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iury,DAl)是指头部遭受钝性外力作用后所引起的以脑白质轴索弥漫性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脑损伤。损伤后果严重,有学者认为在重型颅脑损伤中DAI占28%~42%,死亡率达42%~62%。Adams等观察到外伤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有13%~28%为闭合性DAI且并不伴有脑挫伤及明显的脑出血。Cordobes等对78例。DAI病人的观察发现,患者死亡率为49%,  相似文献   

2.
<正>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头部受钝性外力作用引起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脑白质多发性损伤,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占28%~42%,死亡率达42%~62%[1]。在法医检案中,交通事故、高坠和暴力所致颅脑损伤常发生DAI。也有报道,婴儿头部受到摇晃后发生DAI。如何能确切并尽早地对DAI定性并探明其形成机制,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1动物模型1.1旋转负荷动物模型 Gennarelli[2]将狒狒头颅于冠状面在11~22ms内旋转60度后,在胼胝体、内囊、脑干上端与大脑白质区检见轴索损  相似文献   

3.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iffuseaxonalinjury ,DAI)是指脑白质的轴突广泛损害 ,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 ,其伤残率和死亡率高 ,因而成为临床救治的重点和难点。由于DAI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统一的诊断标准 ,也成为法医鉴定的一个难点。因此 ,对DAI的发病机制、损伤特点和诊断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的时序性变化,探讨其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作用。方法 5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和DAI组,采用HE、Gless氏嗜银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不同时间(30min~7d)脑干组织病理学改变及IL-1β和TNF-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显示DIA大鼠脑干组织结构疏松、水肿,Gless氏嗜银染色可见轴索肿胀、扭曲、收缩球形成等改变,证明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成功;IL-1β和TNF-α在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大鼠脑干神经元内有低表达,而在DAI后30min~6h大鼠脑干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内表达迅速增加,于6h达高峰。结论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IL-1β和TNF-α蛋白在脑干内表达的增加,与轴索继发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利用HE染色、银染和β-APP免疫组化染色确认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利用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面扫描成像技术检测弥漫性轴索损伤区域酰胺Ⅱ带的光谱分布情况,得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红外光谱数据,绘制红外光谱病理图像。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酰胺Ⅱ带红外光谱吸收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红外光谱病理图像中酰胺Ⅱ带的高吸收区与弥漫性轴索损伤区符合。结论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可对弥漫性轴索损伤进行病理形态学诊断。  相似文献   

6.
<正>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是以胼胝体、脑干等脑中线部位的局灶性病变及脑白质广泛性轴索损伤为主、临床以原发昏迷时间长而又缺乏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组原发性弥散性脑损伤。DAI是在特殊外力机制作用下,导致脑内以神经轴索断裂为损伤特征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外伤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7.
由于弥漫性轴索损伤在大体及普通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显病变,所以DAI长期是法医病理学中非常棘手的死因诊断,如果合并其它脑部疾病,诊断则更为困难.本文报道一例头部损伤被误诊为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而尸检证实为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脑转移死亡的案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法医病理学鉴定注意事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Wu JJ  Liu M  Yan HT  Zheng Z  Wang Y  Li B  Liao ZG 《法医学杂志》2006,22(5):324-327
目的观察大鼠闭合性弥漫性颅脑损伤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动态改变及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探讨BAEP在颅脑损伤后评估听觉功能障碍的价值。方法使用自制弹簧式小型生物打击机打击大鼠颅顶部,制造闭合性弥漫性轻型颅脑损伤模型。观察对照组以及伤后15min和1,3,6,12h及1,2,4,7,10,14,21d等时间点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干/湿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分别于伤前、伤后各时间点以50Hz刺激率记录大鼠BAEP,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损伤后15min,BAEP的Ⅰ~Ⅴ、Ⅲ~ⅤIPL即较损伤前延长(P<0.05),至6~12h,Ⅲ、ⅤPL较损伤前延长。损伤后1~2d,Ⅲ、ⅤPL和Ⅰ~Ⅲ、Ⅰ~Ⅴ、Ⅲ~ⅤIPL均较损伤前显著延长(P<0.001),14d后BAEP逐渐恢复正常。伤后15min脑组织含水量开始升高,伤后1d达高峰,持续至4d后逐渐下降,至10d后降至正常水平。结论BAEP可作为闭合性弥漫性轻型颅脑损伤后听觉功能障碍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以脑白质轴索弥漫性损伤为主要特征,迄今其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不同学科诊断标准迥异,是法医学和神经科学亟待解决的难题。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通过检测弥散参数及纤维束成像(fibre tracking,FT)可准确地反映轴索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具有广泛的法医学应用前景。本文综述DAI发生机制及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尤其DTI技术在DAI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Chen ZY  Wang JY  Li YH 《法医学杂志》2008,24(3):172-174
目的研究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时间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复制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模型,分别于伤后1、3、6、12、24、48h和3、7d取脑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DAI后不同时间段大脑皮层、丘脑、小脑和海马部位NGF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并与正常组、假手术组对照。结果正常及假手术组大鼠大脑皮层、丘脑、小脑、海马均有少量NGF的表达。打击后1hNGF表达增强,12h达高峰,3d开始下降,7d降至正常。结论NGF参与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的修复:NGF的时序性变化有望成为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自行研制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致伤装置,并利用该装置成功复制动物模型。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瞬时旋转加-减速致伤装置,使家兔头部在冠状位逆时针加速旋转90°,后瞬间减速运动停止,并于伤后6h、12h、24h3个时相点处死,取材、石蜡包埋,行HE染色、镀银染色及β-APP免疫组化染色,以观测神经轴索的损伤特征。结果致伤后家兔行为和脑组织病理学特征均符合弥漫性轴索损伤表现,大脑中线结构附近(脑皮质下、胼胝体及内囊)出现点灶状出血和斑片状β-APP阳性着色等神经轴索的损伤。结论瞬时旋转加-减速致伤装置可以成功复制弥漫性轴索损伤动物模型,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强的特点,且通过更换不同规格的扭矩弹簧可适用于其他中小型动物。  相似文献   

12.
损伤与神经系统疾病因果关系的鉴定一直是法医学的难点,但在法医检案实践中,颅脑损伤在全身各部位损伤中所占的比例却是最高的,特别是在检案中经常会碰到医院作出“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颅脑外伤主要引起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及弥漫性脑损伤。外伤性脑梗死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已有报道[1-2],单纯发生于外伤后基底节-内囊区的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率极低且报道甚少,据报道,临床上占颅脑损伤的1.4%。本文结合案例就其在法医临床学鉴定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1案例资料1.1由某医学院提供确诊为“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12例…  相似文献   

13.
神经纤维撕裂性损伤,也称轴索损伤,可与严重的脑挫裂伤、脑深部出血、脑干血管损伤同时发生,也可单独出现。在一些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尸体检验中,发现在大脑的白质、胼胝体、内囊、第三脑室周围灰质、脑干上部背外侧、大脑脚等部位有弥散性轴索损伤,当此种损伤与其它脑损伤合并存在时,极易被遗漏掉,从而被诊断为脑挫裂伤或脑出血等症。如为单纯性神经纤维撕裂性损伤,则极易被认为“临床检验未见明显病变”,而无法解释其临床症状,做出误诊。  相似文献   

14.
Wang F  Li YH 《法医学杂志》2011,27(4):250-252
目的 研究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大脑海马中热休克蛋白质(heat-shockproteins,HSP)70 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RT-PCR扩增,扩增产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验,观察DAI后大鼠海马中HSP70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损伤后4h,大鼠海马中...  相似文献   

15.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一种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脑损伤,是重型脑损伤的主要死因之一,作者对6例脑外伤SEM研究发现:大脑皮质挫伤远区可见神经细胞树实折断,轴索排列紊乱、断裂、粗细不等,有的断端球形扩大(retractball)。髓鞘变性、表面粗糙、呈筛孔状,有的坏死脱落至轴索裸露,有的可见星形细胞附着在毛细血管壁的足板有断裂,毛细血管淤血、弯曲、破裂出血、出血区可见纤维蛋白网络红细胞。SEM下上述病变观察清楚,立体感强,不失为一种先进的研究手段,脑外伤DAI的研究中尚未见报告。  相似文献   

16.
大鼠闭合性脑损伤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扫描电镜观察大鼠闭合性脑损伤后直接致死及伤后15分钟至伤后5天处死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发现大鼠脑震荡性损伤后病变主要为:全脑弥漫性神经纤维排列紊乱、扭曲、波浪状变形和断裂;髓鞘脱落或套袖样剥离;轴索肿胀;轴索断端收缩球形成;神经纤维表面颗粒状隆起(芽生现象);神经细胞球形肿胀;神经细胞膜穿孔状破裂;神经细胞膜表面突触脱失或减少;脑实质血管壁破裂穿孔。神经纤维的各种改变均随伤后存活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其中轴索收缩球于伤后8h出现,直径约为3~5μm,伤后3~5天可达7~8μm。损伤多见于额叶和顶叶、皮质-白质交界区、胼胝体和内囊区,尤以脑干为重  相似文献   

17.
颅脑损伤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变化及法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变化,观察其与颅脑损伤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40例脑外伤患者,其中轻中型(GCS评分9~15分)、重型(GCS评分3~8分)各2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伤后第1、3、5、7d及25例体检健康的志愿者血浆中CGRP水平。结果颅脑损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中CGRP水平明显增高,除轻中度组第7d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重度组在3d内高于轻中度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颅脑损伤者CGRP水平增高,且因病情加重会进一步升高,但随时间的延长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颅脑损伤与人格障碍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为探讨颅脑损伤与人格改变的相互关系 ,特别是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人格改变的严重程度是否平行 ,为颅脑损伤的法医学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 1 97例颅脑损伤鉴定案例及住院病例进行分析 ,并对其中伴有人格改变的案例的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人格改变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和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97例颅脑损伤中有 1 6 2例出现人格改变 ,占 82 3% ;其中在 1 1 3例中的重度颅脑损伤案例中 ,有 98例伴有人格改变 ,占 86 7% ;其中衰弱型人格改变与攻击型人格改变之比为 6 3:35 ;在 84例轻微颅脑损伤病例中 ,有 6 4例伴有人格改变 ,占 76 2 % ,衰弱型与攻击型之比为 4 0 :2 4 ;2 3例女性患者有 1 7例出现人格改变 ,衰弱型与攻击型之比为 1 3:4。结论 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人格改变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轻微颅脑损伤所引起的严重攻击型人格改变是法医精神病学鉴定中的特殊课题  相似文献   

19.
Liu KL  Kong B  Guo TY 《法医学杂志》2006,22(2):137-138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的儿童智力特点。方法对43例因车祸导致颅脑外伤儿童和50名正常儿童的韦氏智力测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车祸致颅脑外伤儿童的智力水平普遍下降,其总智商、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弥漫性颅脑损伤对智力的损伤最大。结论颅脑外伤儿童智力水平普遍下降,弥漫性颅脑损伤对智商的损伤最大。  相似文献   

20.
颅脑损伤患者出现脑水肿、发热等继发症状经常发生,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大主要因素。这些继发症状在医疗纠纷案件法医学鉴定中目前也存在很多难点,判断脑水肿、发热等继发症状在死亡过程中的作用是法医学鉴定的重点和难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