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青年精神内耗是指在自我精神世界中难以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而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怀疑、无止境的自我攻击、无止境的纠结犹豫中。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独特症候是功绩社会驱动下“自我剥削”的主动选择,流量为王驱使下“贩卖焦虑”的网络表达,文凭教育背景下“社会身份”的结构失位和工具理性挤压下“价值理性”的日渐式微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青年精神内耗之困,应该以理性认识还原青年多样性和复数性行动,以网红甄选和网络监督缓解青年焦虑氛围,以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满足青年身份预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青年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就业或生活的整体适应情况与满意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在大陆的台湾青年社会适应性主流是客观理性、积极向上、主动作为的,多数台湾青年对自己在大陆求学或就业的整体满意度较高;超六成被调查者表示能主动适应两岸文化差异,并能客观理性看待大陆政治体制。但两岸政治生态、价值观念、文化氛围、社会发展程度及社会结构的差异,大陆惠台政策重制订轻落实的制度缺失,台湾青年自主择业或创业难度大,身份尤其是户籍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等问题也对他们的社会适应造成困扰。"主动调整"成为当前大多数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就业或生活的首选策略。  相似文献   

3.
当代青年的职业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快适应职业生活,适应社会,在竞争中求发展并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值得每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当代青年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当代青年只有主动地学习、探索,遵循角色适应、心理适应、生理适应、群体适应、智能适应等规律,才能够顺利地度过职业适应期。  相似文献   

4.
大城无小事     
北京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李向显,是唯一荣获“北京电视台首届观众喜爱的十佳主持人”以及“北京广播电视台十佳员工”称号的“双十佳”。“在荣耀面前,我感到有些压力,但同时这种压力也会让自己更积极地投身到工作当中去。”这位从农村小学教师转行到媒体已经20多年的主持人谦虚地表示,如今还有更深入的职业思考,“社会在发展,电视节目如何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作为主持人,如何做到细致入微的引导舆论?如何把自己说的话‘直杵’到观众心里去?”李向显解释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主持能起到调动观众的思维,并与之互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张颖 《人民论坛》2023,(7):107-109
青年就业力是青年作为就业主体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呈现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既包括促进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提升的软实力,也包括岗位胜任、职业潜力发挥等硬实力。青年就业力的提升,关系青年群体就业问题的解决,也关系青年劳动力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坚持“一个观点”,建立“双向认知”,培养“三种情怀”,修炼“四项技能”,是提升青年群体可持续就业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上海机关动态》2009,(11):21-21
参与筹办世博会,是共青团服务大局的最佳切入点.也是共青团服务青年的重要着力点。上海共青团把这项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以青年志愿服务为核心,以“青春世博行动”为品牌,引导广大青少年成为“更美的城市”的建设者、“更好的生活”的创造者、“更深的情谊”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7.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经历了从培养“革命青年”到“社会主义建设青年”,到“四有青年”再到“新时代青年”的历史性跨越,逐步走向成熟。百年来,党的青年人才工作,始终坚持党管青年的原则,以“推动发展”为主线,以青年成长成才为本,以“德才兼备、信念坚定”为基本要求,以共青团为主要工作载体,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新时代新征程上,总结历史、点亮未来,回顾党的青年人才培养历程,对于扎实做好当前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后,大家都在考虑开发什么和如何开发的问题。我认为,中国二重集团公司一直抓住“开发自己”不放松,即抓住观念大转变不放松,抓住精益求精重实干不放松,确实为自己争取了主动,一旦机遇到来,就能从容上阵,就不会眼睁睁地看到机遇而又放跑了机遇。对企业而言,如果自己的观念、智力、管理及资源都没有得到“开发”,又怎能更好地参与西部大开发? 要“开发自己”,就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国有企业是藏龙卧虎之地,倘若不给尤以水、不给虎以山,不把自己的队伍组织好,不把自己的条件利用好,是难以投入…  相似文献   

9.
“嗑CP”作为一种时兴的、以追求快乐为目的的粉丝文化实践,其所涉及的情感空间的生成及营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反映了青年粉丝群体对于亲密关系、社会秩序的理解与解读,以及情感在特殊场域中的生成性与创造性等特点。本文试图从对情动理论的启发性理解出发,探讨青年女粉丝在“嗑CP”这一过程中如何通过情感共鸣、主客体互换来主动地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她们如何以此为契机探索和想象社会规范外的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范佳富 《中国民政》2023,(12):17-19
<正>“老人家您好,经常来这里活动吗?楼下的社区医院能做康复吗?”“银发食堂有哪些菜?吃一顿自己要掏多少钱?”“在主城区运营综合养老服务旗舰店,有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协助解决?”近期,江苏省民政厅主题教育调研组先后奔赴无锡市、苏州市等地开展调研。每到一处,调研组就主动走进老人们中间,拉家常、问需求、解难题。  相似文献   

11.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打工仔们不时幻想着机遇能从天而降,砸在自己的头上。实际上让机遇主动找自己并不是天方夜谭之事,不少名人就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持之以恒地从一些细节入手,自觉不自觉地创造了不少常人看似神话的“让机遇找自己”的案例。虽然案例不全发生在职场,但人们可以举一反三,从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同样能为自己的职场人生添光增彩。  相似文献   

12.
必须建立劳动竞争机制张绍宗在辽宁省委党校《党政干部学刊》1993年第2期撰文指出,当前,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使自己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为此,企业必须自觉主动地走向市场,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市场就是战场,竞争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竞争中谁能成为强者,立于不败之地,就看谁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三最”目标。其一是使劳动者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与生产资料实现最佳配置;其二是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其三是用最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社会所需要的商品。要达到上述目标,需要具备诸多条  相似文献   

13.
潇洒闯天下     
不知何时,中国“象牙塔”里悄然诞生了“不就业”一族。这些“天之骄子”不再像以往的大学生那样,死死抱定等待分配的信条不放,而是主动放弃“铁饭碗”,按自己的择职意愿到科技现代化程度高的城市打工,靠自己的实力拼“白领”,甚至“金领”。2000年春,记者在北京、上海、广东、吉林等地多所高校调查时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对“不就业族”给予肯定,并期望国家加快人事、用工制度的改革,使自己毕业后能融人这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这些“知识流浪儿”进入社会后就业是否顺利?他们的生活到底怎样? 宁夏“妹妹花”拼死考研…  相似文献   

14.
在媒介渲染和符号传播的双重作用下,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社恐”成为青年文化的时代语义。它指向了青年交往的生动展演,蕴含丰富而复杂的研究旨趣。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阐释“社恐”如何作为青年交往方式的研究议题,以不同视角呈现“社恐”青年的生存面向、交往文化及其时代出路。当前,“社恐”青年的社会交往建立在数字媒介和现实世界的日常观照之上,杂糅了恐惧、焦虑、向往等多重心理状态与情感诉求。“社恐”不仅指涉了当代青年对社会交往的个体理解,也表征了他们在时代转型中的生存境遇。因此,交往意愿和生存方式的动态转变促使青年一代开始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的交往关系。他们需要在自我接纳的过程中建构个体认同,以积极开放的态度主动拓展社交路径,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兼顾自洽与自信的交往能力与生存观念。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的富裕以及时代的迅速变迁,许多国家的青年受到“安逸病”的困扰,曾被称为亚洲工作狂的日本人为越来越多的“飞特族”(指为休息和旅游而工作的自由青年)担忧,韩国青年也成了“卫星一代”,既想独立但又因吃不了苦而依靠父母。在西方,年轻人成了欧洲经济衰退的最大受害者。对这些“失望的一代”,欧美媒体在同情他们的同时,也认为正是之前20多年安逸的生活使他们不能面对困境。如今的青年一代不仅要适应“舒适、富足、安逸生活一去不复返”的既成事实,还要痛下决心,从根本上修正自己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德国“双元制”是德国对青年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模式,上海青年职业见习制度是在学习、借鉴“双元制”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职业培训制度,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少差异。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分析各自的内涵、特征,我们将能更深入地了解德国“双元制”这一成熟高效的青年职业培训体制,同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改进、充实与完善上海青年职业见习制度。  相似文献   

17.
“师徒制”公安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青年民警尽快适应公安工作,有利于挖掘、传承公安工作隐性知识。目前运用“师徒制”进行“传帮带”时存在一些问题:师傅不知怎么教,徒弟不知怎么学;师傅基于“经济人”立场对徒弟有所保留;师徒间存在人际交往困境;相应的激励、考核评价机制尚未建立等。由此,应对“师徒制”进行完善,从能力因素、经济因素、情感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入手建立相关机制,以适应培养高素质公安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18.
很多人对很多的社会现象都感到了一种越来越多的不理解与不适应。因为社会正在发生人们不曾料想到的变化。“代际”现象只是其中之一。对此,很多人都想到,“青年”正在消失。“青年”的年龄正在扩散;“青年”的界定正在模糊;“青年”的地位正在下降;“青年”的权力正在丧失。“代际”问题在80年代初、中期的存在形式其实是“代沟”问题。人们用“沟”来形容、描述“社会代”的状况,意在“不可逾越性”;而在现在一即将进入21世纪之时,用“际”来形容、描述“社会代”的状态,意在社会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代与代”之间是可以转化…  相似文献   

19.
已有研究发现寻求“自我发展”是青年典型而普遍的旅行动机,为了进一步揭示青年通过旅行获得自我发展的具体内涵,并尝试探讨其实现机制,特此对“天涯”、“猫扑”、“豆瓣”及“人人”网上青年旅游文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旅行可以成为国内青年寻求、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人生历程;青年“自我发展”之旅由两个面向构成:“现实自我的逃避”之旅和“理想自我的寻求”之旅。青年旅行与自我发展的关联机制有二:其一,在日常世界中遇到同一性危机的青年可以在旅行世界中反复“逃避现实自我一追寻理想自我”而建立自我同一性,进而获得自我发展;其二,青年亦可通过旅行主动增加阅历、获得社会化而获得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不少学生在思考自己未来的生活道路时,往往提出能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自我设计”的问题。我认为,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是很自然的,也是应该进行认真分析、加以正确回答的。青年都面临着走向社会、走向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青年对未来往往都富于幻想,都有对于生活的美好追求。尤其是一些有志的青年,总希望自己能渡过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那么,对自己的人生能不能进行“自我设计”呢?我认为这个问题不能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从总的来说,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脱离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主观主义地讲自己人生的“自我设计”,那就是错误的、行不通的,就是需要否定的;但是,如果依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