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张超 《北方法学》2012,(2):79-88
在从事具体的法律理论工作之前,我们必须澄清围绕在法律理论四周的种种误解,确立恰当的研究方法以及厘清法律理论的性质。从分析法理学的视角来看,法律的概念分析就是对法律之本质的探究。分析法理学这一方法论的基本论题需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法律的概念分析不是对法律概念的语义分析;二是概念分析是对法律之必然属性的探究,是对法律这种特定制度性类型的探究,从根本上讲,这是对属于我们的法律概念之自我理解;三是一种合格的法律理论只能是评价性或证立性的;四是法律理论的普遍性不仅不排斥地方性,而且要以地方性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分析入手,结合经济、道德、法律等角度综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进行综合界定,明确其在经济——道德——法律上的层面区别,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途径、模式与范围等方面提出初步的方案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强 《北方法学》2015,(5):139-149
涂尔干从社会学角度勾画出从压制性法到恢复性法的演化路径,学者们从理论与经验层面对其进行了批评与检验。理论层面的批评集中在道德法律同一论、法律演化理论的虚构性及其具体内容的缺漏三方面;经验层面的检验则对从压制性法到恢复性法的演化顺序提出了挑战。其实,理论层面的批评忽略了法律演化理论的道德批判目的并遗漏了文本细节,而经验层面的检验存在方法论上的局限并误读了涂尔干的理论。涂尔干注重理论建构而对事实作简化处理,确保了理论体系的明确性,为当下中国的法社会学研究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4.
邱昭继 《法律科学》2008,26(6):32-39
概念分析是现代分析法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概念分析通过区分概念和范畴的逻辑结构或必然与本质属性来探求我们的世界的某些方面的真。法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方法源于早期分析法学的分析传统和日常语言哲学。自H.L.A.哈特把日常语言哲学中的概念分析方法引入法学研究之后,这种方法在现代分析法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法律是什么?”和“权利的性质是什么?”这类的问题必须借助概念分析的方法才能回答。概念分析可以用来探究法律命题的真。运用概念分析方法探讨法律的一般性问题是一种求知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正> 在当代英美分析法理学的范围内,英国法学家哈持(H·L·A·Hart 1907-1992)的法律概念分析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世纪上半叶,面对英国传统分析法学日益增强的“话语”霸权和美国现实主义法学极具刺激的“边缘”挑战,哈特试图运用日常语言分析的叙事策略,将法律概念分析的传统模式转换为现代模式。这种重构一方面拓展了法律概念分析的理论空间,另方面亦将英美乃至西方法理学的思考导入了更为深刻的理论探讨。笔者认为,探究哈特的理论建构及其历史定位,对于把握现当代英美法理学中心话语的变化脉搏和推进我国法理学的研究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律的自治与开放——当代美国法社会学方法论变革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当代美国法社会学的方法论变革有助于揭示其知识增量,并可能为中国法社会学提供理论资源。方法论是指对方法的研究或理论分析,即把方法组织成一个体系并予以理论说明。由于一个学科的所有理论和方法论都围绕该学科的核心问题而组织,并通过继承与批判传统而逐步演进,因此方法论研究应揭示主导变化的核心线索和变化所蕴含的学术意义。法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法社会学以社会学视角破除法学的法律自治观念,证明法律领域的开放性。当代美国法社会学通过方法论变革批判了"法律与社会"的模式,使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法律的自治与开放获得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陈立诚 《法制与社会》2012,(36):210-211
事实与规范的关系是近代哲学核心问题之一.从事实与规范概念分析的视角,可以对刑法学中的犯罪、行为、违法性等重要概念进行分析与梳理.罪刑法定主义作为现代刑法学体系的基石,要求刑法学概念从事实层面发展向规范层面,并进行某种程度的折中.  相似文献   

8.
<正>法律意识形态既是意识形态体系的一个分支,又是法学基础理论的重要范畴,目前理论界对于法律意识形态的认知主要从本体论的层面展开,〔1〕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来探讨该问题在理论界尚属空白。本文尝试以批判的方法论替换本体研究的视野,分析法律意识形态在分析总体性意识形态批判前提发生历史性转换的条件下,法律意识形态批判存在的可能和必要,由此揭示法律意识形态批判系统的生成,进而密切法律意识形态批判与法治发展之间的复杂关联。  相似文献   

9.
行政优先权与法律优先之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优先权在我国行政法治层面上包括了行政法关系的单方面性、行政职权的推定正确性和行政主体行政权威等内容;理论层面上则决定了我国行政法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并成为与西方控权性行政法的分水岭;方法论层面上则使平衡论、管理论、服务论有了似乎合理的解释进路.然而,加入WTO以后,行政法的国际化倾向则不能容忍行政权优先于法律.为了理清法律优先的经纬,本文以对比的方式从宪政思想、法治理念、调控方式等方面对行政优先权与法律优先予以分析,并使我们必然对法律优先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要遵守法律?一种法哲学传统认为是由于法律所内蕴的自然、神谕、理性及道德等内容,而法律实证主义则认为法律本身就是行动的理由,并试图将法律的规范性溯源至主权者创制法律的行为这一社会事实.因此,它的一个理论任务就是论证如何从社会事实推出法律规范.边沁、奥斯丁与哈特都分别进行了努力,但都各有缺陷.而如果以承认规则作为理论工具.以社会成规论与共担合作性行动理论作为运思资源,就可以很好地论证出社会实践如何产生法律规则,从而为这个法哲学的元命题提供一个具有解释力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朱继萍 《法律科学》2007,25(4):36-44
规范性是法律的基本意义或重要特征.法律规范作为关于法律规范性的概念,不仅承载着解说法律规范性来源的理论使命,也作为法律规范性实现的基本条件之规定担当着诠释实证主义法学或"强制"或"规范"的法律规范理论的重任.实证主义法学从"法律之内"解读法律规范性的努力,使法律规范不仅是与道德没有必然联系的逻辑的和观念的意义结构体,而且有自己特殊的表达或表现.对法律规范的概念意义、逻辑结构体及其效力表达进行动态或静态的考察和分析有助于我们系统和深入地认识法律规范问题,进而深化关于法律概念及实践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2.
Contemporary discussions of private law theory have sought to divine the deep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private law by reference to two key distinctions. Firs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ivate and criminal law has been utilized to flesh out the distinctively bipolar structure of private law (and its various departments, namely, property, contract, torts, and unjust enrichment). Seco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ormal and distributive equality has served to highlight the special terms of interaction established in private law. In these pages, I take up the former distinction, arguing that it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is overdrawn. I argue that it does not succeed in identifying private law’s precise nature.  相似文献   

13.
Torpman  Jan 《Law and Critique》2003,14(1):71-92
Modern society is characterized bycomplexity and change. Weber's theory of thesephenomena explained them with changes in basicreligious concepts. Conceptual changes areagain under investigation here, but the theoryis somewhat different. In this paper, it isassumed that law is a system that follows theAshby's systems theoretical law of requisitevariety. Society can respond to growth ofcomplexity in its environment by eitheradaptation or selective indifference. Theexample of the evolution of legal persons inGerman law is used here to show how law hasdeveloped contingent concepts as a cognitivebuffer between itself and the demandingenvironment of modern society. The legal systemcan balance adaptation and selectiveindifference by constructing and observing itsbasic concepts as contingent. The constructionof autonomy is shown to be a continuous processwhere law establishes an increased level ofautonomy.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法的价值构造: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机制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益平衡是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重要原则。知识产权法具有保护知识产权与维护公共利益的双重目的,利益平衡成为知识产权法价值构造的内核。知识产权法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利益平衡机制。通过剖析知识产权法中所涉及的各种权利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制度设计,可以建构一个以利益平衡原则为基础和核心的知识产权法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利益平衡也可以作为认知知识产权法的理论模式与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re is a continuum running from non‐legal positions to legally binding and judicially controlled commitments with, in between these two opposite types of norms, commitments that can be described as soft law. It aims at defining soft law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a mapping of EU law on the basis of the soft law/hard law divide. It helps categorise EU competences and public policies, and sees how they fit with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wo kinds of processes: legalisation (transformation of non‐legal norms into soft or hard law) and delegalisation (transformation of hard law norms into soft law and evolution from hard to soft law).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环境法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法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的目的方面,环境法旨在培养学生环境法理念、传授学生环境法律知识、训练学生环境法学研究方法,从而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环境法人才。在教学内容方面,环境法教学应着重处理好教材的选择和运用、理论知识的梳理和讲解以及实证材料的补充和使用等问题。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中心型教学法、师生互动型教学法和实践型教学法应在环境法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教育阶段和课堂反应等因素适当地采用。  相似文献   

17.
杨解君教授的《中国行政法的变革之道——契约理念的确立及其展开》是一部富有理论创新内涵的行政法学著作。该书提出和论证的行政法应该确立契约理念的观点,突破了传统行政法学理论对于契约的认识,也是对传统公法、私法界分理论的挑战。这一观点与人类社会进步的一般规则和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发展脉络相契合,具有深刻的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法律本体的三种理论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以升 《现代法学》2003,25(4):33-40
法律的本体问题,是法哲学领域的重要理论范畴之一。探讨法律的本体,目的在于为法律的存在提供合法性论证。历史地看,关于法律本体的哲学思考主要表现为三种理论形态之间的历时更迭,即神法论、自然法论和实践法论。本文的主旨在于对这三种理论形态进行学术梳理,以揭示其各自在研究视角、思维路径和理论价值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物权与债权二元权利体系的形成以及物权和债权的区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华彬 《河北法学》2004,22(9):8-11
物权与债权是近现代大陆法系民法中的两个基本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形成及对它的质疑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 ,由法国的波蒂埃 (Pothier)、德国的萨维尼 (Saviney)提出了物权与债权的区别 ;第二个时期 ,是对物权与债权的认识、区分进一步深化 ,并最终完成了对二者的理论上的区分 ;第三个时期 ,出现了对物权、债权的区分表示怀疑的声音。也就是说 ,是否存在一种介于物权、债权之间的权利 ?作者认为 ,无论怎样 ,在现在乃至将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 ,维持物权与债权区分的二元权利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一考量 ,作者对物权与债权的差异、区别作了完整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Robert Alexy's influential theory of balancing is affected by a contradiction that makes it unfeasible as an instrument by which to explain some aspects of law and legal reasoning it aims to clarify. In particular, I will show that one of the premises of Alexy's theory of balancing is incompatible with its conclusion. Alexy's theory is based upon a sharp distinction between rules and principles. However, as my analysis will demonstrate, its conclusion implies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ules and principles. This is because the so-called weight formula and the law of colliding principles (i.e., the two main notions used by Alexy to explain balancing) cancel out any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of no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