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三、犯罪预测方法不够科学 没有个体预测和再犯预测 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是犯罪预测的意义之所在。犯罪预测是犯罪预防的前提,只有对犯罪进行准确的预测,才能发现犯罪规律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犯罪预测是一种以经验数据为基础的,并且在考虑到从过去到现在和从现在到将来的发展倾向的情况下对犯罪事件和犯罪进程作出的可能性预报。1.预测内容。按范围可分为宏观预测(又称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公安部门积极推进"智慧公安"警务改革,犯罪预测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有效的犯罪预测有助于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但是由于犯罪环境的复杂性,犯罪诱因的多样性,犯罪预测始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为量化预测犯罪提供可能性,构建了一种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犯罪预测模型。通过Gap Statistic方法自动确定聚类数目,克服了K-means算法无法确定k值的缺点。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成功确定犯罪热点数量并进行聚类分析,提高了犯罪预测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预测是对未来作预先推测。犯罪预测就是运用科学方法去推测和测定尚未出现但又可能出现的犯罪情况和趋势。最早提出对犯罪进行预测的是1928年美国的伯吉斯(E、W、Bnngess),当时的预测还仅限于刑满释放或被假释出狱者是否重新犯罪的范围内。直到1950年美国的卢克夫妇(S、E、Cldck)才提出犯罪预测。1960年在联合国召开的犯罪预防会议上正式倡议对犯罪进行预测。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重视和实施对犯罪的预测。有的国家建立了犯罪预测的  相似文献   

4.
数据驱动的侵财犯罪治理策略是以汇集侵财犯罪数据建立数据库为起点,通过数据统计、数据挖掘和犯罪制图等技术开展数据分析,提取侵财犯罪的标签特征,也就是提炼出侵财犯罪的时间、空间、被害目标、作案手法等犯罪模式,并建立犯罪预测数据模型,开展犯罪高风险人员、犯罪热点、易害群体等犯罪预测,具体发现哪类人群或目标在哪种时空环境中最容易遭受何种犯罪侵害,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犯罪情境预防。具体实现途径是,以大数据思维方式确立侵财犯罪治理的新理念,以系统思维方式推行侵财犯罪的"全链条治理",以数据化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推进侵财犯罪数据的融合,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侵财犯罪预测,以多机构协作模式推进侵财犯罪的情境预防。  相似文献   

5.
犯罪预测是目标管理和制定对策的基础,需要准确反映未来的状况。犯罪预测方法一般分为经验预测法和科学预测法,两种方法存在不可忽视的误差。用"光滑"方式处理统计数据,削弱了偶然因素对犯罪态势的影响,应引入反映犯罪态势内在变化规律的系数或模型加以修正,以灰色理论预测加经验修正项最为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微信软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微信工具在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利用微信实施的违法犯罪活动。虽然微信犯罪的形式多种多样,但运用博弈均衡理论,针对微信犯罪与犯罪治理的不同选择,我们可以建立相关的静态策略博弈模型。为了实现对微信犯罪的有效治理,减少微信犯罪现象的发生,微信犯罪决策者的"遵纪守法"与犯罪惩治者的"严格执法"势必会成为决策者的首要选择。依据博弈理论模型,可以分析出微信犯罪行为人与犯罪惩治者双方行为的选择决策,从而找出公安机关打击微信犯罪的科学策略,进而有效遏制微信犯罪、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7.
试论犯罪学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犯罪学研究方法中存在的犯罪调查统计数据不实,分析方法不够严密,欠缺科学性;被害调查方法和自我报告制度尚未引入,造成研究"盲区",缺乏重要的信息来源;犯罪预测方法不够科学,没有个体预测和再犯预测;对策评估反馈系统尚未建立,措施的效果难以评估等不足.提出加强和改进研究方法中的不足之处,以利学科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拓展犯罪学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8.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比率越来越高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虞犯少年"的概念对我国处理未成年犯罪问题意义重大。以家庭、心理等主客观方面为角度,研究和分析当前"虞犯少年"形成因素,对其进行犯罪预测和预防至关重要。结合现状,从健全思想、加强教育、特殊预防等方面提出对"虞犯少年"的预防措施,为降低未成年犯罪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9.
风险社会将颠覆我们对犯罪的传统认知,亟待寻找更为有效的犯罪防控策略。传统的犯罪威慑策略无助于减少犯罪,更不可能防控风险,政府控制策略代价昂贵且收效甚微。基于数据分析的犯罪情境预防策略则能够实现防患于未然,其运行包括数据收集、犯罪预测分析、基于犯罪情境预防采取干预行动、刑事响应四个运行环节。我国落实基于数据分析的犯罪情境预防策略,应着重从"制定全国计划,实现从事后反应向事前预防的战略转变;突出政府在犯罪预防方面的牵头作用;加强大数据分析,推行数据驱动型警务改革;推行犯罪防控战略或战术协作机制;实施‘综合社区战略’,培育犯罪情境预防的社会功能"等五个方面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0.
犯罪预测不是去证实过去,也不是说明现实,而是对过去进行研究总结,借助过去的经验,掌握现实,运用规律去探索未来。黑恶势力犯罪既是一个重要的治安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毒瘤",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安全,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贵州省整体发展在全国靠后,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诱发、滋生黑恶势力的土壤和环境依然存在,加之受封建帮派文化的影响、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以及社会管理不到位等,黑恶势力犯罪仍处于活跃期。如何对这一特殊的犯罪形式控制、打击、预防,将是一项长期深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刑罚是犯罪的后果。但同时又是社会运行和社会存在的一部分。如果刑罚没有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没有得到罪犯的诚服,那么刑罚的社会责任就无从谈起。刑罚的功效也会大打折扣。罪犯实质意义上的重返社会也是不可能的,更有甚者。有的终其一生把犯罪作为自己的职业,疯狂地报复社会。刑罚构制的原则思想应当是在打击犯罪和尊重人权的基础上,贯穿功利性与人道性的理性思维下,科学预测,合理配置,兼顾社会性和法律性,做到发挥出刑罚功效的最大化。在社会转型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文化观念和刑法规范的变化,强奸罪的实行犯应当扩大至女性主体;对于婚内强奸的行为,应当区分情况予以刑法评价;性骚扰、强制猥亵妇女的行为,与强奸行为的根本区别是行为人有无奸淫妇女的主观意图;在认定强奸罪的过程中,罪与非罪的界限存在着极为复杂的情况,在对奸淫幼女行为归罪时,仍应坚持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明知"的标准;界定强奸罪加重处罚的法定情节,对于刑罚的准确适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因网络游戏而诱发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日益上升趋势,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实证分析角度,考量域外国家防控机制,为了实现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暴力犯罪的控制,应当建立未成年人涉网相关的专门法律规范,强化行政执法权,推行网络游戏相关规控制度,开展社会管控,对未成年人健康用网进行综合引导。  相似文献   

14.
犯罪理论最终决定于社会基本特征.犯罪构成源于实体观,犯罪生成源于关系观.犯罪构成在于以罪定刑,对抗性程序和客观事实;犯罪生成在于以刑定罪,协商性程序和法律事实.农业社会是整体生成的,工业社会是犯罪构成的.德日体系是构成论框架下的生成论,仍然属于犯罪构成.未来知识社会的犯罪论,是整体生成、要件生成的,是生成论框架下的构成论,属于犯罪生成.  相似文献   

15.
从国际立法看我国死刑立法的现状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保护人权废除死刑是国际立法的主流 ,我国的死刑立法相对来说不容乐观 ,死刑罪名居高不下 ,尤其是经济犯罪适用死刑偏高。抑制犯罪并非仅靠死刑的威慑 ,而靠社会全面发展。我们已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 ,应当走先限制后废除的道路 ,以与国际立法逐步接轨。  相似文献   

16.
盗窃注重数额认定是对法律法规的限制性解释,会导致部分情节恶劣的盗窃未遂行为无法处罚。参照国外立法及其社会危害性,应取消对入室盗窃、携带凶器盗窃的数额限制。  相似文献   

17.
论违法性理论的应然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危害性概念与我国现有的犯罪构成体系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其根源在于社会危害性(实质违法性)被理解为犯罪的一个特征.我国现有的成立犯罪的理论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四要件体系一社会危害性"双层结构,但应将社会危害性的概念置换为法益侵害的概念,并且将之理解为犯罪成立的一个阶层(违法性阶层).此外,还需要醇化构成要件的概念、析出责任阶层.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应改造为"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的三阶层体系.  相似文献   

18.
侵犯商业秘密罪若干争议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犯商业秘密罪中的重大损失既包括直接损失,也包括间接损失。重大损失应限于物质损失,而不应包括因侵权而导致的荣誉、名誉的损失。重大损失与商业秘密的自身价值不能等同。认定侵犯商业秘密重大损失应综合考虑以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的获利或商业秘密的许可使用费进行计算。侵犯商业秘密罪是一种故意犯罪,其主观方面不应包括过失。侵犯商业秘密罪中的“应知”不同于刑法总则中的疏忽大意过失中对危害结果的“应当预见”,刑法分则中的“应知”是一种对犯罪对象的客观性预见,其应理解为“应可推为明知”,是一种推定故意的心理态度。  相似文献   

19.
无意识犯罪动机的本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意识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无意识的来源,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区别性地体现于无意识犯罪动机的各个方面,同时,三者又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与意识到的犯罪动机共同形成系统的犯罪动机状态。以犯罪动机结构为基本模型,可以系统分析无意识犯罪动机在青少年犯罪、过失犯罪、情绪型犯罪、变态型犯罪、群体犯罪与游戏型犯罪等类型犯罪行为动机中的表征,它们与意识状态的犯罪动机共同构成犯罪行为的动机力量。无意识犯罪动机对于在刑事司法实践的应用中深度地揭露犯罪,对于罪犯的心理动力矫正、犯罪性人格与行为改造,均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修复式司法不仅仅是以前瞻性的观点来思考犯罪的性质,处理犯罪的后果,主张以修复代替惩罚,矫正加害人、补偿被害人、促进社会和谐,而是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视角,应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