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爽 《前沿》2011,(1):100-103
社会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问题直接关系着社会弱势阶层的生存及社会整体福利的增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社会法与民商法共同居于基础的地位,因为社会法代表了社会大众的普遍需求,和社会主义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社会法以其不同于民商法的理念和制度,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司春燕 《桂海论丛》2007,23(2):91-93
社会法的产生直接导源于对预防和抑制社会两极分化现象蔓延此类社会问题之呼唤,社会法的目的就在于对贫者与弱者提供法律上稳定的补给、救助与支援。消费法律关系是具有社会法属性的法律关系,民事法律无力调整实质上不平等的消费法律关系。行_政法与经济法的调整也不能实现消费者权益的最大保护,形式平等、实质不平等的消费法律关系应当由社会法调整。  相似文献   

3.
西方自然法学派主要权利理论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征汉年  章群 《思想战线》2005,31(6):37-44
社会法学派是现代西方法学派的主要派别之一,其本质是现实主义法学。权利理论来源于庞德的社会学法学,其基本理论主张表现为对过去法律权利制度的批判,重视“实际的法”而排斥“书本的法”。对其主要代表人物庞德、塞尔兹尼克和卢曼的权利理论进行解读,明确法律的任务或作用并不是创造利益,而只是承认、确定、实现和保障利益或权利,从而使法律成为调整和控制社会经济的有力工具,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秩序的条理化。  相似文献   

4.
孙国华 《人民论坛》2010,(5):290-291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科学,是研究如何认识矛盾、缓和化解社会矛盾、伸张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学要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正确解决马克思主义法学与非马克思主义法学、旧法学的关系;正确处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关系;重视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有的社会法体系极其薄弱,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需要。加快社会立法步伐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我国应将社会立法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健全社会法体系;提高社会立法的层级,设置实施条例和细则;加强程序法立法,加快社会立法步伐,形成完整的社会法体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有的社会法体系极其薄弱,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需要。加快社会立法步伐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我国应将社会立法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健全社会法体系;提高社会立法的层级,设置实施条例和细则;加强程序法立法,加快社会立法步伐,形成完整的社会法体系。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在西方历史、社会中的至高地位,是一切西方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背景。作为发端于西方社会的学术理念,后现代法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对后现代法学的影响具有层次性,既在源头上促成了后现代法学的诞生,也对后现代法学特点的形成、发展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同时不乏对后现代法学具体学派的影响。这其中有后现代法学对基督教及其衍生物的继承、吸收和发扬,更多的是对后者的批判、反思,进而形成自身独到的见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督教在诸多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后现代视角下的法学与社会有了新的影响。后现代法学在基督教的变迁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尤雪云 《人权》2007,(6):21-24
关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当代劳动法学家和经济法学家、中国劳动法学和经济法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任中国法学会社会法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市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中国企协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委员会顾问。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至十二届中央执行委员、  相似文献   

9.
以社会救助法构筑和谐社会的最低门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救助法是社会法体系中首要和前提立法,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门槛,是公民生存权的最后保障。社会救助立法要立足社会法角度定位其价值取向和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0.
常凯,劳动法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日本九州大学法学院各座教授、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分会副会长、国际劳工组织项目顾问等.主持过十余项部委级、国家级和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出版有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的著作十余部、论文百余篇.  相似文献   

11.
论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和见解,有代表性的观点,诸如法学说、生物学说、社会学说、社会法学说、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说等。文章认为,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说是其中唯一科学而客观的观点。犯罪研究在现代社会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严峻的现实迫切要求确立犯罪学独立的学科地位;作为独立的综合性学科的犯罪学,尽管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但就其主导方面而言应属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最近20多年来,在法治理念、法制建设上有了巨大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还是显而易见的,有法不依、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等现象还严重存在。面对如此司法现实,必须在全民中树立法律信仰,使得法律受人尊崇,使法治意识深入人心。关于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在社会法的现象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认同感和依附感,是人们对法的主观心理境界。在许多人看来,法律信仰对于解说法治和中国实现法治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但中国实行法治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建设“法治浙江”,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们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吸收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念,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针。我…  相似文献   

14.
法律规范的结构是法学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目前法学教科书中流行的三要素说或二要素说,远未能达到使人满意的程度,对该问题重新加以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从法律主体的角度讲,法律规范包括立法者、用法者和司法者三个主体,相应地包括三种行为模式、三重行为规范。每一法律规范都是用法者规范,立法者规范和司法者规范的三重叠加复合体。  相似文献   

15.
该书《引论》开头写道:“在20世纪的西方社会,各种法学流派(或其支派)竞相出现,诸如新自然法学派、新实证主义法学派、社会法学派、新康德主义法学派、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派、经济分析法学派、新马克思主义法学派、新自由主义法学派、制度法学派、存在主义法学派、行为主义法学派、批判法学派、统一法学派,等等。这些学派的相继涌现使西方法哲学形成百花竞放、百舸争流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部门法体系下的环境法被分割成行政法、经济法和社会法三部门法,由此导致环境资源问题被分割调整、环境法基本价值迷失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受传统部门法学说的干扰,坚持环境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保护并重和一体化调整,不断完善环境资源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7.
赵斌 《求索》2013,(9):260-262
法团主义已经成为分析中国国家一社会关系的重要视角。基于利益表达与聚合的法团主义分析框架可以区分为国家法团主义与社会法团主义。中国国家一社会关系的制度安排呈现出明显的国家法团主义特征。随着分析的深入.法团主义研究者通过“解集国家”的方式探析国家一社会关系的内在复杂性。将科层制等级、政府部门与官僚利益、社会组织利益、中国政治治理的历史遗产等因素引入到理论框架之中。但是,法团主义理论的内在问题一方面在于其制度安排内在的具有不稳定性且发展方向并不确定.另一方面更在于无法说明国家法团主义制度安排的未来走向.即无法建立从国家法团主义向社会法团主义转型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18.
部门法体系下的环境法被分割成行政法、经济法和社会法三部门法,由此导致环境资源问题被分割调整、环境法基本价值迷失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受传统部门法学说的干扰,坚持环境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保护并重和一体化调整,不断完善环境资源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企业弱势群体的社会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维琴 《前沿》2009,(5):104-106
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社会法作为兼具公法与私法双重属性的第三法域,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最佳的保护。我国社会法保护企业弱势群体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仍存在不足,应进一步完善社会法,向弱势群体倾斜,保障和促进企业弱势群体享有劳动权、社会保障权、结社权等各项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20.
法的国际化 ,是一种法学的研究方法。国际化与法律移植有密切的联系。民事诉讼理念的国际化主张更多地引进、适用、吸收、参照、借鉴或者学习国外和国际社会的法律原理、原则、规范和制度 ,以服务于本国的民事诉讼制度建设。我国在现阶段应注重民事诉讼理念的国际化研究 ,这其中包括程序独立和程序优位理念、以当事人为本体的理念和司法被动性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