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工运》2007,(11):53-53
国务院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我国劳动力就业潜力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在《经济要参》2007年第24期发表报告认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呈现下降态势,而劳动力的供给则居高不下。新增劳动力逐步达到峰值,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进城就业,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幅增加,意味着新一轮就业高峰已经到来,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个基本特征仍是供给大于需求。  相似文献   

2.
就业结构性失衡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我国就业领域重大结构性失衡表现为城乡间失衡、区域间失衡、产业间失衡、所有制之间失衡和技能结构失衡等。劳动力要素未能实现最优配置,究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为经济增长模式偏向性,政府经济政策干预不当,劳动力、人才的社会性流动面临制度性障碍等因素。研究建议,以渐进式改革推进经济增长驱动力平衡,转变经济政策的干预模式,消除阻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来解决就业领域结构性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3.
《劳动合同法》是继《劳动法》之后,关于改善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文本。随着经济增长趋于平缓,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修订和废止问题再次引起理论界的深入讨论。文本从经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劳动合同法》执行中关于灵活用工问题、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三个主要经济争论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力成本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并不会对员工工资产生显著影响,也不会显著影响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4.
在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和低生育率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给劳动力市场和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中国老年劳动力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充分利用51-64岁年龄人口将会有效增加我国劳动力供给,实现二次人口红利。在分析当前中国老年劳动力市场潜力及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行延迟退休政策、鼓励老年人灵活就业、加强老年劳动力培训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等开发老年劳动力市场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学历歧视、经验歧视和健康、身高及容貌歧视,这些歧视已对就业的增长产生了消极影响。消除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加速的情况下,就业形势却没有获得实质性改善.失业率居高不下主要源于金融危机对就业的持续影响,无就业的复苏和无就业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绿色就业短期效应的不确定性.破解就业难题需要实施高就业的经济增长战略,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以及实施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并重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7.
青年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情况是分析青年就业问题的关键。研究使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对“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我国青年劳动力供给和分行业的新增劳动力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2010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呈现扩张趋势,供给不断增加;预测结果显示,从当前到2035年,我国劳动力市场将面临供大于求的非均衡态势,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多和扩招积压效应叠加,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凸显。研究建议,可以从增强人岗匹配度、优化就业条件、加强就业帮扶、积极引导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等4个方面化解供给冲击和结构矛盾,促进广大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8.
11!我国职工劳动就业权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劳动使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为了保证劳动者能够实现就业,国家在《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对此作了相应的规定。一是职工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平等就业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力市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产业升级与就业的结构性失衡及其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普遍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然而,在我国的经济现实中却出现了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业升级与就业的结构性失衡,只有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保证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的平衡,才能较好地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运》2010,(1):54-55
张丽宾在《经济要参》2009年第42期撰文认为,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低素质劳动力数量很大,经济发展还无法为劳动者提供足够的正规就业机会,灵活就业依然是大量劳动者获得收入来源、参与社会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运》2010,(3):57-58
杨宜勇在《经济要参》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十二五”期间,政府进一步落实扩大就业的职责应该是:“数量优先,兼顾质量;瞄准结构,服务经济;优化环境,鼓励创业;依法就业,和谐劳动。”(一)进一步推进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通过采取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能够有效减少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其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刻影响。本研究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合改革开放后以往人口普查数据和分年度人口数据,分析了我国劳动力结构的演变规律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40余年来,我国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开始面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抚养负担加重、劳动力地区分布不均等问题,由此引致了消费需求、储蓄率、投资需求等降低的不利影响。但同时,劳动力结构变化也带来一定发展机遇,包括倒逼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素质普遍提升、劳动工资水平持续提高等。研究认为,在"十四五"及未来更长的时期里,应抓住劳动力结构变化带来的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刊启事     
《中国工运》2008,(9):54-54
李德伟在《理论动态》2008年第1781期撰文认为,目前我国出现的“民工荒”现象。还远不是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消解过程中所必然要出现的劳动力由无限供给转化为短缺状态的真实反映。可以推断,在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上的总量过剩、结构短缺的矛盾会十分突出,这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突出特点,也给我们采取措施解决“民工荒”问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全国总工会关于工会促进失业职工再就业和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的意见(1996年8月12日)劳动就业是关系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九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城乡新增劳动力持续增加;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深化企业改...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劳动力需求,其增长有赖于经济增长;劳动力供给总量充裕与结构矛盾的反差,成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显著特征;劳动力市场价格不断上升;劳动关系因制度与执行双重缺失,劳动权益缺乏保障;失业率不断上升。因此,制度构建应与执行并举,以保障劳动权益底线。  相似文献   

16.
就业歧视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上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通过对2002年、2007年及2013年的招聘广告样本进行内容分析,统计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就业歧视的现况及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招聘广告中出现雇佣歧视要求的比例并未明显下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歧视现象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7.
从区分供给侧的不同结构层次入手,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和新科技革命引发的劳动要素需求变化,分别考察了不同要素投入在现阶段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与现有文献把经济减速的原因归结为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口红利消失不同,研究认为在技术创新使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之间的关联效应不断弱化的情况下,相对于资源禀赋,人力资本投入才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应放在促进劳动要素结构升级以提高人力资本的供给质量上,实现经济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的转变。此外,还考察了劳动力市场制度与劳动要素结构升级的关系,为通过劳动市场制度改革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实施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战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工运》2008,(9):53-54
莫荣在《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31期撰文。对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建议。改革开放以来,保护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国家对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服务,逐步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等。但是,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远远不能适应农民工的需求和形势发展的要求,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笔者建议:(一)率先完善统筹城乡就业的相关制度和机制。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所有劳动者免费提供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就业保障的制度化安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张丽宾在《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45期撰文认为,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就业保障的理论及制度。作者对我国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