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以下简称《决定》)精神,结合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经商国务院法制办同意,现就做好城市管理中相对集中部分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认真贯彻执行《行政处罚法》和国务院《决定》,支持和配合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是《行政处罚法》确立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国务院《决定》规定环境保护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为城市管理领域中"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2.
2008年开始的成都市武侯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具有组织法上的依据。《行政许可法》第25条作为授权性改革条款,并不必然要求成都市武侯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要经过国务院批准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由武侯区行政审批局行使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并不违反职权法定原则。当前,各地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合法性的取得途径各有不同。为减少对已进行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合法性的质疑,促进全国各地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国务院有必要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予以统一授权。  相似文献   

3.
漳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在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请示》(漳政[2006]24号)悉。经研究,原则同意在招商局漳州开发区范围内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由你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的有关规定,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具体组织实施。组织实施方案请你市在方案下发后的30日内报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备案。组织实施过程中有关重要情况和问题,请及时与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联系。  相似文献   

4.
论部门行政职权相对集中行使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部门行政职权相对集中行使有助于克服职能交叉、权限冲突、多头执法、管理低效等问题,但相对集中的行政职权有被滥用的危险,甚至会产生新的"部门专权",因此,部门行政职权相对集中行使要受行政法治原则的约束,遵循相应的设定规则、程序规则和监控规则,这是从法律上规制部门行政职权相对集中行使、保障其合法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制度自1997年在北京市宣武区开展试点工作到现在在全国推行,走过了十三年的历程,经历了"初创建立、试点扩大、试点规范、总体推行"四个阶段。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支持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更好地规范行政处罚,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推进依法行政,国务院法制办政府法制协调司青锋司长和江凌副司长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发展历程、实施情况与基本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本期刊登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发展历程及实施情况,2期刊发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6.
行政服务中心在我国已经存在十多年的时间,目前针对行政服务中心的去留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看法,行政服务中心正面临制度革新。相对集中行政许可制度在《行政许可法》颁布之后并未得到全面实施,减少审批项目、提高行政效率仍然是行政许可改革的目标。行政服务中心沿着相对集中行政许可制度的方向发展既可以使该机构对行政许可的运行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有利于相对集中行政许可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自200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明确把城市管理领域作为推行综合执法的主要领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来,城管综合执法近乎成为综合执法的代名词,由于城管执法与公众的生活关系密切,因而自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舆论媒体讨论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从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重要意义和湖北省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现状谈起,对工作中存在的认识不足、执法主体定位不明等问题和困难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甬政告[2013]8号根据《浙江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第七条的规定,现就我市市区两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具体职责范围事项,予以通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宁波市扩大市区两级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的  相似文献   

10.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颁布实施,确立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1997年北京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2004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颁布,此项制度得到进一步深化。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城市管理领域发生诸多变化:一是基本解决了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机构膨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党建研究》2012,(1):26
在全省市县乡换届中,我们突出换届时间、人事安排和班子结构三个重点,加强统筹,上下联动,前后对接,整体推进,确保了整个换届工作的健康平稳顺利完成。统筹换届时间,相对集中、衔接有序。这次换届,我们按照自下而上、适当集中的要求,加强了对换届时间的统筹。一是同级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同步进行。我们研究提出了初步意见,并请示全国人大和中组部同意,使同步换届既符合法律规定和政策  相似文献   

12.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适时而生的"试点",但这项改革使得法的统一性受到挑战,存在在机构设置上遭遇疑惑等问题.鉴于"试点"的特殊性,需要在制度上予以合法性的调整,包括权限争议解决主体的安排、理解和遵循"一事不再罚"以及努力形成行政执法的制衡合作格局,尽量以"可接受性原则"为优的执法形象出现.当然,在现实操作中既要"容忍试点"但也要注意"减少代价".  相似文献   

13.
李克  谢文兰 《北京观察》2011,(10):20-21
北京城管成立14年以来,对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制度的创立和完善进行了有益探索。但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大步推进,突破了城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当初的设计思路,城管执法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自1997年至今,北京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已逾10年,城管行政执法工作已经成为北京市加强城市管理、推进依法行政过程的关键一环。城管行政执法处于城市治理的末端,直接面对的是繁杂的社会矛盾,承担的是政府执法职能中最艰难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是我国行政许可改革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在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下所实施的,对于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精简政府机构、制约行政权滥用、方便行政相对人、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发挥着积极作用,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法律依据,符合宪法和法律.政府应当加快行政审批许可制度改革,深化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制度的形成源于1996年《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之规定,通常称作“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规定。相对集中城市管理领域行政处罚权的办法,精简了执法队伍,集中了执法力量,提高了执法水平,提升了行政效率,增强了执法力度。同时,现行城管执法体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7.
部门行政职权相对集中改革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应当契合于行政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体现公共性与服务性。公共性体现为行政组织与行政职权结构、行政功能、行政过程、行政理念的公共性,在形而上层面回应了政府应当"是什么"的问题;服务性则要求在服务理念、服务主体模式、服务方式、服务途径上加以落实,凸显了政府应当"做什么"和公民"要什么"的形而下诉求。  相似文献   

18.
综合执法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产物,虽然行政处罚的职能和责任发生了横向转移,但并没有导致原有管理机关的人员、编制、经费和其他职能的转移.综合执法机构获得的权力、人员编制和经费是有限的,但管理职责和义务又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19.
城郊失地农民的集中居住与移民文化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行农民集中居住是统筹我国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的战略举措.农民集中居住涉及农民的整体搬迁和空间位移.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农民作为移民对于新环境的文化适应过程.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包括技术系统、制度系统以及观念系统,因此集中居住区移民的文化适应相应地就形成了技术层面适应、制度层面适应以及观念层面适应.技术层面适应表现为从农耕生产向从事工商业的技能转型,制度层面适应表现为对城市科层制组织和各种规制的适应,观念层面适应表现为移民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上发生的现代转向.政府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集中居住区的"物质"要素建设,更要注重"非物质"要素建设,关心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界定了电子政务大集中的概念,提出了推进"大集中"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必然趋势的观点;论述了推进电子政务大集中的必要性,阐释了推进电子政务大集中有利于我国建设节约型、知识型、创新型、效率型和服务型政府;进而分析了我国在电子政务大集中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并指出我国电子政务大集中将以服务导向、资源集中和横向集中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