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荀子》中,“辨”和“辩”不仅在文字上具有亲缘关系,而且在义理上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藉此,在梳理“辨”与“辩”的内在关系的同时,分别从论辩的必要性、论辩的逻辑性、论辩的技术性以及论辩的正当性四个角度着重解析苟子政治哲学中的论辩理性。  相似文献   

2.
王琦 《求索》2012,(6):205-206,253
文章论述了荀子沿着孔子"礼学"思想中蕴涵着可推导出人性恶的内涵,建构了性恶论,并以之为基点,确立了"化性起伪"的人性修养理论。文章展现了孔子与荀子思想演进的人性论逻辑,并试图为荀子正名。  相似文献   

3.
傅珊 《理论月刊》2006,(7):48-50
人和人性的问题是社会的根基所在。人性论哲学与社会治理的思路密切关联。战国思想家荀子倡“性恶”和“法治”,开辟古代中国两千年礼法合一传统之先河。其间所存在的逻辑演进关系,为当代关于法治理念的思考提供了绝佳的标本。  相似文献   

4.
冯兵 《长江论坛》2008,(2):83-88
性恶论是荀子思想的理论根基,源于孔子对人性的潜在看法。“义”是荀子思想体系里至高无上的道德意识形态。荀子充分肯定了“利”以及人的“欲利之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客观合理性。他认为义与利总体上呈一种相克相生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的伦理规定为: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关于形成正确义利观的途径,荀子提出“学”、“行”、“积”、“尽”四途,并强调了精神激励和礼、法于此的强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荀子否定内在"义理之天"的存在,提出天人、心物、性伪之分等观点,这明确了他的道德认识论的内在逻辑和哲学基础.在此前提下,他又通过礼、学和圣人三个核心概念建立起道德认识的外在逻辑.三个概念互为解释和来源,为荀子道德认识论的合理性提供有效的论证.  相似文献   

6.
彭岁枫 《求索》2007,(12):113-114
荀子特别强调礼义与法度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意义,主张实施礼法结合的“王者之法”。本文将从“王者之法”的提出、构成、特征以及实施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荀子的礼法思想和治国主张。  相似文献   

7.
唐琳 《理论月刊》2012,(4):52-54
“心”在荀子“为政”和“成德”两个层面具有重要作用.在“为政”的层面,荀子重在阐发认知心及此认知心如何通过“虚壹而静”以解蔽的工夫进而知“道”,在“成德”的层面,荀子阐发了心乃人“形具而神生”后天然的情感欲望,尚需通过“礼义师法”之教化来“养心”,故此“齐心”构成化性起伪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孙祥生 《前沿》2006,(5):129-132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在法律思想方面,荀子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分”入礼、以礼释法、开创了礼法一体论的先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荀子师承和发展孔子学说 ,主张“隆礼重法”,为中华法系构建了学理基础。他在“法后王”的旗号下 ,为创建大一统封建帝国政权作理论先导 ,提出了新的治国方略。荀子以哲学、政治学为基础 ,为国家治安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他的从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提炼思想理论的学术道路 ,也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李淳 《前进》2006,(6):28-29
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为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八荣八耻”的提出也是继承发展中国古代荣辱思想的结果。荀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对荣辱有深刻的论述。《荀子》三十二篇中有一篇题目即为“荣辱”。《荣辱篇》及其相关的其他文章,分析论述了荣  相似文献   

11.
韩进军 《求索》2007,(10):156-158
荀子以儒家的德治学说为基础,吸取了法家的重法思想,形成了以“隆礼重法”为特征的社会控制理论,为中国封建社会控制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社会秩序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题记:从永川采访归来,想起《荀子》里的两句话:“好法而行”,“笃志而体”,有人将其翻译为“遵守法度而见之于行动,意志坚定而见之于实践”,用来概括永川人大工作的探索和创新,似无不妥。  相似文献   

13.
都兰军 《前沿》2011,(23):89-91
在荀子看来,"化性起伪"产生了人与人之间道德善恶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儒家所倡导的贵族等级礼制的道德基础。因而从政治上看,贵族等级礼制的本质就是对恶的克制,是善者对恶者的统治,政治与道德是相统一的。但是,由于荀子用政治原则规范道德范畴,忽视了道德的独立性,因而从道德的角度看,荀子的政治原则并不能真正实现善者对恶者的统治,其理想政治制度也不能实现最理想的道德境界。因此,荀子的"化性起伪"说存在着政治与道德的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14.
荀况(约前328—前235),战国时期赵国(故里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具有和孟子同等地位的大师,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弟子。《荀子》共32篇,著名的《劝学篇》说:“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胜于蓝。”荀子身体力行,坚持学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各学派,取其之长。荀子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又有法家思想的政治家。他主张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对立。“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以后天才要接受礼仪的教化。教养好的,以成为圣人;教养不好的,就成为人。这说明教育和学习对人非常要。荀子是儒家学…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诸子之中荀子与韩非虽然被划归为不同的流派,但他们之间却有着割不断的师承关系,故而二人存在很大的可比性.通过掘取他们各自的核心思想,即荀子的礼治与韩非的法治,可以对二人做一下总括性的比较.一方面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理论侧重点;另一方面他们共同重视“法”,展现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6.
周晓韡 《传承》2008,(10):90-91
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这也是后人对荀子批评最多的地方,到底荀子的人之性乃恶,其真实含义是什么,他的论断有何合理之处。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又有何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相似文献   

17.
李冰燕 《前沿》2012,(9):49-51
荀子这位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治学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哲学、美学、文学、教育等诸多领域,且在每个领域都建树非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我们还在受用。荀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思想中最具价值的部分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劝学》篇等相关篇章,对荀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作了阐释,并分析了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这也是后人对荀子批评最多的地方,到底荀子的人之性乃恶,其真实含义是什么,他的论断有何合理之处.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又有何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相似文献   

19.
张云英 《湖湘论坛》2003,16(1):75-76
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但也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主张礼法并施 ,王霸兼用。荀子的德治思想 ,在儒家的治国理想由德治走向法治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乾阳 《理论月刊》2015,(1):35-38,50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之一,这一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得益于儒学在中国长期的主导地位。儒家学者非常重视诚信道德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以性恶论为基础,荀子在对历史的总结中,屡次强调诚信之于统治的重要性。荀子的诚信思想还与他特别重视礼义密切相关,在他看来,礼义是诚信的前提,没有君臣之分,也就不会有君主作为诚实守信的楷模去构筑起社会整体诚信的良好风气。可见,荀子的诚信思想具有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