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月10日,布什在白宫发表重要政策演说,出台美国对伊拉克新战略。新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向伊拉克增兵2.15万人。加大对伊拉克军事力量的培训力度,向伊军派出更多的美军顾问。同时,加强美伊两军的协同作战,规定每个伊拉克战斗师配备一个美军旅。2、调整军事战术。要求美军在肃清武装分子后不能撤出,必须维护好地区治安,以防止武装分子卷土重来。另一方面,要求美军更为灵活大胆地展开特种战争。3、要求伊拉克现政府承担更多责任,加速经济重建与民族和解进程,包括要求它在今年11月前承担起境内所有省份的安全任务;通过惠及伊拉克所有民众的石油分配法案;今年举行各省选举以赢得地方领袖的支持;搞好经济重建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考虑修改伊拉克宪法;取消限制伊拉克前复兴党人参政的法律等。4、打击伊朗、叙利亚在伊拉克从事的“敌对”活动,遏制这两个国家对伊拉克的影响,以及对驻伊美军及其盟友构成的威胁。5、积极争取埃及、沙特等中东温和国家的支持。6、进行一系列的人事变动:主张增兵、擅长特种战争的彼得雷乌斯将军接替凯西担任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原太总司令法伦则取代了阿比扎伊德出任美中央司令部司令;曾任美驻伊大使、现任隋报总监的内格罗蓬特被提名为常务副国务卿,将主要负责伊拉克事务;国务院中东问题专家、美驻巴基斯坦大使克罗克则被提名为驻伊大使。①布什做如此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凸现其推进新战略的决心。  相似文献   

2.
2011年12月美军从伊拉克撤离后,美国对伊的掌控有所松动。伊拉克国内的民族、教派矛盾迅速浮现和激化。伊朗乘机加大对伊拉克的渗透,沙特也积极支持伊国内逊尼派势力对抗伊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国深化与伊拉克的关系。但鉴于美国在中东地区仍驻有相当规模的威慑力量和美伊之间签署了《战略框架协议》,美国对伊拉克局势的主导权并未动摇,两国伙伴关系已显雏形。未来制约美伊关系深入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伊能否实现民族教派和解,推动国家重建发展进程。从目前趋势看,伊拉克国内形势在相当长时间内难有根本性好转。同时,不排除美利用伊拉克干预叙利亚危机和遏制伊朗的可能。从长远看,美伊的战略伙伴关系效益将日趋显现,值得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美伊核博弈的建构主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朗核危机是伊拉克战争后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对于美国和伊朗双方在核问题上的激烈对抗和争斗,国内外学者见仁见智,作出了种种不同解释。本文借用建构主义的有关概念和原理来解读美伊在这场核危机中的博弈思维和心态,认为伊朗核危机产生的关键在于美伊对彼此的“敌人”角色认知和身份建构,进而揭示美伊20多年来长期敌视和对抗的原因,并据此分析伊朗核危机的根源、实质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阿富汗塔利班、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相继倒台和国际“反恐”斗争的不断深入,早被美国列为“邪恶轴心”的伊朗被推到国际政治斗争的前沿,尤其是当今伊朗核危机局势的持续紧张,使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在伊朗巴列维国王时期(1941~1979年),美国和伊朗还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双边关系,伊朗是美国十分倚重的地区重要盟友,而美国则是伊朗独立和安全的重要保证。针对这一时期美伊关系,国内虽然不乏有论文发表,但是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可喜的是,这一不足随着范鸿达博士著的《美国与伊朗:曾经的亲密》一书(社会科学文献出…  相似文献   

5.
当前美国国内学界普遍呼吁美国政府全面反思和调整对伊朗政策,奥巴马第二任期能否为美伊关系按下“重启键”令人关注.美国对伊朗政策的调整受中东局势演变、奥巴马是否掌握对伊政策主导权以及伊朗在核问题上的进退表现等多重因素影响.美国正在重新评估伊朗核威胁,抬高对伊朗动武的门槛,着手平衡“双轨”政策,加大对伊朗的“软攻势”,未来很难排除美伊开展地区合作的政策选项.然而,美伊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且2013年6月伊朗大选为美伊关系注入新的不确定因素,美伊缓和关系的内外条件仍不成熟.  相似文献   

6.
美伊关系现状及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陵 《西亚非洲》2001,13(4):17-22
美伊关系在克林顿任内后期出现松动迹象,美国变单纯“遏制”、高压促变为拉压结合,着手进行接触,试图推动伊朗内部政治变革向民主、温和的方向发展。美国政策调整的根本原因是,伊朗哈塔米政府推行政治改革和奉行“消除紧张、文明对话”的对外政策,逐步趋向温和、务实。目前,美伊正在重新考虑对方在各自海湾、中东乃至欧亚大陆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布什政府将继续施行“遏制”加“接触”的政策,但更讲求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伊朗政治体制发生变革前,美国继续视伊朗为美国利益的威胁,强化对伊朗进行重点“遏制”,同时寻求与伊朗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逐步开展接触与合作,发挥伊朗在地区安全与稳定中的积极作用,使之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7.
美国是当今唯一超级大国,伊朗则是中东屈指可数的地区性大国,两国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长期敌对,由此极大影响了中东格局的塑造和结构。近年来不断升温的伊朗核危机,实际就是美伊关系敌对的产物。但2013年6月哈桑·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以来,美国与伊朗频繁互释善意,冻结34年的美伊关系出现了破冰迹象。  相似文献   

8.
范鸿达 《西亚非洲》2006,5(3):42-46
在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美伊政府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从罗斯福到卡特等美国历届政府都对伊朗给予了特别关注。在这一时期的美伊关系发展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双方接近的原始动力;冷战则是铸造美伊亲密关系的基本纽带。不过由于美伊战略目标的巨大差异和对对方需求的明显不同,美伊对双边关系的认识并不相同。特别是随着冷战烈度的降低和巴列维地区霸权欲望的膨胀,两国高层间的分歧也逐步增多。此外,伊朗民众也不像政府那样认同美国,这直接反映在伊斯兰革命及其后伊朗强烈的反美倾向。  相似文献   

9.
从“双重遏制”政策受挫看美国与伊朗关系李莉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发生扣留美国人质事件,美国因此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此后两国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美国政府开始对伊朗和伊拉克实行“双重遏制”,加大了对伊朗的制裁力度。然而...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2月15日,美国驻伊拉克部队举行降旗仪式,标志着美国历时近九年的伊拉克战争正式画上句号。18日,美军全部撤出伊拉克,美伊合作重心转向安全防务合作。伊拉克在美军撤离后政治危机凸显,教派冲突风险加剧,外部势力竭力填补势力真空,极端势力趁机作乱,未来局势发展变数增多。一、美军全部撤离伊拉克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军开始进驻  相似文献   

11.
克林顿政府对伊朗和伊拉克实施的“双重遏制政策”是1993年初开始的。所谓“双重遏制政策”是美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手段阻止伊拉克或伊朗控制海湾地区和改变那里的力量平衡的政策,以维护美国的利益。这一政策从内容到实质,都是美国50年代以来对海湾地区所奉行的传统政策的继续,其目的是确保海湾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保持力量平衡和现有格局,禁止那里的两个大国伊朗、伊拉克或对海湾怀有野心的任何别的大国控制这一重要的石油战略地区,从而保证阿拉伯石油畅通无阻地流向工业世界,维护美国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2.
今年2月17日,伊拉克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导致逾百人伤亡。2月18日,“基地”组织分支“伊拉克伊斯兰国”宣称对此负责。目前,伊拉克马利基总理领导的什叶派政府与逊尼派、库尔德族等教派纷争激烈,叙利亚危机外溢效应凸显,伊朗等外部势力对伊拉克负面影响持续,“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等极端势力重趋活跃。但是,伊拉克马利基政府仍控制着国内军警力量,伊拉克未来局势尚不致失控。  相似文献   

13.
伊拉克总理易卜拉欣·贾法里率领庞大代表团于2005年7月17日开始访问伊朗,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以来,伊拉克访问伊朗的最高级别官员,也是伊拉克战争结束后首位伊拉克总理访问德黑兰。以上事实表明中东历史上一对敌对力量,今日握手言和,显示出伊拉克新政府在复兴党倒台以后,迥然不同的外交风格转型和国家政策重塑。  相似文献   

14.
2019年中东局势呈现内外危机加剧、地区格局失衡两大特征。从大国看,美国针对伊朗的"极限施压"空前严厉,伊朗设法反制,双方游走冲突边缘。美伊对峙的松与紧影响着波斯湾与西亚的安与危。从地区看,苏丹、阿尔及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四个阿拉伯国家爆发持续性民众抗议,冲击旧政治体制,上演新版"阿拉伯之春"。四国动荡加剧阿拉伯阵营弱化,引发土耳其、以色列、伊朗三强竞夺,地区格局进一步失衡。美伊关系紧张、阿拉伯世界弱化、地区格局失衡既是老问题,又有新表现,持续搅乱中东局势。  相似文献   

15.
1999年1 2月 1 7日 安理会通过第 1 2 84号决议 ,决定成立联合国监督、核查和视察委员会 (简称“监核会”) ,代替名存实亡的“特委会” ,负责对伊拉克销毁生化武器和弹道导弹的核查 ,但一直遭到伊拉克拒绝。2 0 0 1年2月 2 6日 联合国与伊拉克在纽约举行关于恢复对伊武器核查问题的会谈 ,这是自 1 998年 1 2月以来双方首次直接接触。此后双方进行了多次会谈 ,但无进展。2 0 0 2年8月 1日 伊拉克外长致信安南 ,邀请联合国“监核会”主席汉斯·布利克斯访问伊拉克 ,并希望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能“在双方同意的最早时间内”抵达巴格达。9月 1…  相似文献   

16.
近来,因发生学潮以及美国等在核查问题上加大施压力度,伊朗面临的内外压力骤然增大。这既反映了“9·11事件”后,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外部安全环境的恶化,也与其内部政治斗争的发展密切相关。 “9·11”后,美很快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虽然因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问题上有求于伊,对伊言辞较为“缓和”,但并未改变对伊遏制政策。伊战结束后,美国内保守派要求布什尽快明确对伊强硬战略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伊朗的政策面临重大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对伊朗的政策面临重大调整杨永红近来,中东地区形势演变中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动向就是长期对抗的美伊关系出现松动的迹象。事实上,美国国内早已就美伊关系和美国现行的对伊政策展开了讨论。主流意见认为,鉴于伊朗的地缘政治重要性及其他因素,美国孤立伊朗既不现实,...  相似文献   

18.
丁原洪 《和平与发展》2013,(6):37-41,134-142
美国与伊朗自1979年交恶以来,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贯穿于两国关系的全过程,进入21世纪以后,伊朗核问题更是成为两国斗争的焦点。今年6月,伊朗温和保守派鲁哈尼当选总统,美伊双方出于现实需要,伊朗核问题出现松动的迹象。然而,美伊关系仍然难有根本性改善。一方面,美伊双方在伊核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均受国内强硬派势力的制约;另一方面,当前的中东形势——以伊朗为代表的什叶派力量、以沙特为代表的逊尼派力量、以土耳其为代表的世俗阿拉伯力量和美国盟友以色列四股力量角逐中东地区的主导权——也不利于美伊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自2018年5月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后,美伊关系持续紧张,导致中东局势动荡不定。对此,日本安倍政府基于保障日本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利益、提高日本国际声誉与推动国内修宪进程等多重战略考量,决定在美伊间开展调停外交。美伊两国对调停者的需求、伊朗对日本的信任以及欧洲国家调停者身份的削弱,也为安倍政府实施调停外交提供了可行条件。安倍政府调停外交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日伊首脑互访、日伊高层会谈、日美密切沟通以及游说中东国家等,但其成效受到日本自身局限性、美伊矛盾复杂性、调停策略表面性、调停进程不确定性等因素制约,难以促使美伊关系得到实质性缓和。  相似文献   

20.
布什政府对伊朗政策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维华 《亚非纵横》2005,(2):22-26,79
美国总统布什在2004年8月9日的竞选讲话公开、明确地承认,美国正在试图改变伊朗政权。为此,美通过多种途径企图支持伊朗境外反伊朗政权的力量谋求改变伊朗现政权,公开鼓动“对现政权极为不满”的伊朗人起来推翻“奉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神权政治”。与此同时,美也有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的设想,但是进行军事打击存在不少障碍与困难,决策层内部看法也不一致。美伊之间的冷战还会继续,但在短期内还不会很快发展为热战。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进行接触与对话,使两国紧绷的关系暂时得到舒缓,但“时紧时松”的局面难有大的改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