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论劳动哲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劳动哲学是一门处于哲学与具体的劳动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我们既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门哲学分支学科,也可以看做是劳动学科群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或"元劳动学"。劳动哲学学科体系包括如下基本环节:劳动一般、劳动者、劳动与价值、劳动与产权、劳动与资本、劳动与管理、异化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劳动哲学透视、对工会运动的劳动哲学透视。  相似文献   

2.
加强劳动教育意义重大,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民心向背,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成长成才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在马克思共同体视域下,劳动教育体现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关系。研究认为,当前劳动教育存在家庭教育错位、 学校教育缺位、社会教育低位等方面的掣肘,其内在原因是未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 辩证统一关系。研究建议:从构建共同体劳动教育理念、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落实劳动实践育人功能等方 面着手,切实推进劳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体面劳动与工作环境人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是人获得生活资料得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劳动的最终目的是人通过劳动自我证实、自我实现,从而获得幸福和自由全面发展。要想通过劳动使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健康安全体面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工作环境的不安全、不健康将会导致工伤和职业病的大量发生。工作环境人性化设计包括利用色彩调节企业工作环境;利用音乐调节情绪、缓解疲劳;利用人机工程学原理使工作间设计、机器设计更有利于人的工作;工作制度安排人性化;工作场所相关辅助设施设置人性化等等。  相似文献   

4.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斯密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他仅仅视劳动为积累财富的手段,赞美能带来资本增殖的“生产性劳动”而贬低“非生产性劳动”;黑格尔继承了斯密的劳动观,并从哲学高度提出“劳动创造人”的全新命题,但他唯一承认的劳动只是抽象的精神劳动。马克思恩格斯扬弃了斯密和黑格尔的劳动概念,把劳动与人的本质、自由和解放联系起来,通过将劳动划分为一连串成对的范畴,揭示了劳动异化的轨迹及其实质,并指出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是通向人的自由的必然环节。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概念为打破西方社会主流的“资本叙事”提供了思想资源,为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工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政治命题,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因为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都要靠劳动来维系,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工会是劳资关系矛盾的产物,对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具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运》2012,(3):52-52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劳动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劳动在推动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中的伟大意义作出高度评价,认为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是人类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7.
韩炳哲将过度化生产、超负荷劳作和数字信息大爆炸所造成的个体疲乏与困倦的当代社会称为“倦怠社会”。倦怠社会是一个功绩社会、积极社会而非懒惰社会、消极社会,工作积极主义成为个人的精神政治学,自我加速和自我施暴成为倦怠社会成功的关键。在倦怠社会,自我精神暴力疾病日益突出,积极消费、娱乐主义成为化解倦怠的至上之选。然而,倦怠社会的劳动美学却表现出三种困境:作为整体存在论的劳动美学与作为个体生存论的劳动倦怠之困,作为技术决定论的劳动美学与作为自我生成论的劳动观念之困,神圣时间下的倦怠社会的时间辩证法之困。只有通过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活观和劳动观,弱化自我加速和功绩主体的定位,防止数字劳动的畸形,主动建构抵消数字资本、技术平台牵制的生活模式,回归美好生活的实质,才能构建劳动美和生活美。  相似文献   

8.
杨盛龙 《工友》2014,(3):5-5
正劳动是伟大的。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劳动是光荣的,值得大笔书写和歌颂。工作着是美好的,人在劳动中创造并幸福着。我们歌唱劳动,赞美劳动。劳动和创造使人快乐,使人幸福。有专门的劳动节日,有受特别表彰奖励的荣誉极高的劳动模范。然而,我们通常将劳动形而上、片面化,在相当长时期里将体力劳动视为劳动,脑力劳动不算劳动。"劳动人民"这名词的对立面是"剥削  相似文献   

9.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体现了人的本质特征。劳动既是人改造自然界的客观行为,也具 有人的主观目的性。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实然和应然两个层面来理解劳动价值,实然价值体现的是劳 动的物质财富价值,应然价值体现的是劳动的人文精神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新时 代的历史背景下,劳动的实然价值是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逻辑起点。幸福是人通过劳动得以实现自身价值 的主观感受,真正的劳动幸福体现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扬弃异化劳动,重视幸福,实现劳动价值中实然与应 然的统一正是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时代阐述。  相似文献   

10.
论劳动本位     
劳动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只有坚持劳动本位,保障个人劳动产权的利益实现,才能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活力.这对树立正确的本位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劳动幸福是一种客观状态,对劳动幸福观测维度的测量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提高劳动幸福程度。劳动幸福可以从四个观测维度进行测量,分别是劳动发展维度、劳动解放维度、劳动尊严维度以及劳动基础条件维度。这四个维度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共同促进劳动幸福程度的提高。根据这样的理论建构,研究设计了"劳动幸福问卷”,对来自全国的样本进行了网络在线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幸福四维度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符合本研究的理论建构。这说明“劳动幸福问卷”在总体上是可用的,是一个可靠和可信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12.
劳动人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个人都享有与生俱来的劳动权利。应当平等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劳动人权,以体现劳动价值。在此法律规范下,劳动自治作为意思自治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反映,体现了劳动权的契约自由。应允许符合劳动伦理的劳动力自由交易行为。国家应在国际劳工标准基础上,建立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相适应的劳动年龄制度,顾及未成年人和退休人员的劳动需求。法律对劳动权利应当保护性限制,而非限制性保护。  相似文献   

13.
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劳动解放和人的解放呈现为共同生成、彼此形塑的同一过程。实现劳动解 放的过程,亦是超越资本主义劳动异化、通往人的解放、实现人重新占有自己本质的过程。马克思在批判和吸 收以往劳动观念的基础之上,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感性活动本身,从历史生成论的角度疏解劳动与人的本质关系。 总体来说,马克思遵循了从肯定一般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再到洞见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现实,最后予以批 判超越重新复归人的本质的逻辑理路。明确这一理路和其中蕴含的人学向度,对于推进新时代人的自我理解和 劳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劳动模范是中国共产党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而培养的理想人格的代表,对社会发展发挥了不 可替代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角审视以申纪兰为代表的劳动模范的生成过程,研究发现,劳动是贯穿 始终的线索:劳动孕育了劳模,是申纪兰获得劳模身份的基础条件;劳动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促进了劳模的成长, 是申纪兰的劳模身份得以延伸与拓展的内在动力;劳动使人获得解放与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申纪兰发挥劳模作 用的基本方式。纵观申纪兰的一生,以其为代表的劳动模范是个体与乡村、国家三方良性互动的结果,而三者 又在这种互动关系中获得了各自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尊重劳动、推崇模范,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示 范和精神引领作用,对个人与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的发展不仅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劳动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更是人的发展诉求.由于资源占有的不均衡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劳动关系的不和谐是当前市场经济中不可回避的社会事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通过制度进行有效协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利,同时形成劳动关系和谐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伙伴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态势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市场发展态势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基本发育成型,并呈现良性运转的态势,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与之同时,在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形成障碍.深入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态势及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对策和建议,有利于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造基础性条件,并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劳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亦是劳动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的前提。从马克思恩格斯将生产劳动上升到"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个前提",到毛泽东主张"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再到习近平以高远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对劳动本质进行深入探索,以坚定的信念树立劳动精神,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劳动教育,都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深刻内涵和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演进逻辑。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劳动教育的主线,劳动教育之于德、智、体、美"四育"的支撑作用,体现了劳动教育的本体地位。劳动教育实现路径需要在实践中克服现实困境,不断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西方各派劳动哲学大体上形成了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平等主义和自由主义、劳动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20世纪以来,这两大对立阵营开始向中间靠拢。当代中国劳动哲学应当从中国国情出发,吸收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作为否定性维度、批判性视角和底层理论结构,吸收民主社会主义、工联主义和合作主义劳动哲学作为替代性维度、建设性视角和主体理论结构,吸收自由主义劳动哲学作为参照性维度、开放性视角和辅助理论结构。  相似文献   

19.
劳动伦理学     
劳动伦理学是以劳动活动中的道德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基本宗旨是探索当代劳动条件下经济繁荣与道德进步、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劳动方式变革与社会发展和人格完善的内在机制及其共同提高的操作原则。主要研究以下基本问题:劳动与人类自由和幸福的关系;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和劳动者的一般特点;劳动者的职业选择与价值实现;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及其道德评价;劳动集体的道德职能;劳动集体的经济效益和道德效益;管理劳动及其伦理问题;知识劳动的社会伦理意义,以及当代劳  相似文献   

20.
随着和谐社会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展开与深入,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的观点越来越得到认可和重视。本文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观点为指导,对我国劳动关系发展历程及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劳动关系产生的影响,从民主管理、集体协商、互助互济三个角度研究工会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