学者很少有人论及。近几年出版的几部禁忌民俗专著,在涉及禁忌的起源时,只是全盘挪用国外学者的意见;目前民俗学方面的教材如乌丙安的《中国民俗学》和陶立璠的《民俗学概论》,它们对此问题则采取回避的态度。本文试图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禁忌民俗的剖析,对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得到同仁的教正。一关于禁忌民俗的起因,国外学者主要有  相似文献   

7.
民俗学界"女性民俗的研究"并非主流,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女性的民俗文化探源"和"女性主义的民俗批评"两方面。中国民俗学者从学科发生始就关注女性研究,但其研究成果分散且不相对独立。"女性民俗研究"的内涵,应从研究客体和研究主体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女性民俗"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在整个民俗学界已经得到肯定,"女性民俗"的观念意识也在逐渐形成,而这毫无疑问带来民俗学研究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民俗学者一直在从事单向度的民俗书写,忽视了当地人参与民俗书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且视之为理所当然,对此等状况缺乏应有的反思。正规的学科训练和所拥有的理论素养,给予了民俗学者的话语霸权和独白式书写的合法性,而民间和上层两种知识体系的二元对立,成为书写权力结构构筑的基础。民俗之“民”既是俗的主体,也应该是民俗书写的主体。书写权力回归民间,搭建民主、平等、公正的民俗书写平台,出产交流的、对话的、共享的民俗志,是推动民俗学学科步入新时代的革命性举措。  相似文献   

9.
寻根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中重要的文学与文化现象,在这一思潮中有大量民间习俗的潜伏。本文以扎西达娃、余华,苏童等典型性文本为例,来铺展寻根小说中的民俗特色,揭开寻根小说的信仰习俗、巫傩习俗,鬼异文化等民俗学植被,肯定其在物质化时代对精神厚度和人文底色的守望。  相似文献   

10.
交流·沟通·发展--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1997年刚刚到来之际,中日两国60多位民俗学者聚集春城昆明,研讨中日民俗文化。这次“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由云南大学(图书馆、文科学报《思想战线》编辑部)主办,日本比较民俗学会、云南侨乡教...  相似文献   

11.
说到做人和治学,这是作为教师的必备条件。我想从钟敬文先生说起,他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表率。他说过:“有些导师……缺乏崇高的理想,缺乏拼命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有的只想多弄点钱,到社会上去兼职;挂了导师的名却不能尽到导师的责任。这样的导师,是很难带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来的。”他不仅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我从心眼里尊敬、佩服他。20年代他在岭南大学工作、学习之余,就到图书馆整理民俗文献,研究民间文化。后转到中山大学,协助顾颉刚先生等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研究组织──民俗学会。当时反动政府认为他是左派,黑名…  相似文献   

12.
民俗学研究视野与现代文学国民性主题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林红 《求索》2008,(11):185-187
民俗学研究是五四文学探求“国民性”改造的重要部分,五四时期,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民俗学研究首先以学术的视角拓展了国民性研究的视野,使“国民性”反思突破了五四初期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层面而进一步延伸到民俗文化的深层,也使“国民性”改造的启蒙思考真正贴近了乡土国民的精神世界。正是民俗学视野的介入,也使得现代文学在开创之初就以乡土为文化指向而获得了启蒙与审美的双重深化,使民俗社会中符合自然人性的本真状态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国民性”改造也因此获得了可汲取的本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潘莉 《前沿》2014,(9):11-13
城镇化进程中,民俗的保护和传承是“根”的延续,“美”的传承,“情”的延伸,“源”的开拓。要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应该首先在“人”字上做文章,即从娃娃抓起,吸纳外来人员参与,激发全体民众对民俗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意识,还要发挥民俗学学者的作用;其次在“态”上做文章,即做好民俗的“静态”保护工作、“动态”传承工作、“活态”发展工作;另外还要在“涵”字上做文章,摈弃太多的功利化目的,敬畏民俗,尊重民俗,在此基础上,对民俗加以传承发展,如发展民宿、村落经济等。  相似文献   

14.
(作者后面括弧内,圆点前是期数,’圆点后是页码)关于《中学政治课教学》更名为《思想政治课 教学》的通知·“··“··””一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学司(1·2)贯彻《决议》精神为促进思想政治课教改服务 —《思想政治课教学》编委会召开第六 次会议”····”·“·一·“···”·““·一体刊记者(1·2)研讨改革和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 题”一l..”··“·“”····“····“,’…本刊记者贵楠(1,4)按照《决议》精神进行共同理想的教育 ”:“一“二,.”·..”””··“···一”二,””二“·”…闻盛(1·6)新时期加强和…  相似文献   

15.
知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日前在第三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论坛上说,“清明不只是扫墓祭拜,这一天里还有插柳、蹴鞠、放风筝的风俗。当这些民俗消失殆尽时,清明节的内涵也将随之消亡。”  相似文献   

16.
《学习与实践》2007,(5):1-1
段宝林:男.1934年生于江苏扬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民俗、民间文学的研究与教学。曾讲授“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民间文化学名著选读”、“歌谣学”、“故事学”、“民间长诗研究”等课程十余门。现为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文学学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17.
入乡随俗,随俗的前提是知俗,了解不同地域的风俗习。皿。是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煌煌大著(中国名城汉俗大观),正给人们提供了个认句]汉族民俗较为全面、精当的住本。该书编者“出于为国家、为民族保存民俗史料的匹夫之责”,从课题设计、论证到组织社会调查,五易寒*,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大功告成,令人欣再一民俗是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贯通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层面,通过百姓“习焉而不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方式,渗透在人伦日用中,并世代相沿。从某种程度上看,民俗的仪式、禁忌是民族集体无…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民俗学新世纪的学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泽 《思想战线》2003,29(1):85-89
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历坎坷 ,为新世纪学科的继续发展既奠定了基础和走向 ,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 1世纪的民俗学发展将重点着力于七个方面 :建构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品格 ;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的开放性探讨与拓展 ;区域民俗研究进一步深化 ,民俗学流派日渐形成 ;分支学科与应用民俗学快速发展 ;微观的社区民俗志成为今后民俗志的主流 ,基层民俗学工作者将大有可为 ;民俗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的相互渗透仍将持续 ;民俗学学位点建设将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部知识性的专科辞书,在出版后的几年时间内,就从伴随着“辞书热”而涌现出来的众多辞书中脱颖而出,从大陆走向港台,从中国走向世界,这就是由郑传寅,张健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民俗辞典》(以下简称《辞典》)的魅力与效应。这一事实本身说明了《辞典》自有它的特点与价值。首先,《辞典》对中国民族文化体现了科学的态度与求实的精神。民俗学属于广义的民族文化的范畴。作为一门认识民族自身的学科,民俗学已经在欧美与亚洲受到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商州小说中民俗世界具备的“中和之美”是将其与别的作家作品区别开来的显著标志之一。这一“中和之美”主要体现在刚柔相济、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三大民俗特色上。“中和之美”之所以成为贾平凹民俗世界的主旋律 ,与他的思想根源和创作追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