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抗争可引起政策变迁。当代中国环境抗争主要集中在公民参与、新闻媒体、环保组织和政府责任四个研究范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不同的议题聚焦和关系结构;政策变迁包含政策连续与终结、政策创新与维持两对基本关系,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变迁都可能无法回避"均衡-失效-创新-均衡"这种方程式循环。基于"政府回应"视角下环境抗争产生政策变迁的机理结构、运行过程及发展范式可以概括为环境抗争的策略手法与中央和地方体系的分层回应:策略手法表现为农村与城市环境抗争的"直接利益诉求与间接环境意识的多样统一";分层回应表现为环境抗争手段及动员联盟方式决定中央与地方的政治产出和政策调整。最后指出,已有研究缺乏从历时性的角度对农村环境抗争、城市邻避运动及反大坝建设三类作整合性的研究,尤其是对于抗争主体和客体分别采取了什么策略,政府如何回应环境抗争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2.
易地扶贫搬迁(也称"移民搬迁")是我国开发式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方法,对我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15年来的90余部国家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类,提取出财政与金融政策等七个政策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将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划分为试点探索、全面推进和脱贫攻坚三阶段,得出我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发展演变具有以下特征:搬迁基本原则由政府引导型到政府主导型演变;搬迁机制由整村搬迁到精准搬迁转变;各政策维度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3.
相较于农村扶贫而言,城市扶贫同样不能忽视。在现有制度下,城市贫困人口已能够享受一些社会保障和政府的援助政策。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的城市扶贫已实现了从单一化到综合化,从偶发式到常态化,从主体一元到主体多元,从"一揽子"扶贫到精准扶贫等的转型。但城市扶贫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陷,如"行政化扶贫"弊端突出、扶贫制度供给不足、贫困人群的存在权利贫困现象和贫困人群的自组织欠缺等,需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升我国城市扶贫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当前,政策网络理论已经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一种重要范式。通过文献梳理,依据政策网络的功能差异性形成理解政策网络的三种视角:以描述性功能为主的"隐喻"视角、以解释性功能为主的"分析工具"视角和以规范性功能为主的"治理范式"视角。文章认为,政策网络的三种视角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借鉴。在分析政策网络本土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语境下,未来政策网络研究要聚焦政策网络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机制,网络结构与政策结果、政策网络管理策略、网络绩效评估以及政策网络的量化分析等领域,从而更好地描述、解释与改善中国的政策过程。  相似文献   

5.
间断—均衡理论是继渐进主义之后分析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理论。基于该理论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的演进,发现农村养老保障政策存在三次间断期和四次均衡期;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一元决策体系还是当前的多元决策体系都存在政策的间断与均衡;历次养老保障政策间断中党中央和国务院是主要推动力,注意力分配和政策图景在政策变迁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政策的均衡期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政策处于部门的垄断状态,以维持其平稳发展。间断与均衡是农村养老保障政策演变的突出特点,政策变迁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党推动,但是,间断—均衡理论也存在与中国国情不相适应的地方,所以该理论的运用需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能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扶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推动农村减贫取得重大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扶贫道路及扶贫理论体系。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五代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立足中国国情与贫困实际,在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及共同富裕思想基础上,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丰富了中国扶贫思想体系,为扶贫开发战略政策制定、实践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为扶贫开发理论的完善提供了思想来源和理论支撑,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为全球减贫知识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政治发展和民主转型是政党制度化研究的主流范式。两种范式及其研究路径都无视政党制度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变迁中的意义。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政党制度化研究,旨在寻求政党研究在比较政治学中的"回归"。变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制度化过程表明:政党制度化是解释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变迁动力、路径和走向的关键变量。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体制的法制化、组织和价值基础的双重理性化和政策治理网络的优化,实现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渐进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农村电子商务扶贫是响应国家"互联网+"战略,将农村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将电子商务应用于扶贫开发工作体系而形成的一种新兴扶贫方式,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蕴含着重大的战略机遇。2015年,电商扶贫已成为国务院扶贫办着力推进实施的精准扶贫十项工程之一,发展空间巨大,发展态势喜人。贵州省顺应趋势,积极推动电商扶贫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政策制度不完善、区域统筹协调难度大、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农村物流体系薄弱、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必须创新性地、科学合理地构建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推进体系、基础体系和支持体系"三位一体"的战略模式,克服电商扶贫困境,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选调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我国选调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与选调生政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多年来,选调生政策不断发展演变,其变迁历程经历了酝酿萌芽、适应探索、规范发展、全面建设四个时期。从渐进决策理论视角出发,选调生政策变迁的主要逻辑包括四个方面:基于既有经验的政策渐进调适、由量变到质变的政策目标导向、中央与地方协同推进政策动态均衡、决策主体非理性因素影响政策变迁效果。基于渐进决策理论展望未来,我国选调生政策亟须进一步推进多方共治,强化政策协同性与连续性;加强政策评估,提高政策执行力;完善选调生综合配套制度建设,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政府政策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说来,政策评估的责任化体制基础、制度化评估要求、技术性评估规范等,共同构成了现代政策评估的基本范式。因此,针对目前我国政策评估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从理论体系、法律制度体系、组织体系和方法体系等方面构建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综合体系。  相似文献   

11.
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政策与投资效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政策经历了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满足贫困人们基本需求与促进贫困地区工业发展并重",以及"满足贫困人口基本需求"为主要目标的政策演变.从财政扶贫资金、扶贫信贷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投入的效果来看,它使得中国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成绩是巨大的,然而用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来衡量,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政策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矛盾,这就对政策调整提出了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建立的间断平衡框架因融合了渐进与变革两种政策变迁状态而被认为是对渐进主义理论的重大超越。该框架认为,注意力状态及其信息处理模式是政策选择和变化的基础,而政策变迁状态取决于问题界定与制度结构之间的互动。在政策变迁过程中,子系统政治的负反馈作用使得政策处于垄断状态,宏观政治的正反馈作用促使政策垄断崩溃。政策变迁存在长期渐进均衡和短期重大间断两种政策变迁状态。但在我国缺乏子系统政治与宏观政治这一制度基础的特定的政策环境中,利用政策议定场所的变化来界定间断与平衡存在很大不适用性。因此,借鉴霍尔的"政策范式"概念,本文认为政策变迁状态取决于政策总体性目标:政策总体性目标变化反映政策间断式变迁,政策工具及其水平设置变化反应政策均衡性变迁。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基于中国背景对间断平衡框架作出一定的修正和本土化说明。  相似文献   

13.
责任伦理视阈下安老养老政策支持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国安老养老政策支持体系面临着老年抚养系数加大,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保障和公共财政支出增加、养老服务业难以满足需求、社会对老人心理问题和精神需求关心不足等现实困境。应以责任伦理的基本理念、基本范畴、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作为安老养老政策支持体系的伦理价值基础,并以此构建该体系的理论范式和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实施的"第一书记"扶贫政策综合了"行业扶贫"、"单位包村"、"书记驻村"的优势,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扶贫瞄准精度不高的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第一书记"扶贫政策面临工作机制尚不完善、农村党建基础薄弱、农民综合素质过低的困境。根据"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第一书记"扶贫政策应着眼于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等方面优化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进而实现"第一书记"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税收政策过程是一个亟待发掘的研究领域。传统经济学、法学和政治学研究范式聚焦于财政税收属性,而以政策科学为代表的公共管理研究范式可以更好地回应中国税收政策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中国税收政策过程研究结构体系包括税收政策制定、税收政策过程中的行动者、税收政策变迁以及税收政策试点与扩散等内容。文章提出应当重视以政策科学理论的视角研究中国税收政策,进而推动税收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第一书记扶贫与农村领导力供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一书记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对于增加农村领导力供给和保障精准扶贫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公共领导力视角,通过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当前我国"第一书记"扶贫政策的实施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中国农村的贫困治理要谋局长远,在提高第一书记的领导力水平、充分发挥其对乡村治理和精准扶贫贡献的同时,也要重视制度和文化建设,培养农村人才,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农村领导力的内生性供给,为贫困地区乡村社会"良治"和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社会预防政策是刑事政策的重要内容,可以对犯罪控制和预防产生积极影响。当前我国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的高发态势,主要源于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权力过剩和监管机制的缺乏,应当对该类犯罪法律适用疑难与司法实践困境进行综合分析,并立足于社会预防政策的视角,探索惩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的思路和路径。宏观层面上,要发挥检察机关的预防功能,构建"惩防一体化",锁定重点领域、环节和地区的犯罪动向,合理分配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责权限,优化权力配置。微观层面上,要准确界定"农村基层组织"及其"人员"、区分公务和集体村务、公共财产和集体财产,加强相关人员的教育引导,创新思想教育方式,提高扶贫领域职务犯罪预防的群众参与度。  相似文献   

18.
2011年中国正式确立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因受到行动者价值理念的影响、社会力量的参与以及医养模式的融合而经历了一系列政策调整,显示出发展养老服务市场的政策红利。然而,社会养老服务政策变迁过程逐渐衍生出各地区服务发展水平不均、结构失衡以及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为此,文章以政策网络理论为指导,从共识、治理以及资源的视角构建出中国社会养老服务政策网络模型,以此为分析工具,从推进信息化改革、放管服改革以及供给侧改革等路径提出了完善中国社会养老服务政策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19.
文章借助蒂特马斯对社会政策“三分法”的划分方式,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变迁过程及其中国家角色的转变轨迹。文章发现,由于时代背景、执政理念和政府财政能力的不同,社会政策经历了从制度再分配模式向剩余式模式的转变,并正在朝一个国家、市场、社会和个人多元承担的社会福利责任体系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角色经历了从撤出再到回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非典"之后,我国传染病防控领域政府财政投入政策经历了市场导向向政府主导的转变。根据多源流理论,新旧传染病交替出现、政府投入不到位构成了政策变迁的问题源流;政府在传染病防控财政投入政策上不断探索形成的经验总结、专家学者的政策反思与建议构成了政策变迁的政策源流;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国民情绪构成了政策变迁的政治源流;"非典"的暴发直接推动政策之窗的开启,三种源流汇合,促进我国传染病防控领域政府财政投入政策的变迁。传染病防控能力的持续提高需要政府强有力的财政支持,要加强政府主导,优化财政投入方式,扩大财政投入规模以及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长效性,以完善我国传染病防控领域财政投入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