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社会治理思想建立了以"礼"为核心的社会治理结构,形成了"礼""德""仁""孝"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了政治、伦理与教化的内在统一。孔子社会治理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都在用他的思想和学说教化人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而其思想首位是孝,核心是仁,"以仁统摄诸德",由孝生仁,以仁为做人的根本。《孝经》是记录孔子孝思想,孝文化的重要典籍。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  相似文献   

3.
我党"德、法并治"治国方略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它是我党执政治国实践经验理论升华的必然结果,是对古今中外治国思想与治国经验科学借鉴的必然结果,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是一个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科学认识,是一个从内涵到形式都高出古今中外治国思想理论的科学治国方略,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人都主张儒法并用。孔子就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国安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注的首要问题。春秋战国时期,诸候林立,弱肉强食,诸候国之间攻城掠地,征伐不断;诸候国内部也矛盾重重,内乱迭起。在这种形势下,保国安民,强兵足食,称霸诸候,成为各国统治者的首要任务和共同追求,于是,为政治国的各种思想学说应运而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各陈己见,游说诸候,其中能够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当数儒、墨、道、法四家,被人称之为显学。当时的治国学说大致有三种,即礼治、法治、心治。礼是孔子治国思想的核心。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国家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  相似文献   

6.
为政以德     
正"为政以德"语出《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认为,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君主就会像北极星被群星围绕一样,为百姓所拥戴。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主张。对于春秋时期的列国混战,孔子认为是"天下无道"导致的。他把"为政以德"思想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提出了治国理政的系列措施,形成了我国历史上儒家"德治"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政德既是对居庙堂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任官、考课的重要标准。从周公旦的"以德配天"到孔子的"为政以德",从《尚书》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到《大学》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政德思想作为一种政治文明境界,在中华人文史上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这一思想历经千年,至今仍熠熠生辉。在齐文化关于治国理政的煌  相似文献   

8.
“德”论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对我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的完善和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思想的新发展。每一位领导者都要为政以德,立德观、修德性、重德行、施德政、善德治,树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道德风尚。立德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是古人刑德并举的治国主张。法治与德治,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两者共同作用,才能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自古至今,凡国家皆以法为外规,德为内矩,缺法国家无序,少德民族无力。当然,今天我们“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与古人的封建道德有本质的不同:我们的道德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  相似文献   

9.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揭示孔子诲人教育的三道必经要阶。"礼"为孔子教导学生依特定庆典节日来实践的礼节仪式,非真正的教本。"乐"乃孔子教育弟子六艺之一,古代诗、舞、乐合一,墨子即曾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又《诗经·郑  相似文献   

10.
社会控制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系统全面地把握孔子的思想体系,必须研究其社会控制思想。一礼法并重礼和法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个基本范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从爱人,“泛爱众”(《学而》),亦即爱护百姓、保护百姓的愿望出发,孔子希望社会“无讼”。他认为,礼是达到这种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不知礼,无以立”(《尧曰》),必须“以礼为国”。孔子重礼,但同时认为,刑和法也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过去人们只注意其礼治思想,面对他的法治思想重视不够。下面  相似文献   

11.
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崇德尚礼,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儒家思想超越时空,滋养着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拓立者,虽述而不作,但数千年来的岁月流转未曾模糊他思想的光芒,反而一次次赋予他新的时代生命。孔子何以如是?  相似文献   

12.
赵雅丽 《求实》2006,(Z2):142-143
孔子整理、收录、编排<诗经>过程中,将河南溱水、洧水流域男女表达婚恋情感的诗歌采入<国风·郑风>中,数量上居十五国风之首,内容上也最具有代表性.孔子选诗用于垂教立训,绝非杂录,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孔子的深层用意在于对这里的婚恋习俗加以引导、利用,通过"纳俗于礼",提升人们对君子淑女、妻贤母良、和谐幸福美好的家庭审美观念的追求,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下试分析<郑风>各篇,并结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对孔子的和谐家庭教化思想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杨淑明  朱平 《理论学刊》2006,(12):100-101
一、孔子“礼”的思想辨析孔子“礼”的思想,上个世纪初以来常为人所诟病,有人甚至得出孔子“复礼”就是复辟西周奴隶制的结论;即使有些对孔子有较高评价的人,在“礼”的问题上也难脱臼于“保守”之论,并进而认为孔子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在笔者看来,孔子的“礼”不仅不保守、不落后,而是与时俱进,充满了人本主义的意蕴!众所周知,孔子以前的“礼”是自夏、商、周以来所形成的一套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勿失其民者也。”[1](《昭公五年》)到了周代,“礼”已是一套成形了的制度、规则,已经具有“习惯法”的功能,已经成…  相似文献   

14.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确保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决策,同时也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的行动指南。一、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政治家都主张儒法并用。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制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  相似文献   

15.
为政重在立德,立德先要修身。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无论古今中外,做官都必先做人,做人都必先修身。领导干部修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是思想、道德和精神修养,用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诸如此类古代治国理政思想,"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史学家克罗齐断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需要以"中国问题"为关怀,在比较互释中走近过往的思想世界。  相似文献   

17.
儒家的政治思想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封建社会正统的统治思想,儒家关于政治与治国之道的认识在历史上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孔子的《论语》可以说是儒家法治思想的开端,了解儒家政治观与治国思想内容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徐明远 《湘潮》2013,(8):42-43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政治合作的思想。孔子的政治合作思想主要以"仁"为核心,同时兼顾诚信和用礼,本着"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执中"的方法,旨在构建"和而不同"的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传统文化虽说融儒释道三家,但治世却主要是儒家。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厚的政德建设资源,可以为今天治国理政包括为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领导干部官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政德=德正,即确立政德标准政德是治理国家政事过程中官员所必需的德行。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以仁德治国的执政者就好比是明亮的北极星,能自发  相似文献   

20.
胡林 《党史文苑》2006,(4):68-69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研究孔孟的德育思想,批判继承其德育遗产,对于我们以史为鉴,搞好今天的德育教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