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抗战时期福建的台湾籍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籍民是1895年日本侵据台湾后在中日关系上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由于台湾籍民90%以上都在福建居住、经商(其余在粤、沪、浙、香港等地),因而台湾籍民问题成为台湾日据时期一直困扰闽台当局(亦即中日当局)的敏感而棘手的问题.对此,一些学者根据海外材料及清代档案作了不少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清末及本世纪20年代,对抗战时期的台湾籍民,特别是厦门以外诸如福州、漳州和泉州等地的台湾籍民问题则未见讨论.本文拟就抗战时期福建的台湾籍民情况,闽台当局对台湾籍民所采取的措施及如何评价台湾籍民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档案史料所见之清末“归化”台湾籍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籍民指1897年后在福建等地长期居住的日籍台湾人,它与短期游历、经商的日籍台民应予区别。在台湾籍民中,有一种原为中国大陆公民而“归化”加入台湾籍的所谓“归化”台湾籍民。这是台湾籍民研究中的难点,海外学者虽有论述,然多语焉不详,其原因即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福建省政府将福州、晋江等地的台湾籍民迁居至崇安县。为了安置台湾籍民的生活,崇安县政府拟订了协助就业的赈济方案,其中包括将台湾籍民编入垦务所,参加垦荒。在福建省政府各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台湾籍民的垦荒享受长期的伙食借贷以及其它优惠政策。由于多数台湾籍民不谙农事、劳动力弱,加上艰苦的自然环境,垦荒效果很不理想,垦荒业务被迫终止。尽管如此,国民政府为安顿台湾籍民生计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的台湾籍民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抗战爆发后,居留福建的台湾籍民被集中迁往内地,并在崇安设立台民收容所,对其实行监视居住,但该收容所性质不同于集中营.台湾义勇队的主要成员即来自内迁台民,他们在投身抗战的同时,也针对台籍浪人在大陆胡作非为所留下的恶劣影响,积极进行"消毒"工作,一面宣传两岸人民的血脉联系,一面吁请民众分清台人之良莠及日人离间阴谋.他们的工作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台湾籍民的形象,并使人们对台胞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5.
李达章 《台声》2011,(4):66-68
陈舜臣是我的舅舅,按说应该比较了解。但每当被问及他的祖籍时,我始终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很是纠结。他出生在日本,生活在日本,而我的阿公阿嬷是从台湾去的日本。说台湾籍,也对。但用他的话说,“如果继续追溯的话,应该说是福建的福州”,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国势衰微,被列强打开国门后,丧失了独立与主权。清政府又屈于洋人势力,外国人公然在中国领土上擅自开办邮政,美其名曰“客邮”。福建的福州、厦门是近代首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也是客邮最早活动的地方之一。福建客邮的存在及活动对本省的邮政事业及社会经济等方面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行政诚信建设研究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政府行政诚信建设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我们必须在施政理念和施政行为上高度重视行政诚信状况对地方政府能力的影响。对地方政府行政诚信及其建设问题研究 ,应以“诚信”和“规则”为切入点 ,以优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指向 ,围绕如何坚持和实现“执政为民”这个核心问题 ,着力探讨在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如何通过提高行政能力、改善行政管理切实“取信于民”的方法和途径。为此 ,应明确提出创建“诚信行政”的理念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营造“规则行政”的理念。当前的研究应以地方行政诚信建设状况及其对政府能力影响的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及其实现问题为重点 ,并明确研究的难点 ,研究的“三个结合”、“两个突出”,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煜彦 《台声》2009,(5):39-39
福建省台联和福州市台联主办服务新农村义诊活动,于3月28日到罗源县飞竹镇桐村开展为村民进行健康检查治疗,来自福建中医学院和福建医科大学的部分专家和18名台湾籍学子参加了这一活动。  相似文献   

9.
刘嘉  盂凡舜 《台声》2005,(11):32-32
日治时期,有许多台湾人以各种方式对抗台湾总督府不合理的统治,林幼春就是其中之一,除了参加一般的社会运动团体之外,写诗也是他平日抨击日本当局的武器。林幼春,原名资修,字南强,号幼春,晚年又号老秋,1879年(清光绪5年)1月生于福建福州,是台湾雾峰林家来台的第七代子弟,因为父亲林朝选曾任广东候补知县,所以4岁才随双亲从广东返回台湾,名诗人林痴仙是他的亲叔叔,两人平日感情深厚,无话不谈,而台湾近代民族运动的领袖林献堂,则是小他1岁的堂叔,林家的门户地位及家学渊源,为林幼春吸收传统旧学与时代新知奠定了良好的环境,也造就了他诗人兼民…  相似文献   

10.
1332年“一二八”事变后,在上海抗击日寇侵略的第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调到福建参加反共内战。1933年11月,在全国抗日反蒋高潮影响下,驻守在福建的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第三党黄琪翔等势力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决裂,在福州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与中国工农红军订立了抗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日文写作在殖民地台湾新文学发展中文化想象的变异.在中文写作的对照下,日文写作经历了文学主角由悲苦的民众转变为内心焦虑的知识分子、传统从被批判的对象过渡到民族的身份标记而被肯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被迫隐退、"日本想象"转向复杂的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表述等变化;民族自我想象有时会通过"日本想象"得以实现,知识分子的精神痛苦也随着殖民社会的演进呈现不同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日据时期台湾留日学生是一个资本总量雄厚的社会阶层,在1950年到1981年间的台湾县市长选举中参选积极,当选率也很高。日本政治文化通过他们影响了台湾的县市长选举。  相似文献   

13.
1895年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台湾住民被认定为所谓“日本国民”。随着《清国人入境台湾条例》的颁布实施,传统闽粤移民渡台历史进程遭致中挫。日据后迁徙台湾的闽粤民众被称做“华侨”,成为侨居者。此后,台湾社会历史进入以内生性发展为主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民族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近年来,涉及民族因素的群体性治安事件不断发生,预防和化解这些突发性事件,已成为基层党委政府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做好基层民族工作,既要及时调处化解涉及民族因素的突发性事件,又要深入研究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性措施,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碑刻文献表明,日据时期台湾开始步入殖民地化的进程,殖民统治不可避免地给台湾社会留下了或多或少的日本印记。然而透过分析可以发现,殖民者带来的变化是有限的,台湾庶民社会的深层依然激荡着中华文化的潜流,50年的殖民统治并未使台湾人与在台日本人于精神文化层面达到交融,他们依然是两个世界的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台湾日据时期著名的爱国文史学家和报人——连横的生平进行考订,纠正以往著作中关于连横生平的一些错误,确认连横加入《台澎日报》的时间为1899年,《台湾诗界革新论》发表的时间为1906年,中川白云为《台湾通史》题字的时间为1920年9月至10月间。此外,利用1927年《台湾日日新报》上的一则启事证实雅堂书局创办于1927年。  相似文献   

17.
蒋渭水是日据时期台湾本地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经历总督府医学校、文化协会、民众党三个人生历史阶段,其反殖民斗争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政治上定位于中间偏左派。在为争取台湾人政治权益而斗争的同时,蒋渭水身上还体现出广大台湾民众所具备的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抵制殖民同化政策的坚韧民族性格,历史的事实足以证明所谓日据时期台湾社会走向“脱中国化”的“台独史观”是多么的荒谬。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四个阶段的发展 ,在三个层面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对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又深受课程与教材内容脱离民族文化和地区特色 ,不适应少数民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与特点等问题的长期困扰 ,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因而 ,克服这些问题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寻找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的突破口 ,是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日据台湾期间,殖民政府为扩大侵略战争,适应战时统制的需要,在台湾各级警察机关设置经济警察单位及经济警察人员,实施经济警察制度,形成了台湾警察的经济化现象。日本殖民政府借助警察这一国家机器、利用经济警察这一制度加速经济殖民政策在台湾的实施,从而实现对台湾的强力统治。台湾经济化警察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对其机构设置、主要职责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为其进行经济掠夺和殖民统治的史实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0.
在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期刊为台湾作家提供了发表园地,对台湾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媒体是文学的外围,是文学传播的重要环节,可以将其作为日据时期台湾现代文学的文化背景来解读。在此时期,进步媒体传播民主理念和思想,成为民主启蒙运动的载体。同时也有一些对殖民当局进行协力的文学期刊社团存在。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反殖民和追求社会进步的历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媒体角力与媒体抗争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